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帆:AI让我感到焦虑,但也可能是中国电影弯道超车好莱坞的机会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6-13 18:50

【文/观察者网 阮佳琪】

“夜已深,想到郭帆此刻正在睡觉,就想叫醒他去拍《流浪地球3》。”

6月11日,在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举办的“科幻电影周”,国产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系列的导演郭帆可谓是主旨论坛全场最抢手的嘉宾之一,甚至“惨遭”主持人现场催更,引发现场一阵笑声。

演讲中,郭帆讲到科幻作品对自己的深远影响。于他而言,科幻是一个热爱的起点,是其多年坚持导演之路的原因,亦是吸引诸多志同道合者一同并肩前行的巨大引力。在这条注定布满荆棘的路上,他们想用这门在全球“通俗、通用的语言”,向世界讲述中国。

而科幻更大的魅力则在于“未来”。郭帆在许多场合都曾提到,科幻在孩子们心中埋下热爱科学和勇于想象的火种,进而影响一代又一代追梦人。《流浪地球2》走进包括农民工子弟学校在内的全国34所学校,为的正是这么一场与票房无关的双向奔赴。

用自己的热爱去启发别人的热爱,仅仅只是“拥抱”科幻电影还远远不够,“不能忘了电影的核心只能是情感,而不是概念”,郭帆在整场活动中不厌其烦地强调着这一点。

他说起自己最近接触了一些年轻创作者带来的科幻项目,许多人陷入更关注科技属性,而非人与技术的关系,这令他不免有些担忧,“科幻电影的核心首先是电影,科幻只是外包装。如果影片中的科学概念与我们所处的社会和生活没有联系,那就变成了科普。”

当天论坛讨论的内容,还包括近期最火爆的人工智能技术。“网上一直叫老郭‘赛博妲己’,现在他也有一个‘妲己’,就是人工智能。每天除了睡觉三四个小时,他工作之余都在看这些书。”一个猝不及防,郭帆在论坛上就被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王红卫揭了“底”。

的确,谈及如ChatGPT、Midjourney等屡屡带来冲击性突破的人工智能,郭帆难掩焦虑,“我都焦虑好长一段时间了。”

他直呼电影的工业化2.0不过才发展了三十年左右,3.0人工智能时代就已到来,“做《流浪地球2》时,面部的增龄、减龄虽然也是通过人工智能完成的,但当时应用并不便利,而现在技术突飞猛进,你甚至很难分辨出一个生成视频中的演员压根不存在,完全颠覆式的技术已经出现了。”

面对一场必然的技术革新,除了不断学习,郭帆还呼吁有关部门能够从法律法规、政策引导等方面,执导、规范人工智能使用的边界。

对于万众期待的《流浪地球3》,郭帆并不急于着手创作,将优先进行技术储备,其团队将开启一轮包括人工智能公司、影视视效公司、高校研究基地等全球范围的技术考察。

尽管惆怅,但郭帆决定直面冲击。在上海电影节的另一场论坛上他表示,“我们花了8年时间,好不容易将技术追赶至影视工业2.0时代,没想到3.0时代又来了,但这也可能是我们弯道超车好莱坞的机会。”

把科幻带去离中国未来最近的地方,“校园路演为孩子们种下科幻火种”

今年是上海国际电影节首次特别设立“科幻电影周”单元。11日举行的主旨论坛上,导演郭帆以一身《流浪地球》周边T恤、黑色棒球帽的标志性穿搭亮相。

作为论坛上第一个发表演讲的嘉宾,高朋满座的论坛盛况让郭帆直言非常紧张,笑称没想到上海电影节会举办这么高规格的论坛活动,连发言稿都是临时写的。但一说起自己所热爱的科幻,他很快便侃侃而谈起来。

导演郭帆 图自上海国际电影节

因为对科幻的情有独钟,执意改行走上电影之路的郭帆,这些年来始终在探索和寻找国产科幻电影的新方向。他认为,科幻最大的魅力在于“未来”和“没有边界”,“科幻永远是代表未来的,它在孩子的心中埋下热爱科学、勇于想象的种子,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在今年年初《流浪地球2》上映宣传期间,主创团队启动了主题为“开启想象力”的全国校园公益路演,走进全国23站共34所学校进行公益放映。走进校园的确是一种常见的电影线下营销方式,不过除了高等院校,《流浪地球2》的团队还将目光投射到中小学上,重点非“票房”这一核心诉求,而是“科普与启蒙”。

这其中,有以接受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北京安民学校,有常常背负“小镇做题家”争议的河北衡水中学,还有职校徐州工程机械技师学院……

