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一体化与对外政策:挑战与前景”学术研讨会在复旦大学举行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2-07 16:18

12月4日,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中欧关系研究中心和复旦大学中英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办的“欧洲一体化与对外政策:挑战与前景”学术研讨会以视频方式召开,来自全国科研院校、政府机构及重要企事业单位的欧洲问题研究专家参加本次会议,发表各自观点,并展开深入探讨。

本次研讨会主要分为五大主题,即“欧洲一体化的挑战”、“脱欧后英国对外政策”、“地中海国际关系现状与发展趋势”、“欧盟对外政策调整与前景”与“中欧关系的挑战与未来”。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冯玉军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强调,在国际局势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欧盟面临着内外的多重挑战。在内部,英国“脱欧”后仍有难题未解,新老欧洲国家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仍需磨合,欧盟本身则面临全球产业链重组、国际投资与贸易规则重塑的新环境的压力。从外部来看,俄罗斯的挑战对欧盟安全带来诸多影响,近期波兰和白俄罗斯边境的难民危机也给欧盟造成巨大压力,同时欧盟还感受到了他们自认为的来自中国的压力。在这些宏观背景之下,中国和欧盟的关系也正经历着冷战结束30年以来前所未有的变化。因此,他希望与会专家学者就目前形势变化、未来走向各抒己见,探寻符合中国利益和中欧关系长远发展的结论和政策建议。

在“欧洲一体化的挑战”环节,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资深研究员、欧洲问题专家叶江指出,当前欧盟的根本问题在于,它只是一个区域化、地区化程度最高的、以国家为主体组成的国际政府间组织。欧盟内部的成员国,尤其是大国,在国际体系中扮演的角色远远超过欧盟本身。更重要的是,欧盟内部的一系列的问题就是其成员国尚未完全融入、或者说成员国本身的境界还远未达到完全超越自己的原有国家的主权、而进入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因为这些成员本身的国家建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比如,中东欧波兰、匈牙利等国的独立性很强,当他们从东欧集团独立出来以后,更希望借助欧盟的力量更好地建设自己的主权民族国家,但欧盟要超越这一进程。反之,即便是所谓的老欧洲国家,法德意西比也都面临各自难题。如果我们明确了欧盟还只是现代主权国家体系中的一个特殊非国家行为体,那么对于其参与全球治理以及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的作用,能有更好地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田德文就欧盟战略自主的困境与出路做了详细阐述。他认为,现在欧盟没有能力解决将防务“外包”给北约的困境,并找到方式替代北约在欧盟的防务角色,因此欧洲的战略自主很难有实质性的进展和突破。但是,欧盟如果可以抛弃冷战思维,用一种和平与发展的视角去重新构筑自己的防务体系,重新定位自身的政策框架,那战略自主仍有提升的空间。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外交系系主任张骥研究员则从法国政党政治演变与2022年大选的角度来分析欧洲内部政治思潮、政党局势的转变。他认为,2017年大选终结了法国将近半个世纪相对稳定的两党对立的政党格局,这一转变并没有随着2017年大选结束而停止,反而继续有着此消彼长的发展,目前处于胶着状态。法国政党政治主要呈现四个方面特征,第一,传统大党虽然持续孱弱,但衰而不亡,正竭力摆脱困境,但目前为止还没有走出泥潭。第二,极端政党的影响持续上升,但天花板还没有破。第三,非传统的新型政党虽异军突起,但后劲不足。第四,政党政治日益碎片化,缺乏核心政治力量,法国政党的碎片化,包括政党博弈陷入一种胶着状态。

关于“脱欧后英国对外政策”议题,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朱联璧从英国“脱欧”后面临的北爱尔兰海上边界、苏格兰独立问题等视角出发,分析了英国政府未来对外关系面临的挑战。英国政府在北爱问题上与欧盟形成不小的谈判冲突,且北爱内部也存在族群割裂、民众敌对的现实情况,因此未来存在巨大不确定性。在脱欧和新冠疫情等问题上,保守党政府的处理较为粗糙,面对重大危机缺乏跨党派合作或重开共识政治的尝试。今后相关问题将成为英政府“脱欧”后短期内难以消除的后遗症。

