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奋进“新奇迹”之路——写在2021全国两会召开之际

来源:新民眼

2021-03-04 14:18

3月,春风轻飏,黄浦江畔又传重磅消息。

打造“极中极”,构筑“彩虹桥”——3月2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动员大会在沪召开。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又一重大布局,也是上海承接的又一重大战略任务。

从86到7000平方公里,“大虹桥”,大战略,大手笔!牛年奋蹄,牛劲十足,这是最生动的写照。

事实上,在“十四五”开局之年,这种“起步就是冲刺”的姿态,“比学赶超”的氛围,在上海早已成为常态。

时不我待,只因形势逼人、机遇催人。穿越最漫长的寒冬,勘破最复杂的变局,树立最远大的目标,上海这座有着特殊使命的城市,等不起,也慢不得。

今天,举世瞩目的全国两会又将启幕。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回首上海过去一年多来的实践与探索:三大任务、四大功能、五型经济、民心工程、数字之都、五大新城……一项项重大任务,一幅幅梦想蓝图,在大变局下,更显成色与担当。

防疫发展两不误

3天前,作为上海楼宇经济晴雨表之一的陆家嘴,发布了一组最新数据。

尽管受疫情影响,但区域内主要经济指标均呈现逆势上扬,2020年陆家嘴金融城税收亿元以上楼宇新增9幢,数量达到110幢,今年以来楼宇出租率已基本回升到疫情前水平。

这种逆势上扬,并非特例。2020年,面对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和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面对一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大幅下降6.7%的困难局面,上海迎难而上,以最大努力、最实举措推动经济逐季回升,全年实现生产总值增长1.7%。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发展新动能持续释放,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2%以上,新一代信息技术产值增长6.2%,日均新设企业1665户、增长12.8%;同时,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继续快于全市生产总值增速。

事非经过不知难。一个个亮眼数字背后,是上海一手抓抗疫、一手抓发展,众志成城、攻坚克难的奋斗拼搏。

回望那段日子,人们记忆犹新:救治患者,“上海方案”脍炙人口;外防输入,闭环管理扎实管用;探索超大城市治理,率先出台公共卫生建设20条,不断优化“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复工复产复市,在线新经济异军突起,4418亿元重大项目集中签约,“五五购物节”点燃万众消费热情……

抗击新冠疫情,绝不是一次百米冲刺,而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

今年上海两会上,市长龚正公布的一组数据让人印象深刻:“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口岸进境航班4.7万架次、进境人员190万人次,分别占全国空港口岸的33.6%和27.9%。”上海境外输入压力由此可见一斑。

孙中钦 实习生王磊 摄

也正因如此,上海始终无法完全避免零星散发的本土病例。去年11月20日,上海通报两例本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浦东周浦镇的明天华城小区实施封闭管理。14天隔离,这个6000多人的社区始终牵动上海乃至全国人民的心。“消灭土豆”“折返跑大姐”“一修哥”……一个个暖心的故事,让人看到明天华城内外守望相助的人情味,也看到一道严格而不失淡定的抗疫防线,带来的有序与心安。

今年1月21日至1月26日,上海接连通报本地确诊病例15例。那段时间,面对每天增加的数字,不少上海市民“心里抖豁豁”。关键时刻,张文宏医生用“陶瓷店里抓老鼠”形容上海防疫、安抚人心。“快速反应、及时处置、精准检测、动态清零”,张文宏口中的防疫手势,成为“既抓住老鼠,又不打破瓷器,不因防疫对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的保障。

正是基于这种精准化防控和精细化治理,上海在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阶段后,先后举行了购物节、夜生活节、陆家嘴金融论坛、电影节、书展、S10全球总决赛、第三届进博会、上海两会等大型活动,有力推动了社会发展和经济复苏。去年“十一”长假首日,30万人次游客到访刚刚东拓的南京路步行街;长假8天,上海大型商业企业进账123.8亿元,同比增长13.7%。

这是让人称奇又称羡的数字。

改革开放不停步

今年3月2日,一份《关于本市“十四五”加快推进新城规划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引发广泛关注。

上海市政府印发的这份《意见》明确,要将位于重要区域廊道上、发展基础较好的嘉定、青浦、松江、奉贤、南汇五个新城,培育成在长三角城市群中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综合性节点城市。其中,强化人才引进政策,探索出台与中心城区差异化的购房和租赁政策,研究完善租购并举、租售衔接的人才住房政策等,成为关注焦点。

政策背后,是写入“十四五”规划的上海空间格局之变。

变,是为了应变;空间格局的变化,是为了带动整座城市乃至更大区域的功能提升,进而在国内高质量发展、国际合作竞争中占得先机。

上海一直是承载特殊使命的城市。疫情突袭、外部巨变,带来了多年未遇的“强冲击”和“紧约束”。作为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离世界最近的城市之一,上海更早地感受风雨之急,也必须更早地作出预判、调整与回应。

2020年5月,中央提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判断。上海很快提出,要成为“国内大循环的中心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新格局下的新目标,折射出这座城市的自省与担当。

如何才能成为“中心节点”与“战略链接”?功能是重要一环。

今年3月1日,上海静安区推出“促进总部经济发展十大举措”,除了最高过千万的奖励资金,支持企业优先参与海关各项业务改革试点,支持符合条件的总部企业开设本外币合一的跨境资金池等举措也格外醒目。

透过这些改革创新举措,不难理解为何上海已成为中国内地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最集中的城市。这种集中,体现出的正是资源配置的能力。

面对正在被重构的世界经济,上海必须尽可能突破外部阻碍,为要素流动打开通路、疏通堵点,进而在新的全球网络中占据有利身位。而在壮大内需市场、做强国内大循环的进程中,上海作为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也承担着辐射、引领和带动的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此前考察上海时,曾要求上海强化全球资源配置、科技创新策源、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枢纽门户四大功能。上海市委书记李强也多次表示,“功能是超越数量和规模,甚至高于质量和效益的特质”,“只有强化‘四大功能’,上海才能构筑起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才能做到‘一直被模仿、从未被超越’。”

去年11月5日,第三届进博会如期而至。展览面积、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参展数量均创新高,按一年计,累计意向成交726.2亿美元,比上届增长2.1%,为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也向世界传递了中国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信心和决心。

陈梦泽 摄

进博会闭幕不久,11月12日,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在上海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

连续第四年来到上海的他,对浦东给出新的期许——“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开路先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对于上海,他也深情寄语:“一定能创造出令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一定能展现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气象”。


新奇迹、新气象从何而来?当然是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当然是面向世界、扩大开放,当然是打破常规、创新突破!

