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重结构与俄罗斯的地区一体化政策》新书发布暨欧亚地区热点形势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举办

来源:观察者网

2020-11-06 12:48

11月4日上午,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和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举办《双重结构与俄罗斯的地区一体化政策》新书发布暨欧亚地区热点形势研讨会。上海外国语大学毕洪业教授、同济大学宋黎磊教授、兰州大学曾向红教授、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封帅副研究员、江苏省委党校孙超副教授、上海政法学院韩冬涛讲师、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李立凡副研究员、廉晓敏博士等欧亚学界学者,以及社科文献出版社副编审宋浩敏,《中国社会科学报》、《文汇报》、《新民晚报》、东方网、观察者网等新闻媒体出席了本次发布会。

该书入选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是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顾炜副研究员独立完成的第二本专著。该书以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近30年的发展历程作为研究时段,旨在解释俄罗斯对后苏联空间发展地区一体化的态度和政策的变化,寻找后冷战时期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一体化问题上政策变化的影响因素。该书将视角落于结构因素对国家对外政策的影响,认为“一超多强”的体系结构和“一强多弱”的地区结构组成了一种“双重结构”,影响了俄罗斯的地区一体化政策,并影响了俄罗斯对发展一体化的方式、目标和领域的选择。该书在归纳和总结俄罗斯地区一体化政策变化特点的基础上,判断了俄罗斯的政策走向和后苏联空间一体化的发展前景。

在搭建理论框架的基础上,该书将1991年以来的二十余年划分为6个阶段,分析每个阶段中俄罗斯地区一体化政策的特点,把握双重结构中俄罗斯的相对权力地位和主导观念的变化,从而阐释俄罗斯在不同的阶段节点改变或调整其地区一体化政策和立场的原因。作者顾炜指出,俄罗斯在不同阶段的政策调整与态度变化,既受到双重结构的深刻影响和有力制约,也是其对地区内外环境变化的不断应对。对这一问题的分析,有助于我们把握俄罗斯的政策走向和欧亚地区合作的发展特点及趋势。

在学术研讨环节,应邀出席的各高校与科研机构学者围绕欧亚地区的新形势和新热点展开讨论。针对当前热点纳卡地区冲突问题,上海外国语大学俄罗斯东欧中亚学院毕洪业教授认为,土耳其、伊朗、法国、以色列等域外国家通过不同方式介入到纳卡冲突中,使纳卡冲突存在长期化和全面化的可能。一方面,行为体的增多不仅使形势复杂化,也加大了协调难度,从而使冲突存在长期化的风险。另一方面,在领土争端之外,各方参与冲突的出发点都不相同,经济、文化等要素的增加,使争夺更加全面,也增加了冲突的持续性。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曾向红教授认为,纳卡冲突反映了高加索地区是欧亚地区内部最不稳定的次地区,比较而言,中亚地区在欧亚地区内部更为稳定。

针对2020年下半年以来白俄罗斯大选和吉尔吉斯斯坦议会选举等事件所反映的问题,兰州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曾向红教授认为,欧亚地区的套娃秩序在疫情影响下继续调整,欧亚地区的三大热点问题反映了不同次地区在应对形势变化方面出现了新的变化,应当重视不同次地区秩序之间的差异。江苏省委党校的孙超副教授指出,疫情加剧了欧亚治理的碎片化,也会进一步加剧次地区的分化。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顾炜副研究员指出,欧亚地区的分裂进程在21世纪初就已经显现,俄罗斯也是推动欧亚地区分裂的推手,今年的三大地区热点进一步加剧了次地区的分化,也反映了俄罗斯地区主导作用的下降。对于俄罗斯的作用,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廉晓敏博士提出了不同意见,她指出俄罗斯在后苏联空间的影响力没有受到疫情的颠覆性影响,这种现象是需要我们进行思考的。对于来自西方在该地区的挑战,俄罗斯较好的以西方的话语和手段进行了回应。上海政法学院韩冬涛博士也认为,尽管疫情会导致全球范围的多中心主义,但欧亚地区的传统联系不会被疫情完全冲断,俄罗斯的主导性会在疫情后的合作中被再次确认。

针对当前俄罗斯及欧亚地区出现的第二波疫情,与会专家普遍认为,疫情影响的长期化是对各国治理能力的严峻考验,欧亚地区各国在应对疫情方面的表现在全球范围看,也并不理想。上海政法学院韩冬涛博士认为,俄罗斯政府将抗疫主要职能权力下放至地方,削弱了防控的整体性,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疫情蔓延形势。

2021年即将迎来欧亚地区各国独立30周年,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当前需要密切关注欧亚地区的新动向,各国的转型进入关键期。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封帅副研究员认为,欧亚地区各国在独立后,大多经历了新的国家建构、民族建构、市场建构等历程,这一过程并未完全结束。在技术变革导致时间这一要素的影响大幅缩短的背景下,欧亚地区的空间模糊性也会对各国转型继续构成重要影响。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毕洪业教授认为,后苏联空间的转型是否有统一规律,这一问题值得仔细研判。江苏省委党校的孙超副教授认为,传统的转型和现代化范式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欧亚地区的新现实,欧亚各国也在进行新的调整,再转型的研究需要加强。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的廉晓敏博士指出,面对西方学者对国际关系领域各种现象的解释与话语构建,比如转型,现代性等议题,欧亚地区相关国家需要提出自己的理论解释体系。

关于欧亚地区形势未来发展的研判,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李立凡副研究员认为,尽管参与欧亚地区事务的域外行为体愈加增多,但更重要的仍然是中国、美国和俄罗斯这三个大国,美国大选后需要关注新政府中亚战略的调整。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宋黎磊教授指出,欧盟在调整跨大西洋关系的同时,也会更加注重欧亚互联互通建设,中国与欧洲需要加强双边合作,以双边促多边,加强在欧亚地区的合作,也包括加强在欧亚地区开展互联互通方向的第三方合作。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顾炜副研究员指出,欧亚地区汇集了中美俄欧四方的利益,各国在欧亚地区既有竞争,也有合作,其复杂性比全球层面的大国竞合更加明显。

(供稿:上海社科院国际问题研究所 廉晓敏、严骁骁)

责任编辑:于文凯
社科院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国居然在锯自己骑着的那根树枝,蠢得可怕”

换一种方式,让国宝“回家”

矛头直指哈尔科夫,普京首次公开俄军意图

普京特地去了趟哈尔滨,东北-远东合作前景如何?

中俄联合声明重量级要点,不只有图们江出海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