中国政法大学副教授张飚主要针对英国新的国家安全战略《竞争时代的全球英国》做了分析评估,该文件是英国自1940年以来最重要的战略调整,外界对此期待很高,不过在具体执行中,仍存在很多问题,比如高层能否坚持下去,机构之间能否协调配合等等。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副研究员、上海合作组织研究中心副主任马斌与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生姚乐合作汇报了英国保守党对华强硬派及其政策主张。马斌指出,保守党对华强硬派主要来自右翼,过去其政策主张主要是重新审视中英关系与中英合作项目,但在新冠疫情下又出现新变化,第一是中国在新冠中的责任,第二是中国的经济合作质量,第三有一部分声音要求对中国进行清算。长期以来,强硬派一直是英国对华政策中的一个修正力量,给中英关系稳定发展制造过一系列障碍。目前短期内来看,强硬派是中英经济文化合作的重要挑战,长期内仍是不确定因素。

在分论坛三“地中海地区国际关系现状与发展态势”的讨论中,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孙德刚表示,在百年变局下,新科技革命、新军事革命、新能源革命相互影响,发展中经济体和发达经济体比例在此消彼涨,西方大国抱团取暖,发展中国家则走向分散。在这一背景下,地中海秩序在四大领域发生重大变革,第一海权与地缘政治,第二海洋与蓝色经济,第三气候与海洋生态,第四争端与海洋法。而围绕这一新秩序,地中海地区形成六大力量,第一,美国领导下的北约,美国成立了第六舰队,总部位于意大利那不勒斯。通过第六舰队把地中海作为主要作战区,美国想成为地中海的警察,现代地中海的宪兵。第二,俄罗斯将地中海地区作为南扩的延伸,特别是俄罗斯太平洋舰队、黑海舰队以及2013年成立地中海分舰队,在东地中海地区形成俄罗斯影响力。第三,欧盟,萨科齐时期2007年提出地中海联盟计划,主张欧盟南下。第四,英国脱欧后主要利用塞浦路斯两处军事基地扩大对地中海的影响。第五,土耳其提出蓝色家园计划作为其东地中海战略,从土耳其到叙利亚,再到利比亚、巴勒斯坦哈马斯和北塞浦路斯,形成带状结构。埃尔多安意在恢复土耳其海权,打破西方不公正待遇。第六是伊朗,伊朗是波斯湾国家,在红海、地中海和阿拉伯海形成三海联动,形成什叶派抵抗联盟,也把力量伸到东地中海。

在谈到欧盟对外政策调整与前景议题时,结合11月末德国新内阁组阁谈判成功——社民党、绿党和自民党组成德国历史上首个联邦层面的联合政府一事,同济大学德国研究中心主任郑春荣教授分析其未来对华政策走向,他认为,三党联合政府中,社民党对中国的态度比较温和,因此德国新政府仍然将尽可能保持合作关系和延续中德政府磋商机制,并主张在欧洲框架内发展中德关系。尽管在一些敏感议题上新政府内部对华表述杂音会增加,立场也会有所强化,但中德双方仍可借助经贸领域关系的发展,激发更大的合作潜力。

最后,在谈到“中欧关系的挑战与未来”时,复旦大学中欧关系研究中心青年副研究员严少华则就欧盟战略自主与中欧关系做了解读,他认为,欧盟对于战略自主理解逐渐从跨大西洋视角转向全球性视角,对中欧关系意味着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主要体现在三个层面,即多边层面、中美欧三边层面和双边层面。多边层面,战略自主有利于中国对多极化世界期待,欧盟在新的政策文件里面越来越频繁使用多极化概念,这意味着欧盟不再避讳使用多极化这个词汇,中国跟欧盟在多极化理念逐渐接近。从中美欧三边关系层面来讲,欧盟战略自主有利于欧盟在中美战略竞争当中保持一定平衡,虽然不是一个等距离。在中欧双边层面,欧盟战略自主可以让欧盟发展一个相对独立的对华政策。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特聘教授、欧洲研究中心主任门镜指出,欧洲议会一直对中欧关系的立场比较负面,在中欧关系中发挥负能量。就欧洲议会内部来讲,各党团对中国意见趋同,且多党团提交决议草案;议会代表团之间交流越来越多,再加上中欧关系委员会主席的个人影响。从议会外部交流来看,欧洲议会与委员会、对外行动署的协调越来越多。欧洲议会试图在多方面关注中欧关系,在更多领域发声,甚至触碰中国底线,这是必须值得我们关注的问题。对此,我们应更多增加对话平台,挖掘民间交流渠道和能力,讲好中国故事。

责任编辑:朱敏洁
欧洲 复旦大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有望实现沙伊复交后又一突破”

“5G、AI和棉花产业变革,帮新疆战胜美国制裁”

继续升级!威胁停学、惊现“狙击手”、学生占领行政楼

“中国制造2025已实现86%,证明美国制裁无效”

“不管枪支教育,却禁掉我谋生工具,这就是我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