人民城市开新篇

杨浦区许昌路468弄,市民黄自根一家三代挤在12.2平方的一间房里,一住就是35年。

今年3月2日,杨浦区平凉路街道4、53、54街坊旧改签约首日,就以99.03%的高比例达到协议生效条件,为牛年旧改取得开门红。这一刻,黄自根们期盼多年的“新居梦”,即将变为现实。

安居方能乐业。多年来,上海一直把旧改当做事关百姓福祉的民心工程,全力推进。2020年,面对疫情强冲击、征收收尾难、资金平衡难、毛地启动难等一系列问题,上海逐一破题,完成旧区改造75.3万平方米,达到原目标的137%。新年伊始,上海又定下全年完成70万平方米的旧改目标。

同样备受市民关注的还有老房加梯。为了让“悬空老人”也能脚踏实地,近年来,上海不断探索创新、优化政策,引导居民自治,化解加梯难题。据市房屋管理局统计,去年上海加装电梯工程的征询立项数和完工运行数分别为751台和294台,加梯投入运行数已超过以往9年之和。

旧区改造和加装电梯的提速,是一座城市对百姓“急难愁盼”问题的关切与回应,也是城市治理温度的体现。

陈梦泽 摄

去年6月23日,上海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讨论并通过了《中共上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谱写新时代人民城市新篇章的意见》,确立了“五个人人”的城市发展理念——人人都有人生出彩机会、人人都能有序参与治理、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人人都能切实感受温度、人人都能拥有归属认同。

“五个人人”由此与“五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等城市定位并行,成为上海发展的另一条有温度的脉络。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翻开新的篇章。

在“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指引下,去年上海10方面26项实事项目超额完成,涉及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推出早餐示范点200家、新增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52家、养老床位7646张,建成28个乡村振兴示范村、新建改建健身步道112条……此外,随着黄浦江、苏州河“一江一河”沿岸全线贯通,昔日的“工业锈带”变身如今的“生活秀带”,滨江滨河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市民休闲有了更多好去处。

今年新年首个工作日,上海又召开民心工程现场推进会,把抓发展、惠民生作为“十四五”开局的先手棋,在旧区改造、停车难综合治理、“一江一河”岸线服务配套、“城市家具”优化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早餐工程数字化、便民就医网络化等方面加大推进力度,赢得了市民百姓点赞支持。

党建引领干事业

“一线岗位全部换上党员,没有讨价还价!”

去年初,疫情最吃劲的时刻,上海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一句“快人快语”,让他一下成了“网红”,也激励着无数党员干部敢于担当、无私奉献。

去年大年夜开始,上海陆续派出1600多位援鄂医疗队员,他们中有700多名党员。党员们在前线奋不顾身的先锋示范作用,让其他队员对党的先进性有了最直观的认识,他们纷纷向党组织靠拢,凝聚起共同战疫的强大力量。

徐程 摄

有逆行者,也有守城者。疫情期间,上海三批次55家单位、3100余名机关党员骨干以“顶岗”方式,下沉防疫一线;16个区2万余名机关、事业单位干部下沉社区。在社区封闭管理、居家隔离防控、交通道口巡查、爱心捐款捐物、口罩预约登记、企业复工复产、严防境外疫情输入等事无巨细的防疫工作背后,都有党员干部的身影。他们很多人把行军床支在了办公室,没有“996”,只有“724”。

复工复产阶段,为了把失去的追回来,上海的“店小二”们纷纷奔向“前台”。市领导推销数字新基建,区领导现场卖车,乡镇干部撸起袖子介绍土特产……这些新晋“网络主播”带货诚意满满,只因他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干事创业要充满激情、面对困难要富于创造、迎接挑战要勇于担当”。

为了激励党员干部“树立山一样的崇高信仰、增强海一样的为民情怀、锤炼铁一样的责任担当、激发火一样的奋斗激情”,去年上海还专门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奋力担当新时代新使命的若干意见》,梳理了17项具体配套细则和实施方案,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

“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常读常新。”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上海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百岁老战士们回信中这样写道。

总书记的回信,不但让老战士们感到亲切和振奋,也感染着无数年轻的奋斗者。今年是建党百年,上海是党的诞生地和初心始发地,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这封回信,激励着上海党员干部学好革命历史这本“最好的教科书”,学好党史这门所有共产党员的“必修课”。

“十四五”蓝图绘就,新征程已然起航。“事业靠人,人靠精神,精神靠理想信念,要做新时代不懈的奋斗者。”在党的诞生地,于干事创业中践行初心使命,已经成为广大党员干部们融于日常、持续始终的自觉。

责任编辑:应佳威
上海 两会 长三角一体化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

哥大挺巴抗议持续,美众议长称国民警卫队应适时出动

中央金融办:金融政策的收和放不能太急,防止大起大落

安理会表决:俄方否决,中方反击美方指责

“6年增加两倍”,美军高官又炒:中国速度“惊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