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大党正青春⑨ | 多元开放流动的社会,基层组织如何有根、有力、有魂?

来源:上海新闻广播

2021-06-11 12:31


点击查看原视频

《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 先导片

第九讲 基层稳固坚如磐

《百年大党正青春》全媒体党课由中共上海市委党校、上海人民广播电台、上海人民出版社、人民网上海频道、阿基米德传媒共同制作,将在FM93.4上海新闻广播《990早新闻》《市民与社会》节目播出音频党课;在学习强国、阿基米德APP、话匣子APP、人民网上海频道、青春上海、今日头条、看看新闻等平台上线视频党课。

【历史回眸】1927年9月,秋收起义失败。部队不仅伤亡很大,而且不断出现逃兵。9月29日,起义部队到达江西永新县三湾村时,原有5000多人的起义部队,只剩下不足1000人。部队中弥漫着一股消沉怠战的悲观情绪。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毛泽东苦苦思索着解决之法。他发现善于做思想工作的第一团党代表何挺颖所带连队竟无一人逃跑。整个连队军纪严明、士气高昂。何挺颖告诉毛泽东,军事力量骤降并不致命,致命的是部队失去灵魂。这一想法与毛泽东不谋而合。

当天晚上,毛泽东就主持召开了前委会议,决定对部队进行改编,创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连上”,开启了足以改变党史军史的“三湾改编”。

【历史之问】为什么“支部建在连上”会有这么大的魔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又是如何影响历史的走向?

【基层稳固坚如磐】主讲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教师 汪仲启

我脑海当中浮现的第一个答案是“群众党”。什么是“群众党”呢?就是说这个党要扎根群众,融入群众,跟群众融为一体。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说,就是指这个政党,它要以群众作为它的政治基础,那么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群众党”,体现在什么方面呢?

解放战争期间, 山东地区投入到战争的支援力量达到了700多万,总共有超过4亿斤的粮食、军需物资被送往前线。 所以陈毅元帅后来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农民用几百万辆小推车给推出来的。”

这位大娘名字叫王步荣。在1938年,当时徐向前的部队还没有到沂蒙地区去成立革命根据地。王步荣就将自己的第二个儿子送到了部队去参军。但是非常不幸,1939年他的儿子就牺牲了。随即王步容又把她的第三个儿子送到前线。到了1942年,战争非常吃紧,可以说进入到了一个最艰巨、白热化的状态,王步荣做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把她年仅只有14岁的四儿子和女儿也送到了前线。更让人想不到的是,1945年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王步荣把本来留在身边给自己养老的大儿子也送到了前线。

是 什么样的力量能够让一个母亲把自己的5个孩子送上前线? 后来,当我有机会亲自踏上沂蒙的土地,我想我找到了答案。


点击查看原视频

当时中国共产党和人民解放军在沂蒙地区做了什么?他们当时推行了一个“满缸运动”。因为沂蒙地区山多缺水,老百姓的饮水特别困难,而且因为男丁都上前线,留在后方的女性,那个时候都是裹小脚的,挑水非常不方便。所以,当时部队就有一条规定,只要部队在村里一天,就要确保每日把各家水缸挑满。

除此之外,经济上,“打土豪分田地”,开展“双减运动”,为贫苦农民争取实实在在的物质利益。

社会上, 移风易俗,尤其注重妇女解放。比如开展“放足运动”,帮助广大妇女冲破传统观念和陋习;开办“识字班”“学文化、求进步”“学文化、求翻身”,提高了妇女的家庭地位、社会地位和思想觉悟。

纪律上, 严格执行《山东八路军拥政爱民公约》,“不拿群众东西,不让马啃树皮,把老百姓利益当做自己的利益”。

生活上, 为群众“修路架桥”,挨家挨户访贫问苦,主动打扫卫生、干家务、做农活。

这样的党、这样的部队,老百姓怎么可能不当“自家人”!

