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简派CEO刘明光:未来产业工人的缺口无法靠企业改变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1-04 09:59

【采访/观察者网 李沛 编辑/周远方】

近日,观察者网对广州简派供应链科技CEO刘明光(云海)进行独家专访,他对中国纺织服装产业未来数字化转型,分享了自己的真知灼见。

他谈到,目前通过供应链管理系统对服装业产能的整合方式是暂时的,因为未来服装业人力资源情况会不堪设想,产业工人的缺口无法靠企业去改变,一定要通过行业和政府层面来牵头,今天国家大力推动的职业教育,才是一个治本之策。

下为访谈内容,已经过受访人审核。

观察者网:云海先生您好,外界现在对跨境电商的供应链管理体系很关注,您在这方面也有过一些经验,能否谈谈这方面的一些情况?

云海:你好,外界现在对跨境电商供应链管理体系很关注,在早期我也担任过顾问。

2015年前后,一些企业南下广州,寻找供应商资源,我们当时已经完成了广州汇美(运营彼时电商女装头部品牌茵曼)的供应链优化,经人介绍,一些企业聘请我担任供应链咨询顾问。

顾问合同签约后,我力主上一套软件系统。当时我管茵曼,之前北京裂帛也已经跑通了服装供应链数字化信息化的模式。后期,随着他们业务扩大,我的开发团队工作量已经饱和了,他们自身的IT团队又已经培养起来了,后期,我们协助他们完成开发运维的迁移。

观察者网:不知道我的理解是否准确,您在企业供应链体系发展中,主要的贡献在于业务架构的重塑或者梳理,而不是软件本身的开发?

云海:这个系统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出来的,第一你必须要有起码的IT开发能力,第二就是你必须要非常懂这个行业的需求,现在市面上其他一些面向服装供应链的产品,往往只做到了前者,但对于服装行业的业务需求理解,还是有一定隔膜的,信息化数字化,不仅仅只是为了解决员工的操作问题,你还要匹配企业管理的需求。

企业管理要管理什么?管人、管事、管企业的资源,包括成衣厂、面辅料,都是资源,都是需要管理的。如果你只是做一套企业内部在使用的系统,而不能把供应链上企业外部的资源也有效管理,贯通协同起来,那这样的供应链管理系统(SCM)是名不副实的。

观察者网:此前一些媒体也注意到了一些企业对成衣厂的数字化管理手段,比如所谓的生产执行系统(MES),您作为亲历者,如何评价这样的观察?

云海:这只是它系统的某一部分功能,给到这个工厂在使用。工厂使用这个系统的同时,生产信息就在向他们汇总,相当于外部资源整合的效果,所以归根到底,是服务于供应链资源整合,他不是一套系统给工厂安装上就完了,不是这样。

观察者网:正如您所述,服装供应链信息化数字化的要害并非代码实现(交付),而是能够让供应链上的内外部资源实现协同(客户成功),您认为实现后者的关键在哪里?

云海:作为服务商,最关键的能力在于你的系统到底能不能为使用者带来真正的业务价值,可以分为两个层级来理解“价值”,第一个层级就是我们讲解决简单的操作问题;第二个层级是能够在操作之外,提供一定的管理功效,提高工作效率。很多软件公司做的工具虽然想达到这样效果,但是因为他们对行业的理解不够深刻,并没有真正的捕捉到业务需求,所以导致他们做出来的工具不好用,坦率说,国内大量的鞋服企业ERP系统,在使用中普遍存在这样的问题。

我再举个例子,有助于理解其中的微妙差别,就像造一栋小楼,农村几个泥瓦匠组队,一样能够把房子造起来,但是如果有一位设计师,提前就能出图纸,把房子的所有需求设计好,泥瓦匠只是帮他实现这个设计,造出来的房子是不是会大不一样?

现在我们很多IT企业涌入传统行业,做出来的系统就是泥瓦匠按自己理解造房子,但是房子的美观和实用就会有问题,别人不愿意去住,住着不舒服。

观察者网:您的这个比喻很形象,具体到服装供应链系统,您能否也分享一个具体案例,来呈现这种开发与业务基因的差异?

云海:很多所谓信息化系统,只不过是机械地记录下工作流,然后搬到线上,比如原来可能某个岗位的作业要求是在Excel表格登记一下,他现在不过是把登记界面换成客户端里表单。

其实真正重要的事情是资源实现在线之后的整合。

比如现在品牌商有一张订单发到成衣工厂,成衣厂拿到的订单不只是款式、数量、期限,工艺和质量要求也能同步过来,另外,成衣厂要拿面辅料,以往行业惯例是接单以后再去联系面料,而我们的柔性供应链系统,是把上下游环节都链接到平台,成衣厂接到订单的同时,需要的面辅料订单也已经在供应商那里生成了,极大压缩了以往询价成交的时间和经济成本,这样才能够达到快速反应。

传统成衣制作为什么做不到快速反应,就是因为上下游协同效率低,成衣厂等面辅料要周期,有时候面料过来了,打开一看又不合格,又要退回去。

观察者网: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有一种准时生产(Just-In-Time)的理念在里面?

