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未提GDP硬性指标,但暗含软性目标引领经济发展

来源:观察者网

2020-10-30 20:04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10月26日至29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京召开。29日,全会《公报》正式发布

外界都在关注,这份《公报》的具体内容将如何指引中国实现所提出的“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其中,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标毫无疑问是人们最为关心的。

根据《公报》,全会提出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并未设定具体的GDP指标。不过,仔细研读《公报》全文就会发现,刚刚落幕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已为下一阶段的经济发展定了调,且释放了不少重要的信号。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2020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举行。(新华社图)

淡化GDP,但有“雄心壮志”暗藏其中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对中国及全球经济造成剧烈冲击。2020年的中国政府工作报告自2002年以来,首次未提经济增速目标。

五年前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我国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相比之下,今年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并没有给出量化的经济增长指标

但是,《公报》中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包括了十分引人注目的一项内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虽然学界和研究机构对于如何界定“中等发达国家”有所争议,并无确切定论,且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是一个动态的,而非固定不变的数值。但此目标已让中国对于未来经济发展的雄心壮志初现端倪。

根据全球一些机构的认定,中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要达到4万至6万美元左右;高等发达国家的人均GDP,要达到8万美元左右;而人均GDP超过2万美元,算是步入到发达国家行列的“最低标准”。如今,全球有约30个国家的人均GDP超2万美元。

若按照15年后中国人均GDP要从如今的1万美元增长至2万美元左右的算法,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谢栋铭在接受新加坡《联合早报》采访时分析称,据此推算,中国整体的GDP也要在15年内翻一倍。

“这其实也是一个目标,只是没有把它当做硬性指标,而是作为软性参考指引经济发展。”谢栋铭说道。

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解释称,这一目标意味着在未来15年内,我国的人均GDP要上升到约相当于最发达国家人均GDP50%左右的位置。

9月23日,工作人员在位于重庆万州的长安跨越智能化生产车间内作业。(新华社图)

对于许多外媒所关心的中国经济增速问题,在10月30日上午举行的首次中共中央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成员、副主任,国家统计局党组书记、局长宁吉喆作出了回答。

宁吉喆表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十四五”时期必须坚持新发展理念,充分发挥经济增长的潜力。下一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将按照五中全会的精神,认真做好制定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有关工作,根据“十四五”规划《建议》确定的大方向、大战略,在认真测算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量化目标和具体指标,推动经济实现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

目标有雄心、有难度、也有能力实现

对于这一目标的看法,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波向《联合早报》表示,在当前的国际逆风环境之下,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难度是不小的。不过,他也认为,这一目标十分具有雄心。

“随着中国经济走向成熟,未来难以维持原来两位数的增幅,再加上未来中美两国必定是摩擦多于合作,其他西方经济体也可能加大对中国的围堵,中国未来15年的发展之路会走得非常坎坷。设立这个目标是很有野心的。”

而《每日经济新闻》则引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颜色的分析称,从经济发展的态势看,只要我国能在未来五年内保持5%至5.5%的经济增速,在未来15年内保持4%至5.5%的增速水平,那么到2035年这一目标就能实现。

事实上,在实现2035年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远景目标征途中,我国已具备了良好的开局和基础。

据国家统计局网站10月19日消息,在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巨大冲击和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的情况下,今年三季度,我国GDP比上年同期增长4.9%;前三季度GDP为722786亿元,同比增长0.7%,经济增速由负转正,中国也由此成为当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17日对外公布的数据,2019年全年我国GDP为99.0865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位,人均GDP首次站上1万美元的新台阶

2019年,中国(不计港澳台)有14座城市跨过了人均GDP2万美元这一门槛,覆盖超1.4亿人口。其中,排名居首的深圳,人均GDP正向3万美元迈进,其他不少地区的人均GDP也已超过2.5万美元。

然而,我国目前虽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位置,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GDP也因此会被拉低。和很多发达国家人均GDP相比,我国还存在一些差距,不过近年来这种差距正不断被缩小。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颜色指出,在未来15年内实现4%至5.5%的经济增速并非易事。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我们在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上下功夫。全要素生产率如果能够持续保持在2%以上,当前设定的人均GDP增长目标就可以实现。

释放信号:科技创新、高质量发展、逆风前行

为实现人均GDP的增长目标,下一时期的发展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此次十九届五中全会,为中国下阶段经济定下了“以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基调。

一些专家和学者认为,五中全会释放出中国不会因外界逆风而放慢发展步伐的信号,也明确科技创新将在驱动未来经济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全会《公报》中多次提及“创新”和“科技”等字眼,强调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并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

在“2035年远景目标”中还提到,到2035年时,我国要实现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华侨银行大中华区研究主管谢栋铭指出,科技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提升,与当前国内外局势都处在转折点有关。如今中国在外经受保护主义抬头的逆风,在内面对人口红利即将耗尽、社会步入老龄化的风险,这要求中国改变现有发展模式,靠科技创新驱动下一轮经济增长。

此外,全会提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全会还要求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同时,也要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进贸易创新发展。

10月16日,在第128届网上广交会的线下双循环贸易促进活动上,企业代表和采购代表洽谈业务。(新华社图)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陈波对此认为,中国其实一直都在以双循环模式发展,此次全会也展现出中国不希望与外界脱钩,而是要继续对外开放,与世界联通。

“在当前的国际变局下,双循环更像是一种防御型表述。这是在告诉外界,中国已做好两手准备,在必要时可以减少对国际的依赖,通过国内市场维持增长。如果中美之间冲突加剧,未来中国可能会变得更加内卷化,只与周边国家保持贸易往来。”陈波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10月30日上午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 有记者提问:中国提出了双循环的新发展格局,请问这是不是为了应对国际的压力?在“十四五”期间以及到2035年,中国是不是会把更多重点放在发展国内循环上,对外开放的地位会不会因此而下降?

对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分管日常工作的副主任韩文秀代表中共中央作出了解读。

10月30日,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并答记者问。(新华社图)

韩文秀介绍称,当前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上升,新冠肺炎疫情带来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传统的国际经济循环明显弱化,甚至是受阻。在这种情况下,强化国内经济大循环,有利于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也有利于带动国际经济循环,实现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相互促进。

他还特别指出,新发展格局强调的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不是国内经济的单循环。国内循环也是建立在国内统一大市场基础上的大循环,不是每个地方都搞自我小循环,不是说层层要搞省内循环、市内循环、县内循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熊超然
中国 十九届五中全会 经济发展 GDP 人均GDP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