尤其在安民学校的一张照片曾引发网络热议:那里没有大规格的礼堂,郭帆携主创团队们坐在小小的塑料凳子上,和几十个孩子们挤在一起相谈甚欢,小小的教室里生出了伟大而又绚丽的科幻梦想。

《流浪地球2》主创来到安民学校 图自@电影流浪地球

对孩子们的宣讲必然不会让票房成绩增色多少,但科幻和艺术的魅力被带去了离中国未来最近的地方。

郭帆早前接受观察者网对话时曾说起,有一回剧组在航天城参加点映活动时,一个孩子告诉他,他在小学时看的《流浪地球》,如今上初中了又来看第二部,看完后就特别想成为航天员。

这件事给郭帆带来的振奋与激动,隔着电话听筒都能感受到:“我就想,如果过个十几二十年以后,他真的成了一名航天员,我们得多么骄傲啊!”

在郭帆看来,于内,科幻电影承担了培育想象力的重任;于外,它亦是一个非常好的文化载体,这门全世界通用的电影语言有助于让海外观众认识和了解中国。

对于外国难以理解影片中中国人留恋故土的“宇宙级浪漫”,郭帆曾在郑州路演时回应道:“安利给海外的过程,我们一部一部的来,这部不太明白就等下部,总有一天他会理解的。”

在此前一天的另一场开幕论坛上,导演黄建新还透露,联合国在维也纳的技术组织放映了《流浪地球2》,郭帆受邀参加各国专家交流,这让人看到了中国科幻电影的国际影响力。

科幻电影的核心只能是情感,创作的重点是讨论人与科技的关系

“最近我接触到一些比我更年轻的创作者,他们提到很多科幻项目,但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没有因看见科幻作品频出感到欣慰,郭帆却难得表现出了担忧,“他们关注的是电影科技属性中的‘高概念’,让他们兴奋的是技术。”

他强调,科幻电影的本质是电影,而电影的核心是情感,忽视这一点的话,创作则没有意义,“如果我们的‘高概念’、高技术和情感没有关系的话,它就变成了科普。”

郭帆在演讲中举了几个例子,比如他认为在孔大山导演的《宇宙探索编辑部》中就有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片中说“酒”是人类迄今为止发明的最高效的交通工具。

这话乍一听似乎非常无厘头,但细想好像又没毛病——喝大了,想“去”哪里都可以,这是一个极具生活气息的鬼马联想。“昨天可能也有一些同行们‘去’到了很多地方。”郭帆不忘借机调侃一番。

电影《宇宙探索编辑部》剧照

包括在此后的圆桌讨论中,郭帆反复以英国导演诺兰的作品《星际穿越》为例,力证科幻电影的核心是表达情感,“不管世界的维度有多高,还是虫洞、黑洞这样的概念,如果没有库珀父女之间的情感深度连接,你没有办法去完成这个故事。让年轻的父亲见到老去的女儿,这种极致的情感才是让观众动容和触动的原因。”

郭帆认为,科幻作品创作者们应该时常自问一个问题,假设讲一个关于“黑洞”的故事,就要深入挖掘这个黑洞与人类所处社会、生活究竟有何关系,寻找其中的情感支撑点让两者“锁死”,“如果这个科学概念可以被随意替换,那这部作品就毫无意义。”

因时间流速不同,父亲回到空间站团聚时,女儿已是白发苍苍 电影《星际穿越》剧照

郭帆坦言,他的团队最初也犯过这样的错误,将大量的精力放在技术理论的表现上,但发现影片令人共情的点与其关系不大,“刚才有朋友向我祝贺,说感谢我的无畏。其实无畏来自于无知,我们在试错过程中会绕很多弯路。”

但这并不意味着科技概念在科幻电影中不重要,而是无论搭建多么绚烂的世界,一切都应为了电影世界中人的故事而服务。

这也正是《流浪地球2》花了大力气建立世界观,请来包括中科院科学家在内的21位科学顾问,整理出超过20万字世界架构的原因,“搭建庞大的世界观不是为了满足好奇,是因为只有当这个世界是可信的,情感叙事才能够得以完成。”

人工智能强势介入艺术创作,“我焦虑了很长时间”

8日,在深圳举行的另一场活动中,演员张颂文演讲时曾提到,当时一同与会的郭帆“得意”地向他展示了一个视频。待点评完演技后,他才知道视频居然是AI生成的,根本没有这名演员,这事让他焦虑得失眠了一晚上。

