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类主题教育内容进教材后如何避免给学生增负?教育部回应

来源:观察者网

2021-08-24 15:14

8月24日,教育部召开第一场“金秋系列新闻发布会”,教育部教材局田慧生局长、教材局申继亮一级巡视员、国家教材委韩震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沈湘平老师出席发布会介绍统筹谋划重大主题教育进课程教材情况,并答记者问。

目前,教育部已印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此后,教育部还将出台《“党的领导”相关内容进大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印发《国防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

2021年4月1日,山东省滨州市博兴县第一小学五年级(四)班的小学生在诵读乡土教材《小学生党史乡情读本》 图自东方IC

在发布会上,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介绍,各主题教育的安排,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在学科安排上,要全科覆盖,各有侧重,避免交叉重复。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课程教材指南》明确指出,思想政治课是关键课程,集中系统讲授;哲学社会科学是主干课程,分专题讲授;理工农医等其他课程有机融入相关内容,实现进课程教材全覆盖。另一方面,在学段安排上,要有序递进,螺旋上升。如《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小学侧重政治思想与道德启蒙,初中侧重政治觉悟提高和品德锤炼,高中侧重政治认同和精神升华。再如《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结合各学段、类型教育特点,分小学、初中、高中、职业院校、普通高校分别提出育人要求。职业院校注重提高学生职业劳动技能水平,培育学生积极向上的劳动精神、认真负责的劳动态度;普通高校注重培养学生创造性劳动能力,诚实守信的合法劳动意识,等等。

田慧生表示,重大主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多个方面,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是体系严整、逻辑严密、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重大主题涉及的概念、理论有的比较抽象,大中小学生尤其是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认知水平、生活经历有限,必须加以转化,不能简单照抄文件或贴标签。学生学习时间有限,课程门类内容总量总体还要控制,所以从这些方面考虑,还不能一一独立设课。

为此,结合学科特点,我们强调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是以有机融入为主,要注重发挥综合育人效应。比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要求,语文以古诗词、民间故事为主要载体,引导学生体悟其中蕴含的爱国情怀、中华人文精神、荣辱观念;道德与法治以相关格言、人物、故事等为主要载体,弘扬崇德向善的传统美德;体育与健康以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武术等为主要载体,帮助学生了解传统体育文化知识,促进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再比如,《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关于国土安全,思政课强调领土主权不受侵犯、加强国防建设捍卫国土安全,地理强调坚持陆海统筹发展,推进海洋强国战略实施;关于网络安全,语文侧重讲授不良网络文化的威胁,信息科技侧重讲授网络犯罪等有关内容。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图自教育部网站

以下为发布会实录节选:

有记者问:有个问题想问一下田局长。请问这么多重大主题教育是通过何种形式和途径,能够进到课程教材中去的呢?教育部是否有更细致的安排部署?谢谢。

教育部教材局局长田慧生:谢谢。这个问题问得很好。这次我们要陆续推出九个方面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的指南、指导纲要,如何把握有效的进入途径、方式、载体,是各个文件都要解决好的关键问题。通过刚才的介绍,大家可能初步有所了解,在每个指南或者指导纲要中,对如何进入课程教材的主要内容、途径、载体、方式,应该都做了有针对性的系统设计,以保证育人效果。在下一步工作推进过程中,除按照文件相关规定抓好落实外,还要重点做好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专业指导。要组织相关专家团队、专家组,对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全程进行指导,包括做好专业的宣传解读,对一些重要问题、难点问题及时进行专业指导。

二是加强学习培训。进课程教材是一项非常专业的工作。课标专家、教材编写专家都要认真学习好相关文件。我们也要组织专题培训,帮助专家们准确理解和把握文件精神,更好地把重大主题教育要求全面、有机落实到课程教材中。

三是认真审核把关。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的效果如何,还要加强审核把关。对此,我们强调教材凡编必审、凡用必审。通过审核把关,对重大主题进课程教材的程度、呈现方式等进行科学研判,保证融入的科学性、专业性,为提升育人效果提供有力支撑。谢谢。

记者问:我想提问一个关于劳动教育的问题。7月《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印发之后,大家对新时代教育的内涵和边界的看法不一,有的人认为,体力劳动如今已经过时了,请问教育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谢谢。

田慧生:这个问题大家很关注,也是劳动教育的关键问题。大家知道,这次党中央发布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发布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共同强调了一个观点,就是在劳动教育过程中,要以体力劳动为主,注重手脑结合。也就是说,以体力劳动为主,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要很好地结合起来。为什么这样提?刚才记者朋友提到,体力劳动会不会过时。我想这个问题比较大,体力劳动我相信永远不会过时,即使是在机械化程度很高的时代,我们的物质财富、精神财富,主要是通过劳动创造的。体力劳动是劳动的基础,我们说劳动创造世界、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财富,都要通过体力劳动。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是两种劳动形态,各自有各自的作用。但是为什么这次在这两份文件中提出以体力劳动为主,我想主要基于这样几个考虑。

