“如期办好”一届特殊的进博会,上海底气何在?

来源:新民晚报

2020-10-14 14:44

黄金周后,青岛突如其来的一波疫情,仿佛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一颗石子,整个中国都泛起涟漪。正在全力筹办第三届进博会的上海,也感受到了更多压力。

徐程 摄

公众的紧张情绪可以理解。双节相逢带来的超大规模人员流动,秋冬季可能的疫情反弹,普通人警惕心的日渐降低,都难免让人忧虑。关键时刻,国家的迅速反应,各地的积极应对,让大家再次看到中国抗疫的科学、严格、精细,也由此凝聚起更多的信心。

像青岛这种局部的疫情反弹,不是第一次,相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这其实就是“常态化”的内涵所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疫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的那样,在取得武汉保卫战、湖北保卫战的决定性成果之后,我们“进而又接连打了几场局部地区聚集性疫情歼灭战,夺取了全国抗疫斗争重大战略成果”。无论北京、新疆、吉林还是云南……每一次局部疫情都被迅速扑灭,充分证明中国伟大抗疫斗争总结的经验、形成的方案、补齐的短板,是科学的、有效的。这无疑让我们增添了信心与力量。

青岛疫情发生后,“口罩”一词在“沉寂”许久之后,又一次登上微博热搜。“你现在出门戴口罩吗?”这一投票引发大量网友讨论,很多人在留言中呼吁:不能放松警惕,要继续戴口罩、勤洗手、保持安全社交距离。某种程度上,算是这波疫情的积极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如何科学防范疫情其实早已深入人心。这种根植于民众的抗疫素养,也是我们信心与底气之所在。

普通人对于严格防控的理解,常会有起落。以上海为例,境外输入数字高了,大家就希望严一点;平静的日子长了,就想要松一些。这本无可厚非。但对于一座城市来说,严格防控却需一以贯之。这几个月,上海陆续举办了很多大型活动,每一次都很成功。这与上海始终把防疫工作顶在第一位是分不开的。

上周乘公交车,一上车驾驶员就提醒带好口罩。一位老伯觉得司机“多此一举”,就是不肯配合。司机耐心很好,心平气和反复提醒,直到老伯不情愿地戴上口罩。同样,在申城的各大轨交线路安检口,“戴口罩”也是进站的必要条件。仅此一招,就让每天千万人次的通勤人流随身必有口罩。

这些举动看似细微,却是上海的坚持——除了用“闭环管理”防境外输入,上海始终抓住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六个关键点,落实“属地、部门、单位、个人”四方责任,严格执行各项常态化防控措施。

学校落实学生戴口罩、测温等防疫措施。刘歆 摄

严格并不意味着一刀切,而是在动态防控中拿捏好尺度。唯有这样,才能使防疫与经济社会发展两手硬、两手赢。要做到这一点,考验的是精细化治理能力。

昨天零点开始,上海开始全面排查近14天内国内疫情中风险地区来沪返沪人员。对排查到的有关人员一律实施14天严格的社区健康管理。其中,9月30日零时至10月6日24时抵沪的相关人员,免费实行1次新冠病毒核酸检测;10月7日零时至10月12日24时抵沪的相关人员,免费实行2次检测。

孙中钦 华天择 摄

这种“科技+人力”实现对特定人群的精准防控,在上海已成常态。类似的还有疫情“监测哨”的布点——通过加强117家发热门诊、200家社区发热哨点建设,始终守牢疫情防控一线。从全国范围来看,各地也采取了大量行之有效的针对性措施。正因如此,张文宏才会断言:即便出现青岛这样的局部疫情,也可以通过扩大检测来获得“动态清零”,实现最具成本效益的抗疫效果。

当下,国际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即将举办的进博会备受关注。10月11日,第三届进博会疫情防控工作总体方案公布,不仅有力地澄清了各种谣言,也表达了上海“如期办好”一届特殊进博会的信心与决心。

进博会防疫演练。陈梦泽 摄

信心何来?来自于科学、严格、精细的防疫措施,来自于3月至今,上海7个多月筑牢国门防疫屏障积累的丰富经验。进博期间,这种科学、严格、精细,这种“闭环管理”还将进一步升级,实现“入境前”“入境时”“入境后”全过程的“严丝合缝”。

一手抗疫,一手办展,当然会很难。正因如此,“如期办好”的承诺更显一诺千金。透过这份承诺,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宣示,还有上海这座城市的责任与担当。

责任编辑:张致远
进博会 上海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