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新民眼|法治,上海最根本的软实力

来源:新民晚报

2023-01-10 13:54

法治,之于上海,意味着——有规则、有预期、有未来!

法治,之于市民,意味着——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有保障!

过去五年,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共制定和修改法规121件,作出废止决定2件。即便最艰难的战疫时刻,这座城市依然保持定力,融入血脉的法治意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正是上海最根本的软实力。

非常时期,非常立法!

2020年,新年伊始,新冠疫情突袭。面对疫情,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2020年2月7日,全国首部疫情防控地方性法规——《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全力做好当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决定》,当日表决当日实施。

2020年10月27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26次会议表决通过《上海市公共卫生应急管理条例》,并于当年11月1日实施。防疫“三件套”——佩戴口罩、个人卫生、保持社交距离,进入法条,明确“在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进入公共场所应当按照要求佩戴口罩”。由此,上海成为全国乃至全球第一个将“戴口罩”写进地方立法的城市。

回头看看,疫情防控期间,600多位市人大代表到社区报到,200多位市人大代表投身抗疫一线工作,总计有1900多人次市人大代表依法提出各类意见1600多条,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出行、就医、保供等急难愁盼,为打赢大上海保卫战提供制度保障。

15部浦东新区法规,成绩斐然!

2021年6月23日,依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授权,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2次会议全票通过决定,支持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

一个新名词——浦东新区法规,进入公众视野。这是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授权上海在浦东新区变通适用国家法律、行政法规,这是新时代我国立法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创新。

三十而立的浦东,挑最重的担子,啃最硬的骨头。迄今,现行15部浦东新区法规,让人们看见——法治就是最好的营商环境,就是最强的治理效能。

其中,“一业一证”法规实施,餐饮、便利店等办证开业时间从9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生物医药”法规实施,2024年浦东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达到4000亿元,生物医药制造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非现场执法”法规实施,城管执法办案耗时从平均27天缩减为少于4天……

立法,作为法治源头,正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风向标。浦东新区法规是中央赋予上海改革开放极为重要的制度工具,制度优势和制度潜力,必将让浦东首创性改革、引领性开放和开拓性创新得到最有力保障。

一次次制度供给,让“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2019年1月31日,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爱生活爱家园爱上海,最广泛的社会发动,推动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减量化,让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全市生活垃圾分类达标率持续保持在95%以上。

2021年8月25日,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34次会议全票表决通过创制性地方立法——《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人民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城市更新史。老楼加装电梯,就是一种典型的微更新。2021年,全市既有多层住宅新装电梯1579台,较过去10年的3倍还要多;2022年,全市老楼加梯完成2303台,超出全年新增2000台的预期目标。老楼加梯,政策支持制度安排,从无到有,从繁到简,进而进入地方立法,不断创造高品质生活。

一个个“家站点”和立法联系点,让全过程人民民主看得见!

家门口,服务“零距离”!集党建、服务、治理“多功能”为一体,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一站式便捷服务。这样的党群服务站,也是申城5000多个“家站点”中的一个。

“家站点”——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代表联系点。迄今,上海基本实现全市范围内每平方公里就有一个“家站点”;从偏远郊区到中心城区,1.5万名全国、市、区、镇四级人大代表均已编入“家站点”,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家站点”,往往兼任基层立法联系点的信息采集点,民意信息,源源不断汇集到地方立法机构。

2016年,上海设立首批10家基层立法联系点。2019年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虹桥街道基层立法联系点时发表全过程人民民主重要讲话。2020年,基层立法联系点增至25个覆盖上海16个区。五年来,全市基层立法联系点对92件立法提出建议14008条,其中1546条意见被不同程度采纳——“立法民意直通车”,名副其实!五年来,基层立法点和“家站点”,普及法治文化和法治文明,让法治思维融入日常生活,让立法过程成为普法过程。

未来,在上海,全过程人民民主将让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在基层治理中发扬光大,广泛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和城市管理,依法实现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让人们真切感受——法治,城市最根本的软实力!

责任编辑:黄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投票显示,美以遭前所未有孤立”

30万平民撤离,“美国为阻止进攻向以提供机密情报”

“以军说那里是安全的,他们照做了,结果呢?”

新战线还是佯攻?俄军南北两线同时行动

来华试乘后,“凭啥中国人要永远买西方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