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西方世界中国道路的意义,2021年思想者论坛在沪举办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2-08 16:03

【文/观察者网 熊超然】12月4日,海内外40余位专家学者汇聚线上线下,参加由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观传媒、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和《东方学刊》所共同主办“后西方世界,中国道路的意义”2021年思想者论坛。

在为期一天的活动议程中,围绕着“后西方时代:中国模式与中国学”、“后西方时代:中国与新世界秩序”、“世界互联网:新空间与新故事”以及“中国互联网:新主流与新挑战”这四个主题,众多专家学者各抒己见,踊跃发言,让此次论坛成为了一场在思想、学术和精神层面上的“饕餮盛宴”。

部分与会嘉宾合影 观察者网摄制

上午9时,2021年思想者论坛正式开幕,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主持开幕式,并致欢迎辞。他表示,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按照中央的要求进行前瞻性的、战略性的研究和政策储备;同时作为“理念共同体”的推动者,与观传媒一起,汇聚了国内外真正认同中国道路的最大的学者群。他相信,众多具有原创研究能力的学术专家今天齐聚一堂,用一整天的时间进行思想交流、学术切磋、观点碰撞、脑力激荡,定能使今年的论坛成为丰盛的“思想、学术和精神大餐”。

张维为致欢迎辞 观察者网摄制

随后,复旦大学副校长陈志敏教授致欢迎辞,他表示,近年来,中国研究院作为国家高端智库,在张维为教授的主持之下,在研究团队共同努力之下,也在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观传媒、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一起的支持之下,围绕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话语进行原创性的研究,在这些领域产生了广泛和重大的影响。同时,思想者论坛从2017年创设以来,始终坚持原创性和思想性,不断提升其成长性和发展性,正在成为一个标志性的国际会议平台,一个创新性的国际舆论阵地。

陈志敏致欢迎辞 观察者网摄制

进入论坛的第一个主题——“后西方时代:中国模式与中国学”,先后由姜义华、杰弗里·萨克斯、马丁·雅克、张维为、张旭东、贝淡宁、王锐、寒竹、吴新文这9位著名学者作了主题发言。

其中,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教授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前英国剑桥大学政治和国际研究系高级研究员马丁·雅克作为外国学者,在线上参与了会议。马丁·雅克在发言中直言,西方的衰落仍在继续,试图保持其全球优势地位是不可想象的,因为美国经济已不再强大到足以支撑这件事的发生。同时,在中国如何与西方交流的问题上,他建议中国要找到向西方解释和教化的方法,锁定的受众不应该是西方执政精英或外交人士,而更应该关注广大西方公众,并使用不同的语气和风格。

杰弗里·萨克斯作视频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马丁·雅克作视频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则紧接着马丁·雅克,分别就主题中的“后西方时代”、“中国模式”和“中国学”这三个概念分别作了探讨,同时也谈到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

张维为教授表示,他最早使用“后西方时代”这一概念大致是在2010年编写《中国震撼:一个“文明型国家”的崛起》一书时,现实还未真正进入“后西方时代”,但作为一个学术概念,我们可以明确提出,并作话语沟通和学术探讨。

作为最早提“中国模式”的学者之一,他认为,“中国模式”的定义就是中国自己的一整套的做法、理念和制度安排,与“中国道路”概念相比,“中国模式”更为学术化和中性化。

同时,张维为教授认为,广义上今天“中国学”指的是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社会等方方面面的研究,狭义而言更多是对“中国模式”、“中国道路”、“中国话语”的研究,特别是当“西方话语”已形成一整套对新中国的主流叙事时,我们需要解构这种话语,建构中国话语。

张维为在论坛中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张维为教授结合这三个概念指出,和过去很不一样,如今全世界都想听到中国的声音,这就需要加强中国学研究,加强中国模式的研究。现在有许多发声的机会,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一些人的心态还没有转变过来,还很不自信,所以讲不好中国故事。