毛泽东同志说:“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共产党的力量到底从何而来呢? 我想我们找到的第一个密码,就是人民群众。 毛泽东同志讲,群众就是铜墙铁壁,我们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有了陷敌于汪洋大海的灭顶之灾的这么一种局面,那么就能够弥补武器等等方面的缺陷。

【基层稳固坚如磐】毛泽东同志曾经说:“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因此,中国共产党 基层稳固的密码之一是“有根” ,而关心群众需求,是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扎根”的秘诀。

我们党一开始就将自己定位为“群众党”,党的社会基础是广大人民群众。1922年,党的二大就明确,我们要建设“一个能够实行无产阶级革命‘大的群众党’”。获得群众的支持,使得这个一开始很弱小的党拥有了“无穷的伟力”。而正因为中国共产党真正密切关注群众需求,把群众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人民群众才会“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口饭,做军粮;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真正将党当做“自家人”,紧紧跟党走

【基层稳固坚如磐】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力量无穷的第二个密码,就是 “有力” 。它能够有力地组织中国社会,发动起集体行动,一起来进行战争活动、国家的建设活动。组织起来以后,国家就有了力量。

近代中国为什么会落后挨打呢?最深切的一个问题就是缺乏组织。所以孙中山先生提出来,我们一定要“组织起来”,他说我们要“号召国之志士连为大群,立一中国三千年所未有之大党”。这也开启了以党建国的历史,但是历史很清楚,国民党没有能够真正完成组织中国、组织这个社会、组织这个国家的历史重任。这个重任由谁完成的呢?中国共产党。

组织力建设的根源在哪里?就在一开始主持人讲的, 支部建在连上 。当时毛泽东同志发现,在革命战争过程中,有没有党组织以及党组织的工作有没有力,这个战斗单元的战斗力差别非常显著。后来毛泽东同志就提出来,要支部建在连上,把党的组织建设到最基层的战斗单元。

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共产党就形成了连支部、营委、团委、军委这么一个4级的组织体系。今天我们从中央到地方党组织,这种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体系奠定基础,就是在支部建在连上。

当然党的基层建设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因为中国的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非常显著的变化,就是出现了社会的分层分化。在今天这么一个多元化开放的流动的社会,我们的基层党组织还能像过去那样深入群众、组织群众吗?还能有这样的组织力吗?


点击查看原视频

【基层稳固坚如磐】从徐家汇乐山新村的改造故事中,我看到了“家园意识”。

这个家园意识是从何而来的呢?背后真正的凝结剂是基层党组织。 一开始乐山社区不像大家想象的这样其乐融融。 当时有基层同志说:“乐山乐山,垃圾成山,问题如山”。 有些基层干部到乐山都要绕着走,不敢去的。为什么后面会发生这样翻天覆地的变化? 老百姓的脸上会浮现出这样的笑容? 正是因为有基层党组织去营造社区家园。

徐家汇街道为了推进乐山社区的改建,专门成立了临时党支部,下派了一个第一书记。第二天他就来到了一位居民家里去家访,但是他连续三天吃了闭门羹,人家不给他开门。到了第四天,这个居民终于自己也觉得面子上抹不开了,打开门把这个书记迎进去,迎进去以后,两个人就可以拉拉家常, 慢慢这两个人就成为朋友。

后来书记跟我讲,这个居民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居民区党组织推的各种项目,这个居民原来都提反对意见,后来非常配合,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原来他拖欠了10多年的物业费,自己主动都交了。

所以老旧小区的治理背后实际上是很复杂的群众关系的构建,群众关系的维护。那么这种家园意识怎么才能形成呢?实际上就是要靠基层党组织。 正是因为有了前期的群众工作的基础,把这个信任建立起来,那么再去推动社区的其他工作,就有了比较好的情感基础、群众基础。

第二个因素,实际上是隐含在背后的“资源”因素。因为乐山这个社区历史条件本身是比较差的,如果没有外部资源去注入,推动它,去改善它的面貌,这样的社区有可能会越变越差。但是我们看到为什么乐山地区老百姓获得感那么强呢?正是因为党和政府有大量的资源投入到这个社区当中去。这个就使我们想到,中西方国家之间关于城市发展的规律、动力机制,是有很显著的差别的。