云海:对,JIT。

观察者网:您自己又是如何沉淀出这样一套供应链管理“最佳实践”的?

云海:我95年大学毕业以后,在当时的成衣业大型外企有多年工作经历,比如联亚集团、G2000,从跟单员一直做到高级管理岗位。

我个人习惯是比较崇尚数据化管理,早年我管供应链部门就几张Excel表格,大货生产进度表,样衣生产进度表、面辅料采购表,库存表,资金使用表,大概五六张表格,我通常都用Excel表格让下属去填。

很快我就想到,能不能把六个核心表单整合到一个系统,实现了以后,接下来就是能不能省去二次录入,直接与进销存过程里的单据开立整合起来。

我们的系统就是按照这种方式来搭建的,所有这些需求的源头都是每一个供应商,每一个部门或者每一个员工的实际工作需要,并且它又不仅仅只是解决操作需求,因为最终我是要形成业务决策的数据。

而我们现在很多企业,无论是传统软件企业,还是互联网公司,他们基本上都不是从管理思维出发,IT人员拿个小本本问员工你是怎么操作的,搞出来的一套系统根本没有上升到管理的维度。

观察者网:您在公开活动中经常谈到一个问题,通过柔性供应链把所有广州周边的小工厂全部囊括到一个体系之后,接下来可能面临更深刻的挑战,就是整个产业的产能可能都承载不了需求,那么您认为柔性供应链进一步升级的方向何在?

云海:现在的服装柔性供应链体系,包括它对产能的这种整合方式,我一直都认为,只是暂时的。

目前它只能够用现有资源来做,未来产能不够这种情况会越来越严重,这个问题是某一家企业解决不了的,必须是在行业的层面,或者说在国家政策层面来解决这些问题。

当然现在有一个很好的风向,就是政府在加大职业教育的扶持。

只有职业教育跟上来,大量培养产业新人,而不是现在单纯靠企业内部训练,才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现在市面上大量的制衣工人都已经40岁50岁了,这支产业队伍的绝大部分骨干,其实都是由很多原来的外资制衣厂培训的。后来这些大型外资企业都分解成一个个小作坊,而这些小作坊没有培养员工的意识,也承担不了这样的成本,产业工人慢慢就面临青黄不接。

现在大家面临的情况就是没有产业工人,年轻人根本不愿意进入这个行业。

我之前也多次讲过,再过个五六年、七八年,服装业人力资源情况会不堪设想,幸好这一段时间国家在培训行业有大力度的改革,加大职业化教育投入,未来大学生不需要这么多了,职业学校的功能就是输出高质量的产业劳动力,产业工人一样可以很体面,可以像德国或者是其他制造业强国,劳动生产率很高,工人也可以拿到很高的收入。

所以未来产业工人的缺口是无法靠企业去改变的,一定是要通过行业和政府层面来牵头,幸好政府已经开始做这个事情了,行业一定会慢慢被带动跟上,我认为三五年、五六年形势就会慢慢有所改善。

观察者网:职业教育目前来说有这样的问题,毕业生不愿意进对口产业,哪怕送外卖也好过进厂,在年轻人眼里,纺织服装似乎总是又累又没有机会的印象,您觉得未来可以从什么地方入手,扭转这样根深蒂固的公众偏见?

云海:这个也是我目前正在摸索的,这个事情必须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哪怕一开始没有高薪,但至少会有一个雇佣保障,同时行业信息也能够更有效传递到教育环节,减少两者之间的落差,比如让年轻人能看得到,服装行业也可以承载工匠精神,你优秀的制衣师傅一个月赚个几万块钱也是可以的。

包括我自己公司在内,我认为未来会有三方面的机遇。

第一当然就是我现在经常讲的,先把这个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推动起来。

第二个方面,行业资源“在线”之后,集成在平台上,挖掘出其中优化乃至重构的潜力。

第三个方面,就是要做校企合作,培育产业工人,结合大型的产业园区,现在市面上的产业园,还普遍是房地产老板在做包租公这种营生,这是很低级的商业模式,未来技术服务商,也可以切入这一领域,我们自己做产业园区,自己在里面开制衣厂,所有员工管理都统一由园区经营公司来做,是不是会出来很多全新的想象空间?

这些年中国商业界有一个不太好的倾向,大家都是回避困难的事情,等着别人去做,这需要我们这些行业人士身体力行去改变,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些思考或者说憧憬。

观察者网:好的,感谢您接受我们的采访!

责任编辑:张菁娟
供应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

“美国没料到遇上中国这样的对手,出现战略失误”

“美国搞的鬼,针对中国”

福建舰今日首次海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