进入论坛的第二个主题——“后西方时代:中国与新世界秩序”,李世默、马克·维舒特、金灿荣、文一、陈平、翟东升、李波、唐毅南、戴维来这9位与会嘉宾先后作了主题发言。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李世默结合近期国际上关注的“民主”话题,谈了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许多机构称,近几年来“全球民主大倒退”,他认为究其原因是对于“民主”的定义和衡量标准出了问题,诸如美国的“自由之家”(Freedom House)和瑞典的“多元民主”(V-Dem)等机构,它们对于衡量和评价“民主”只关注程序,不关注结果,所有标准都基于一种“民主”,即“自由主义民主”,除了这种自由主义的价值观,对其他方面基本上是忽视的。

李世默在论坛中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李世默在发言中提出一项建议,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是否可以召集一批人研究一种全新的“新民主指数”?这一指数关注的是民主的终极目标——为绝大多数人的长远利益服务。他提出设想,“新民主指数”与西方机构搞得那套东西不同,是一个以结果为导向的测量标准体系。“结果是不是民主,我们用什么东西测量?那就是人民是不是幸福、社会是不是稳定、国内有没有不平等、国家有没有投资未来和考虑未来几代人。”

李世默最后强调,其实人们无需太悲观,在倒退的也许是自由主义而非民主,是自由主义让民主失败了,按照结果为导向去衡量民主,或许能给自由主义社会、自由主义政府一些新的动力,让它们修改自己的政治,去为人民服务。

在谈到“后西方时代”这个概念时,在线上参会的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金灿荣认为,谨慎而言,“后西方时代”是一个趋势,还不是现实,变成现实仍有一段时间,可能到2035年再规划和讨论差不多才是时候。

金灿荣作视频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此后,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特邀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经济系特聘教授文一谈到了工业化和科学革命等问题,他指出,中国一些人在谈西方历史时很难跳出西方的圈套,不要去读西方流行历史观下的教科书和被意识形态包装的人写历史,而要重新回到西方的本来历史上来,比如有人一讲到科学革命就将西方文明一路和古希腊联系起来,这完全就是一套谎言,这种谎言需要被戳破。

文一在论坛中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在之后的“世界互联网:新空间与新故事 ”这一主题中,论坛请到了李希光、郑若麟、邱文平、宋鲁郑、李海默、赵祎珩、沈逸、徐兴邦这8位专家作了精彩发言。

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教授李希光在发言中认为,“中国的外宣要彻底改变以西方主流媒体为外宣对象的观念;中国的官方媒体和网络要放弃把西方媒体作为中国影响世界主要渠道、平台和目标。在外宣资源分配和优先级的设定上,要更多将一带一路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作为重要的外宣对象国别。同时,把面向美西方国家的宣传渠道,从面向西方主流媒体,转变为面向西方使用社交媒体的个人用户,渠道重点从中国的官办媒体渠道转变为学者对学者、网民对网民、学生对学生、记者对记者的中国个人对西方社会的个人的外宣。”

李希光作视频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对于中国如何面对互联网时代的国际传播,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宋鲁郑指出,中国要继续发挥高效解决问题的优势,主动把事情做得更好。他建议,推特等社交媒体已经关停了17万个与中国和中国政府有关的账号,它有这个权力,但我们没有类似工具,应该打造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应用的“中国版推特”。

另外,长期在法国的宋鲁郑还建议中国借鉴一些欧盟的做法,完善立法、加大监管,用法律手段进行经营处罚,大力支持民间媒体和学者站在第一线。同时,现在有大量的西方企业在华投资,对中国市场十分了解,充分发挥西方社会企业和企业家的作用,对于中国的国际传播也颇有好处。

宋鲁郑作视频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主任沈逸教授谈到了如何认识和理解互联网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他认为,互联网出现后,政治的基本逻辑看似没有发生颠覆性变化,但其实这被掩盖了。实际上,互联网带来了新的形势,带来了眼花缭乱的表层现象,政治开始回归它的本源,即拿出公共物品改善民众生活,看哪个政党能够做到,哪个政党不能够做到。

“那些不满意的人原先是分散的、隐藏的,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不具备表达门槛,现在拿互联网进行表达,在美国国内是这样,在全球范围也是这样。”沈逸说道。

沈逸在论坛中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在当天晚间最后一个主题“中国互联网:新主流与新挑战”中,发言嘉宾金仲伟、沙烨、樊鹏、潘妮妮、吴畅畅、张焮、王钦、汪沛带来了独到论述。