西方国家一般讲“为纳税人服务”,我们讲“为人民服务”。为纳税人服务就意味着社区纳的税越多,公共资源投入就越多,那么这个社区可能会越建越好。反过来说,这个社区如果纳税越少,那么有可能会被公共资源所遗忘、所抛弃,那么它就将不可避免的走向贫民窟化。所以我们会看到,在今天贫民窟的问题是世界上很多城市都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但是中国的城市拒绝贫民窟,我们的老旧小区要进行持续不断的完善改建。

中国城市拒绝贫民窟


点击查看原视频

实际上,乐山地区已经历经多轮改建,上个世纪80年代,原拆原还。到了2000年以后,反复的进行实事项目,不断的进行社区更新。最近这几年,做的是叫“片区一体化的治理”,不断的改善老百姓的居住空间。

在西方社会,他们容易造成优胜劣汰,强者越强,弱者越弱的这么一种马太效应。那么中国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会不会也出现这样的问题呢?我的判断是只要中国共产党秉持人民中心、群众路线,就绝不会让中国社会走向优胜劣汰的失序境地。在中国,党的领导起到了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所以在扶贫路上,我们承诺一个也不能落下,创造了精准扶贫、全面脱贫的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人民生活更加美好,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的远景目标。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不但嵌入在生产单元之中,同样也嵌入在社区等生活单元之中,并通过党建引领,在陌生人的社会重建传统社会那种有机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美好生活的家园共同体。

【基层稳固坚如磐】有一位历史学家曾说:“国民党和共产党是一根藤上结的两个瓜。”两党都师法苏俄,但最终结果却迥然不同。之所以如此,原因有很多。其中非常关键的一条,是中国共产党有扎实的基层组织体系,并建立了牢固的党群关系。

1945年,国民党中央秘书长吴铁城在国民党“六大”所作的《党务检讨报告》中,用三句话概括了国民党各级组织的特征:上层臃肿,中层隔阂,下层虚弱。另有一位历史学家说得更为直白,解放战争前,国民党的组织形式大致呈现出“上层有党,下层无党;城市有党,乡村无党;沿海有党,内地无党”的格局,它的社会基础是十分薄弱的,基本可以说是一个“悬浮的党”。

这样的党,跟牢固扎根基层的中国共产党相比,怎么可能不失败呢?

1949年,已经62岁、败走台湾的蒋介石自己也承认,“军队腐败、政治贪污只是失败时候的各种现象,而不是促成失败的根本原因。”军队为什么会腐败,政治上为什么有人会贪污?蒋介石认为,“第一在于制度没有建立,第二在于组织之不健全。”

与此相对,早在1922年,中共“二大”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就规定: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每组公推一人为组长,隶属地方支部。到2019年底,我们最新的数据,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人数超过了9100万,基层党组织的数量超过了468万,遍布祖国的山河大地、各行各业,我们都建设了基层党组织。可以看出,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重视基层组织建设是一以贯之的。

经过长期努力和建设,中国共产党建立起了完整、严密的组织体系,并始终确保跟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这正是中国共产党保持强大战斗力和不竭生命力的源泉。党的基层组织对内通过教育党员、管理党员、监督党员;对外通过组织群众、凝聚群众、引领群众,铸就了它稳固的社会根基;汇聚起革命建国、改革发展、攻坚克难、锐意创新的磅礴力量。

【留声未来】作为一个“群众党”,中国共产党的生机活力,根植于基层组织同社会的紧密关系。但是面对一个日益开放流动、职业化的现代社会,今天的中国共产党基层组织建设,也面临许多新的难题和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建工作的难点在基层,亮点也在基层。随着经济成分和就业方式越来越多样化,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就业的党员越来越多, 党组织能不能像过去那样继续做好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引导他们积极发挥作用? 基层党建能不能做到党员工作生活在哪里,党组织就覆盖到哪里,让党员无论在哪里都能找到组织找到家?党组织能否紧跟时代,无论面临怎样的挑战,都能让党心、军心、民心始终紧紧相连呢?

我想这是新时代给我们提出来新的问题。谢谢大家。

扫码收看完整十二集党课

责任编辑:孙启敏
上海 中共党史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