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沪快线:介入手术即将迈入“机器人时代”
来源:话匣子FM
2024-03-10 14:19
“新质生产力”是今年两会的一个热词,各个领域的代表委员都在讨论,如何让新质生产力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赋能。介入手术机器人,作为医疗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一个代表,被寄予厚望。今天的《京沪快线》请听报道《介入手术即将迈入“机器人时代”》。
张文宏:“我认为新质生产力不仅仅是产业、经济发展,是去挣钱,更多的是有没有利用新质生产力解决眼前的问题。”
在两会小组讨论中,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说,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的“新质生产力”,应当尽快应用到医疗卫生领域,用以缓解医疗资源不平衡、大医院小医院冷热不均等问题:“应该通过互联网+、通过整个产业的改变,把新质生产力的内涵集到我们医疗体系里,来解决医疗体系的难题。”
我们知道,很多手术机器人现在已经上岗了,其中有一种最新的,可以实现毫米级精准移动、完成介入手术。记者来到同济大学医学院的实验室,研究员手握操纵杆,在磁场驱动装置和显微镜的配合下,屏幕另一端的模拟手术室里,微纳机器人就能模拟进行精细的手术清除。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成昱介绍:“你现在看到的我们可以通过像一个游戏手柄一样的操纵杆,然后对不同形状的或者是不同数目的小小的微型机器人进行一个控制和运动,它是可以在任意方向让它进行翻滚,做各种各样的一个运动。”
葛均波:“因为我没有穿铅衣,我就可以到外面去,外面有个操纵杆……大家看,我现在想把导丝伸进去……”
全国政协委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心内科主任葛均波教授曾多次参与这样的机器人辅助CPI血管介入手术动物实验。手术时,他脱下沉重的铅衣,只需在隔间操纵着手杆。而这几天在两会会场,借着对于“新质生产力”的热烈讨论,他也不断地向大家介绍介入手术机器人会给医疗领域带来的变化。
葛均波:“有这样一套系统,医生的培养可以缩短很多时间,让年轻的医生很容易掌握这个技术。在一些边远地区,可以远程进行治疗。”
去年11月,葛均波院士团队又领衔完成跨越上海、喀什两地5000公里的5G远程冠脉介入手术动物实验,标志着这项技术能突破空间和地域的局限,“延伸”到万里之外。接下来,怎样让更多的病人能由此真正受益?成昱说,作为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项目组,他们希望找到更好的临床转化途径:“希望我们在产业化的一个落地的政策上面和基础科研人员的这种沟通的途径更多一点,当然我们也希望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本,帮助我们去加速这样的一个产业化的进程。”
临床转化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病人。葛均波说,科技成果如何转化是一道多选题,研发人员自己融资开公司只是一种途径:“我对自己的学生也讲,我鼓励大家创新,但是我不鼓励你自己一个产品就开一家公司,你要融资,做样品、做产品、生产、市场,搞很多年。其实你有一项技术,你卖给大的公司,他有财力、人力、物力,他可以更快地转化。可能对社会更有益一些。”
对于眼下“热辣滚烫”的手术机器人新赛道,葛均波也提醒说,不能一哄而上,要有冷思考:“现在据我所知,有二十几家公司都在研究人工智能的介入机器人。说中国市场大,也没有大到所有的手术现在都依靠机器人去做,我觉得政府应该出台相应措施,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