作为一位“新闻战线老兵”,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观察者网CEO金仲伟历经从传统媒体到数字媒体的转型,他注意到,从传播的历史来看,当下的人们正经历一步一步的升维。例如,报纸吸引的关注者叫读者,网站吸引的关注者叫用户,视频UP主吸引的关注者叫粉丝,这三种叫法是一步一步升级的。这三种关系背后,报纸和读者之间有距离,有情感但很淡;网站和用户之间的关系有情感,也有利益;视频UP主和粉丝之间,首先是建立情感,其次是看视频的体验。

他还谈到,如今的视频相比于文字是升维的,文字的传播效果基于讲道理,情感很少,但视频情绪感十足,以UP主为首,可以和粉丝形成一个以情感为纽带的、关系非常紧密的群体。2016年的美国大选就是一个例子,特朗普和其粉丝之间是有感情的,因为特朗普使用社交媒体,他的一个粉丝就可以影响好多人,有着基于情感的“传教扩粉”冲动。

金仲伟在论坛中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观传媒CEO沙烨则指出,过去十年里,中国舆论界和媒体取得了一定成功,以观察者网为例,刚开始网站的受众很多是体制里的一些人,但过去几年随着B站的兴起,体制里的受众和新成长的年轻人“从山的两边同时进军”,最后“在山顶会师”,这说明了整个时代对于我们的热情,以及我们也参与改变和创造了这个时代。

不过,沙烨也指出,在这十年过去以后,我们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同样不容忽视。现在的互联网,因为情绪为主的表达方法,造成了一面倒二分法的对立,在这些巨大挑战面前,作为媒体界和思想界应该共同思考,如何帮助和推动社会共同向前进。

沙烨在论坛中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与会青年学者也在国际传播、饭圈治理、互联网话语迭代等方面表达了新锐观点。来自雷诺兹新闻研究所的赵祎珩通过分析美国商业营销话术的变迁,启发思考什么是人民性的宣传;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吴畅畅结合综艺节目经验,讨论“粉丝治理“,认为“理性追星”内涵矛盾,“追星行为本身就是感性的,与其说理性追星,不如来理解这群追星粉丝共有的特点”;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副教授潘妮妮指出,对于新生代而言,互联网早已不是虚拟的替代空间,而是真实的,“我们面对的问题是,当网络必然成为多数派的空间的时候,它与网络舆论中少数派性格的关系到底如何去建构。”

赵祎珩作视频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在论坛中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潘妮妮在论坛中发言 观察者网摄制

在思想者论坛进行了一整天的思想交流、学术切磋、观点碰撞、脑力激荡之后,12月4日晚间,论坛闭幕式暨中国话语新书发布会也同时举行,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的四位研究学者正式推出了他们研究“中国道路”的最新著作——范勇鹏《从公司到国家》、林凌《当代中国文化治理研究》、文扬《文明的逻辑》以及张维为《何谓民主》。

张维为教授说,中国研究院自成立伊始就提出,这是一个需要思想的时代,也是一个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思想必将引领这个时代走向社会、走向世界,思想者论坛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与此同时,中国研究院也一直在积极推动原创性的中国道路、中国话语方向的研究。

新书发布会现场 观察者网摄制

在新书发布会结束后,张维为教授同时宣布2021年思想者论坛圆满闭幕,并相约明年的论坛再见。

思想者论坛是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携手观察者网、上海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打造的原创性国际会议品牌。发起思想者论坛的初衷是: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在完成自身的复兴大业,同时也作为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参与人类未来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思想者论坛力求把中国最有头脑、最有思想的学者汇集在一起,与国际智者对话,通过讨论、交流、争论,产生新的思想火花、新的思想,为这个时代做出中国思想者应有的贡献。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熊超然
2021年思想者论坛 观察者网 中国模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马上走人了,还要对中国无人机动手

促消费为什么没有起色?这与搞创新不矛盾

中国首次实现!“领先马斯克的星链”

15死!新年首日,“恐袭”疑云笼罩美国

这一领域,普京指示要确保同中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