一是针对当前存在的最突出问题。根据调查了解,当前,青少年学生不会劳动、不爱劳动,轻视体力劳动、轻视普通劳动者的情况一定程度存在。针对这种现象,我们制定文件的过程中明确提出,首先要抓好体力劳动,让学生亲身经历劳动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出力流汗。

二是劳动教育要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这些观念、精神必须在具体的劳动实践过程中才能形成。靠简单的知识讲解、概念灌输,不可能使学生真正形成对劳动的真情实感和正确认识。另外,从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培养体系看,每一育都有独特的育人功能、育人价值和独特的教育内涵。劳动教育一方面强调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另一方面要防止以“智育”取代劳动教育,避免单纯通过在课堂上教知识、讲劳动来实施劳动教育。既要防止泛化也要防止窄化。这是一个总体的考虑。谢谢。

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 中国教育报记者 张劲松/摄 图自教育部网站

记者问: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教育部印发了《革命传统教育进中小学课程指南》,请问结合《指南》的贯彻落实,在开展中小学党史学习教育方面有什么样的建议?谢谢。

教材局一级巡视员申继亮:谢谢你的提问,我简单作个说明。大家知道,革命传统指的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过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所以革命传统教育与党史教育两者是高度契合的,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实际上就是要把党史教育制度化、长期化。

第一,要充分发挥好课程教材的作用,特别是思想政治课、历史课、语文课,这些课的统编教材里已经系统、准确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把党史教育作为这三科教材编写的重要内容。我们要想学好党史,首先还是要把这些最基本的课程学习到位,因为这些课程是固定开设的。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和党史教育可能有人反映有些枯燥。为什么枯燥呢?因为要求死记硬背的东西比较多。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会涉及到重大事件、重大历史节点、重要人物,我们是需要记住一些基本信息。但同时更要强调,开展这方面的教育,要改进育人方式。比如说,我们能不能更多地通过活动体验方式进行。各地有很多红色教育基地,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基地进行教育。还有很多博物馆都为我们提供了改进育人方式的条件。当然我刚才讲了,有些内容还是需要记住的,但是怎么记,就有一个育人形式问题。

第三,党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相对说来理论性比较强、政策性比较强,专业性也比较强。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与相关部门配合,比如党史文献研究部门、宣传部门等,他们拥有很多的资源,专业把关能力也非常强,要与这些单位进行密切合作,共同把革命传统教育、党史教育做好。

记者问:如此之多的主题教育相关内容要进到教材里面去,但现在有很多学生和家长反映说,孩子们的负担还挺重的,请问在这方面如何把握和平衡?谢谢。

申继亮:你提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因为负担现在太敏感了,我一直认为,学生减负是个重大的课题,需要对负担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理论分析,同时也需要对如何减负进行积极大胆的实践探索。这么多《指南》要进课程教材,会不会增加负担,这确实是个很好的问题。我们在研制这些《指南》过程中,也始终关注着这个问题。如何既要强化这些教育,又不增加负担呢?我想,借这个机会简单跟大家做一个交流。

首先,对负担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看法。如何有效减负,那就需要对负担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减负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学生健康成长。怎么才能让学生健康成长?对于学校教育来讲,我觉得可以考虑,在规定的时间内,比如小学一、二年级,一周是26节课,三到六年级是30节课,初中是34节课,做好两个事情,一个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有意义、有价值,另一个是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富有成效。

什么叫有意义?就是对学生成人成才有帮助;什么叫有效?就是学的东西不是简单应付考试,是对学生一辈子都有用,也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要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通过学习活动,能养成一些基本素养。设计这些重大主题教育,是核心素养培养的应有之义,因为这些重大主题教育,从根本上确保了育人方向,有利于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要的核心素养。

这次我们发布这一系列《指南》,要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是,使主题教育内容更加系统化,克服碎片化,提升育人效果。否则的话,一件事几个学科都在讲,小学讲、初中讲、高中讲,没有递进,反而会浪费时间。从这个角度来讲,提高效率学习的一个前提,就是要克服简单重复交叉等问题,使主题教育有一个系统安排。这是有利于减负的。

第二,这些主题教育不是增加知识点的记忆,而是强化素养教育。比如革命传统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英雄气概、政治认同、高尚品德等。《指南》的发布,就是要强调每一方面的教育都要有鲜明的育人立意,做有用功。

再如劳动教育,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劳动精神,使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掌握基本的劳动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品质。再如国家安全教育,要让学生有底线思维、树立国家利益至上观念等。所以,这些教育落实好了,是一辈子管用的。

第三,设计这些主题进课程教材的时候,还强调了育人方式的改革,不是简单地老师讲、学生听,而更多地强调育人方式的多样化,如考察、参观、调研、研讨、辩论等多种形式。通过这些解决机械记忆、简单刷题等低效问题,既把主题教育落到实处,又避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我就说这么多,谢谢。

责任编辑:夏雨
体力劳动 脑力劳动 教育 教材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小范围会谈

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结束

习近平将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三方会晤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