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站城融合发展的杭州西站设计学术研讨会

来源:观察者网

2023-12-13 10:25

2023年12月8日,以“探索站城融合发展的杭州西站设计”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在杭州西站成功举办。

本次研讨会由中国建筑学会指导,《建筑学报》杂志社主办,筑境设计、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理论研究中心、杭州市西站枢纽开发有限公司和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承办。

由程泰宁院士领衔,中铁四院与筑境设计联合体设计的杭州西站枢纽综合体于2022年9月建成通车。站房综合体建筑面积约51万平方米,总规模为11台20线。作为基于中国国情下站城融合理念的最新实践项目,杭州西站的设计从多个维度体现了站城融合的新思考,并引领了中国“站城融合发展”的新探索。

8日上午,杭州西站设计代表、筑境设计总建筑师于晨带领研讨嘉宾参观了杭州西站,沿途对设计创新点进行了介绍。在候车室休息厅,于晨从“打破空间边界”“复合功能空间”“重塑视觉意象”三个层面阐述了杭州西站的设计思考。下午,研讨会在杭州西站雨棚上盖的杭州西站枢纽公司正式开始,会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报》主编崔愷主持。

首先,中国工程院院士、杭州西站领衔设计师程泰宁院士进行了重点发言。程泰宁认为我国近60年来旅客站设计理念的变化核心是在于“站”“城”关系的不断发展,相比于“逢站必城”“站城一体”等理念,“站城融合发展”更符合当下我国国情实际。杭州西站是在对“站城融合发展”有了一些相对系统、全面的理解后的阶段性产物。通过运用整体性、网络性、系统性的思维,其设计已不局限于建筑单体,而是在交通、功能、城市空间形态上对站域空间的综合性设计。杭州西站的站城融合设计并非一种固定的模式,也不是站城融合4.0版,而是在城市能级、上位规划、路地协同等特殊条件驱动下应运而生的产物。最后,程泰宁强调“站城融合发展”不仅是技术问题,还是学术问题。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市场化机制的探索,使有关部门的利益得到平衡,形成多部门协作规划运营模式,才是站城融合发展的关键问题。

随后各参会研讨嘉宾结合研讨会主题分别进行发言。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结合其“站城融合”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论述了站城融合的动力来源与内在逻辑。李晓江认为,站城融合的动力之一为社会发展下人群分化产生出的中短途、高频率、高时间价值人群;之二为区域一体化背景下城际出行频率的提高。站城融合是区域一体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车站地区聚集的应该是区域性功能,站城融合应始终将保障车站的交通功能放在首位。最后,李晓江结合杭州西站的基本条件,论述了其站城融合的内在需求和动力来源。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陈雄认为,交通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好的效率、好的体验和好的价值三个方面。在效率层面,杭州西站利用站场拉开形成的“云谷”空间有效组织了交通功能与功能衔接;在体验层面,杭州西站的“云门”打破了传统站前广场的概念,成为一个容纳公共活动的场所空间;在价值层面,杭州西站通过雨棚上盖开发实现了土地集约节约利用,提高了土地利用价值,还通过建筑结构和装修一体化设计有效控制成本投入,创造价值平衡。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韩冬青认为,杭州西站项目在设计思想上实现了颠覆性突破。首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下,杭州西站颠覆了传统的城市门户概念,站城关系向跨层级的区域性功能连接转变。另一个颠覆是客站设计由重视主立面转向重视内部场所、空间性能的塑造。韩冬青认为将内部空间的思考置于形式创造的思考之上,这就是一种绿色、低碳的设计。杭州西站的创新性并不在于形式语言的翻新,而是从基本问题出发,为城市、市民、旅客都创造出高价值、高质量的生活体验,这才是建筑学真正价值的体现。

中南建筑设计院股份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李春舫认为,杭州西站是中国式站城融合有前瞻性的、最新的,甚至到目前为止最好的范例。首先,功能流线层面上,杭州西站创新性地开创了一种多层次、全方位的进出站流线模式。从标识系统和功能流线优化两个层面使旅客换乘更加便捷。其次,建筑空间层面上,通过交通枢纽公共空间塑造为市民提供了活动场所。最后,站城融合层面上,杭州西站在核心区范围内与高密度、高强度开发充分结合,使得车站从传统的消极空间变成了积极空间,甚至成为了一个“目的地”。

德国gmp建筑师事务所合伙人兼执行总裁吴蔚结合欧洲车站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对于中外站城融合的发展差异进行了论述。吴蔚认为,上世纪90年代,杭州城站、柏林中央车站和京都站是同一时期不同国家对于站城融合作出的不同尝试。我国的铁路和站场管理方式与欧洲是截然不同的,杭州西站结合中国国情以一种巧妙的方式实现了站房对城市的开放。同时,还通过充分的细节处理,展现出整个建筑人性化的考虑。最后,吴蔚认为杭州西站开创了一个新的起点,并对未来站城融合的更多可能性与铁路管理模式的革新突破提出了展望。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建筑师金旭炜认为,当下业界对于站城融合的差异性认知导致站城融合发展面临着一定的困难。杭州西站从理念、策略、方法以及价值观层面,对于未来的站城融合项目做出了重要引导。杭州西站的借鉴性意义体现在:多向连接,达到站城交通可达的均好性;理性规划,实现站城功能发展的平衡性;开放空间,实现站城功能的可持续发展。最后,金旭炜提出,站城融合发展还需要管理、规范层面的进一步优化革新,为高质量发展下的铁路客站项目创造更好的设计和建设条件。

杭州西站设计代表、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中铁第四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盛晖在补充发言中从设计者的角度总结了杭州西站的设计亮点,包括高可达、可穿越;高复合、可逗留;记得住、可生长;更低碳、更智慧。

国铁集团鉴定中心副主任陈东杰在补充发言中认为,中国铁路客站的观念逐步在发生转变,如车站已从单一的交通功能扩展到与城市融合发展的转变,车站已从“管理型”模式向着“服务型”模式转变等。杭州西站团队显然是对整个区域进行了站城融合发展总体创新规划设计。颇具场所感的云谷打造了高效的换乘系统,雨棚上盖创新实现了富有活力的开发,云门打造了与以往不同的站城整体形象,加之简洁的立面、合理的屋面覆盖、线下夹层的充分利用等合理设计也很好地控制了工程造价。最后,陈东杰提出了对“没有门脸的车站”的认识,他认为杭州西站的“门脸”就是它所打造的功能空间布局所展现出的站城融合发展创新理念。

研讨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学报》主编崔愷进行总结发言。崔愷认为杭州西站突破了传统车站设计的框架,通过思路的创新解决了一系列问题。具体设计上,杭州西站通过主立面、多层连接、地下空间等多个维度上的开放打开了空间边界;通过缩短行走距离、空间充分利用提高了使用效率;通过材料、色彩、细部、标识等细节处理提高了空间品质;通过光线、气流组织实现了建筑运行的安全节能;通过空间资源合理配置、造价整体平衡控制了建设成本。最后,崔愷对杭州西站从商业配套服务、消防隔断处理等方面提出了优化的建议,并指出可结合空间节能对建筑能耗进行持续的观察、测试工作。

责任编辑:史岱君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总理时隔7年访问新澳,谈了什么?有何亮点?

“在华德企最担心价格战,欧盟帮倒忙…”

秘鲁总统将参观华为和比亚迪:美国不会怨恨我们

“美国8000多万人将处于高温预警之下”

北约竟威胁:中国再支持俄罗斯,要付出“经济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