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世界性难题”寻找“最优解”

来源:上观新闻

2023-01-15 11:04

面向未来,上海治城之道“新作为”在哪里?大城善治的内核,究竟是什么?

日月其迈,时盛岁新。跨入2023年的上海,“无边光景一时新”——

浦东张江,草籽浜将被纳入生态清洁小流域治理范围,沿岸居民可享“开窗见景”的惬意;宝山罗店,496户农民相对集中居住改造项目开工,村民将住进海派新宅;延安路高架桥下,以往的“灰空间”蜕变为绿意盎然的口袋公园,“华山新语”绿地让几代长宁人“抬脚见绿”的夙愿成真;金海湖畔,一批“法治带头人”扎根田间地头,保障法治抵达乡村治理最后一公里……

新光景的背后,是新思路、新作为。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不是社会资源的机械叠加,超大城市治理是“世界性难题”,而上海正不断探索这道难题的“最优解”,解题过程考验着治城者的智慧和水平。

今年两会会场内,超大城市治理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话题。面向未来,上海治城之道“新作为”在哪里?大城善治的内核,究竟是什么?

由表及里

“两旧一村”,成了两会会场内的热词。当曾经生活在二级以下旧里的百姓喜迎新居,那些居住在小梁薄板旧屋、不成套老公房和城中村的居民仍在翘首以盼。上海用30年消灭了马桶,还需要多少年来消灭合用厨卫?

“两旧一村”改造是继成片旧改收官后又一标志性民生工程,同样面临资金需求大、资金平衡困难等问题。纵然前路艰难,上海依然坚毅稳步踏出改造步伐。

从成片旧改到“两旧一村”,这是上海治城之道“由表及里”、不断深化的缩影。时移世易,世易备变,面对新时代新要求,上海城市治理的战略使命没有变,但治城的内涵、指向乃至目标、侧重点,都在不断“深化”。

这种“深化”来自两个底层逻辑。“在多重战略目标中寻求动态平衡,在多重约束下找到最优解”,离不开工作的深入推进;另外,“城”作为一个多要素集合体,不是平面的、静态的,而是立体的、“流动”的,城市不光是狭义的高楼大厦,而是广义的巨大生态系统。因此,治城从不能盲人摸象、刻舟求剑,而要因地制宜、动态更新。

基层治理深化,即为一例。去年9月,上海举行基层治理“万人大会”,着眼于深层的基础建设、体系建设、制度建设,对基层进一步赋权、减负、增能。广袤乡村,振兴工作也到了“由表及里”的深化阶段。两会现场就有呼声,推动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是从追求“速度”向追求“质量”转变。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未来上海将实现高效能治理开创新局面,治理逻辑上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更加健全”,治理手段上将深化治理数字化转型,打造线上线下“泛在可及”全方位服务体系。由此可见,上海治城之道的深化,从来不是时间上的“顺其自然”,更不是统计数字的简单堆砌,背后有更深入的思考。

问题导向

城市治理,当然要供给服务、管理事项、解决问题,但并非草率地给、简单地管、肤浅地治。“由表及里”背后,有着深层次方法论。超大城市治理要统筹兼顾眼前和长远,巧妙平衡复杂矛盾的多个方面,归根到底,城市治理要有“供给侧改革”思维,要注重问题导向和人本意识。

上海的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和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探索跨部门平台化运作,将分散、孤立的数据整合,让各类数据库互联互通。这是政府从“以部门职能为中心”向“以事件处置为中心”转变。另外,上海近年来积极推进“城市大脑”建设,已从1.0版升级到3.0版,正以应用场景建设来牵引智能化推进。

数字化、智慧化治城,本质上就是一种问题导向。这些全新的治城之道并非“耍酷”、“玩概念”,“数字”本身并非目的而是手段,是在用前沿技术对城市运行、城市治理深层赋能,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城市治理的实际问题,并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更大力度方便群众办事,为超大城市的复杂治理打造样板。

治城方式的进化,也体现出治城者工作思路、工作作风的转变。问题导向的背后是人本意识,是对城市管理服务“供需关系”的全新考量。

城市是有温度的,上海治城从不停留在冰冷的浅层数据上,也不简单套用经济思维中的供需关系。人本意识,体现为超越“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体现为在技术判断之上更有价值判断——治城并不仅限于满足目力可见的需求,有时更要发现细微的需求、听见“沉默”的需求,然后以更优的供给满足需求,用最好的资源服务人民。

直抵人心

治城之道,依靠人、服务人,更应成就人,城市是一个个“人”充分发掘自身价值、展现自身魅力的大舞台。如果说城市是个有机生命体,那每个人就都是“城市细胞”,细胞活力决定机体活力。只有聚民心、汇民智,把群众和政府的关系从“你和我”变成“我们”,从“要我做”变为“一起做”,才能凝聚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激发城市治理的活力之源。

杨浦区的辽源花苑,前期由街道牵头的“美丽家园”工程没有收到预期成效,反而在引入居民参与后演变成打破围墙、合并小区的居民自治实验,效果非常好。秘诀在于,这种治理方式把握住了城市治理的真谛——发挥每一个人的能动性,因为他们才是对社区、对街道、对这座城市最了解、最关心、陪伴最长久的人。

居民参与城市治理,并不是走走过场、“外行看热闹”,而有着专业规范的流程。在打造全过程人民民主最佳实践地的过程中,上海正吸引越来越多人参与城市治理,不断推进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网红景区边的小区固然自带人气和“流量”,但也饱受噪音扰民、交通拥堵之扰,矛盾怎么解决?有居民区党总支牵头社区物业、居民代表、属地民警和商户运营方一起拟定《商居管理弄堂公约》,还组建起一支志愿者团队。公园“开门”如何更合理?在中山公园沿万航渡路一侧围墙“打开”前,相关部门也充分听取市民建议,最终公园与市政道路融合,改造保留20路公交车站……

一个个鲜活案例中,上海正不断完善“大城善治”的样本,为超大城市治理这道“世界性难题”书写一行又一行解题思路。

最优解不一定是普适解,更不会是通解,约束条件会变,自身发展阶段也会变,城市治理毕竟不是纯理论性的数学题。对于“最优解”的求索,上海永远在路上,也正因如此,城市才能历久弥新。

责任编辑:黄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