张颂文 图自广州日报

在上海电影节的舞台上,郭帆要对此做出“纠正”:“其实我不是很得意,我也很焦虑。他是一晚上没睡,我是焦虑了好长时间。”

从历史眼光看,过去几次技术革命都是在数十年间完成的,而如今所处的历史变局是几个月,甚至是几天之内。

年初2月,郭帆接受观察者网对话时曾兴奋地介绍称,《流浪地球2》在视效方面获得巨大突破,将整套视效工作流程迭代升级到了第三代,能够在既定的时间内成批量地生产3000多个视效镜头。

不过4个月的时间,郭帆的想法就变了,“《流浪地球2》中角色面部的增龄、减龄,还有声音处理,当时的人工智能应用没有那么便利,但如今(技术)突飞猛进。”

他介绍道,当时每个老年化、年轻化的特效镜头大概需要通过500-600代的试错去生成最终版本,而现在只需要演员录制一个几分钟的视频,就能用最新的AI技术自动生成数字人。

《流浪地球2》中利用人工智能年轻化吴京饰演的“刘培强

郭帆感慨,“现在我们甚至可以完全通过一段文字去描绘出整个场景、角色,在手机上看,几乎很难分辨出一个角色是否由不存在的演员扮演,完全颠覆式的技术已经出现了。”

《流浪地球》系列中,影片设定的“MOSS”人工智能都要到2030年才会出现。无疑,科幻正在加速照进现实,以至于郭帆都不禁调侃,如今现实反倒显得“更科幻”了。

演讲中郭帆特别呼吁,人工智能在很多方面都在革新人们对未来影视创作制作的深入理解,希望有关部门能够出台法律法规、政策引导,以规范人工智能应用的边界和方向。

而作为直面技术革新的电影创作者,郭帆认为也要做好更多的准备,“我们的团队目前在分类24个人工智能应用,如何真正在未来将它应用在创作之中”。

中国电影导演协会副会长、《流浪地球》系列的监制王红卫透露,已经有近半年时间,郭帆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工作之余就痴迷于琢磨人工智能,时刻捧着AI相关书籍,“网上一直叫老郭‘赛博妲己’,现在他的‘妲己’是人工智能。”

对于影迷们最关注的《流浪地球3》,郭帆则表示团队希望拿出更多时间去认知这些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新技术,其团队将开启一轮包括人工智能公司、影视视效公司、高校研究基地等全球范围的技术考察,然后才会开始着手后续创作,“对于人工智能,到底是把它当工具看,还是把它当更深入的物种看?在趋势完全不清晰的时候就着手创作,可能会有很大的风险。”

在上海电影节隔天(12日)的另一场论坛上,郭帆再次提及人工智能对行业所造成的冲击,他举例称随着AI技术发展,《流浪地球3》预计现场拍摄团队可能会从2000多人减少到只剩几百人,同时在线上实现万人级别的工业化细分共同协作。

电影从胶片时代走向数字时代用了百年,而数字时代仅持续了不到30年,下一个人工智能时代就已悄然到来。

不过,郭帆的焦虑中又透出一丝期盼,“我们花了8年时间,好不容易将技术追赶至影视工业2.0时代,没想到现在工业3.0时代又来了,但这也可能是我们弯道超车好莱坞的机会。”

在论坛临近尾声时,包括郭帆在内的几位嘉宾还就人工智能打趣了起来。

当时,包括《南京!南京!》《九层妖塔》的导演陆川等人都表达了对人工智能飞速进化的惊讶,直呼呈几何级数爆发的新知识扑面而来,令人感到压抑,人类的知识储备仿佛一夜变成了“婴儿水平”。

在一片担忧声中,《独行月球》的导演张吃鱼画风清奇,他说自己最近虽然也在使用ChatGPT,但他是为了和人工智能搞好关系,以防未来被对方“奴役”。每出现一个新的人工智能应用,他都会有礼貌地和对方聊两句,突出一个“广结善缘”。

郭帆听闻接话称要深刻反思自己,因为他每次使用ChatGPT时都过于“严厉”,经常是指责连连“你不对”、“你再重新算一遍”,“下回我也得对它好一点。”

王红卫紧随其后的一句话,将这场有关科幻的论坛气氛烘托到了极点,“不仅是ChatGPT,如果未来外星人来了,人类中会出现的两种人已经显现出来了。”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阮佳琪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总统乘坐的直升机硬着陆,目前搜救中

沙利文见沙特王储,讨论美沙安全协议“半定稿”

美国享受中国廉价商品的时代要终结了?

内塔尼亚胡遭以战时内阁成员下“最后通牒”

“至少一代人不会把西欧视为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