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创聚势 上海锻造“更高能级”创新力

来源:话匣子

2024-01-25 16:12

从突破基础研 究“最先一公里”,到打通成果转化、市场应用“双向通道”,再到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今年,迎来国际科创中心建设十周年的上海,如何用“科创”聚势赋能,这座城市拥有“更高能级”的创新力?“两会”现场,代表委员们纷纷建言献策。

“更高能级”的创新力源自更加深厚的基础研究土壤。而真正的原创突破,要避免急功近利,接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才有可能创造更多“从0到1”,再到无穷大。

市人大代表、市科委基础研究处处长宋扬认为,“基础研究先行区”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就传递出上海持续发力基础研究的积极信号。 这是上海在过去两年推出“基础研究特区”之后,对于支持基础研究的再一次能级提升。 “先 行区的本质更加注重于选人 ,而不是选项目,根据不同的领域、研究所处的不同的阶段会进行分类的支持,使纳入到先行区范围内的科学家有充分的经费,10年磨一剑,在各自的领域深耕深挖。”

与此同时,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不断提升上海的“含科量”。目前,上海已经建成和在建的大科学装置已经有15座,以市政协委员孟岩工作的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为例,拥有上海光源、国家蛋白质中心、软X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三台先进的大科学装置,在科研中发挥了原始创新策源作用。

大科学装置不仅能为前沿科学提供支撑,也要与产业创新更紧密地融合,助力企业的科研攻关, 孟岩说, “ 比如上海同步辐射光源在集成电路的这个光刻上面是不是能发挥更多的作用,这叫产业导向嘛。 去了解真正的产业导向过程中,在使用大科学装置中面临哪些问题或者是壁垒,去提出一些新的运行机制或者合作机制。”

而作为双向链接科研和产业的天然平台载体,新型研发机构对于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具有重要意义。目前,上海已经建设有数学与交叉学科研究院等17家等高水平研究机构。

然而,市人大代表李卫华在调研中发现,这些新研机构要充分发挥创新效能,就要解决运转机制不畅、成果转化率低、自我“造血”功能不强等一系列亟待破解的问题。


她建议,“首先要顶层设计,配合上国家的策略,上海的需求。第二个要建立分类管理,分类施策的评价机制。第三点,要把一些龙头的企业的需求,把他们的力量也加入到这个新型研发机构当中来,撬动和吸引社会资本的投入。第四点还是人才,要深化高校院所和新研机构之间的人才互通,建立与柔性用人引才机制相适应的评价体系。”


“全过程创新”中,孵化器扮演着重要角色。如何进一步带动孵化器从基础服务向精准服务、从集聚企业向孕育产业、从孵化链条向厚植生态转变。

市人大代表、浦东新区科经委副主任徐敏栩以浦东的探索为例, “ 我们推动高质量孵化器的建设主要是面向未来产业,进一步要加大和高校院所它的一些链接对接,推动一些成果转化,然后在概念验证等等方面也要做一些探索。 要提升它的一个专业培育能力。 ”

细读政府工作报告,字里行间“新”字频现,“新质生产力”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关键词。

而新质生产力,是需要一定的空间落地生根、茁壮成长。 在市人大代表、上海南大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执行董事、总经理张鹏眼里,产业“新空间”,指的不仅是物理层面的空间开拓,更是产业的“转旧为新”。

南大智慧城正在实践中。张鹏介绍, “ 经过10年时间的开发建设,目前南大已经形成了一个新的发展的态势,有100万方的体量在建,我们将加快合成生物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将做强数字南大市级特色产业园,推动上大临港数字经济研究院落地运营,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责任编辑:孙启敏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俄方通缉泽连斯基等乌军政要员,乌方回应

“哈马斯得到美方保证”?以官员威胁:不会同意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