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谈AI技术与电影:看到AI修复后的开国大典画面时,观众掌声不绝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6-19 14:41

【文/观察者网 齐倩】“那个电影当时在上映的时候,观众就为了这一段鼓掌。画面出来时,观众们掌声不绝,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清楚的开国大典。”6月17日上午,知名导演、编剧、监制黄建新在第二十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科幻电影主题论坛上谈及《决胜时刻》时,难掩激动。

《决胜时刻》是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献礼之作,于2019年上映,影片最后一段公布的开国大典的4K修复彩色画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该片监制,黄建新介绍说,多亏了人工智能(AI)的数字化、重新抓取等修复技术,开国大典历史影像资料才可以以彩色超清画质首现大荧幕。

人工智能将如何重塑电影行业?人工智能是机遇还是挑战?如何正确看待人工智能?对于这些业界和影迷共同关注的话题,黄建新及日本动画导演河森正治、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王红卫、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霍廷霄、科幻作家王晋康、知名导演兼编剧董润年、青年科学家戴勃,当天展开讨论。

黄建新、河森正治、王红卫等电影人肯定AI技术对于电影行业的助力。例如,AI拥有远超于传统CG技术的影像表现力,可以为动画师完成量产化的流水线工作,在项目策划阶段更快速地完成评估报告。

与此同时,黄建新认为,艺术源于人类一切天生的想象和动力,而AI根源于代码、计算、统计、规律,“中间有一个差距”。董润年也称,由于程序师们与创作者之间的隔阂,目前的生成式AI更像是为了普通人,并非艺术家而生的“拉平”工具,无法产出有特点的、个性化的“更高超的创作力”。

“我们要思索AI能够做什么,更要思考AI做不到的东西,”作为动画导演、机甲设计师和视觉创造师,河森正治拥有丰富的AI技术应用经验,“未来AI是否拥有像人类一样的感情,对此我很感兴趣”。

(上海国际电影节官方图片,下同)

“看到AI修复后的开国大典画面时,我惊呆了”

黄建新是知名导演、编剧、制片人,进入电影行业已有40多年,其指导的《建国大业》、《建党伟业》均是票房口碑双收的佳作。2019年,黄建新监制的《决胜时刻》作为国庆献礼片上映,影片中的开国大典4K修复彩色画面,让观众直呼惊喜和震撼

在17日上午举行的科幻电影主题论坛上,黄建新再次分享了《决胜时刻》幕后故事。

黄建新介绍称,其实开国大典原来是有彩色影像的,遗憾的是,一场意外火灾毁掉了这些珍贵资料。几经波折后,他与团队在俄罗斯找到了一段4分钟、16毫米胶片拍摄的开国大典影像,买了下来。他说,这些影像虽然已经数字化,“但俄罗斯的数字修复技术落后,(胶片)拿回来没有办法看。”

黄建新称,当他把开国大典影像拿给我国传统的数字修复公司时,对方也说完全达不到他想要的修复要求。但就在一筹莫展之际,对方表示,认识美国留学回来、正在搞AI修复的团队,AI路线与传统数字修复完全不同,是重新抓取并重新编码。

“后来,在我看到的那天,我吃惊了,完全变了,你在里边找不到传统修复的方式,”回忆起最初看到经修复的高清画面时,他仍难掩激动之情,“那个电影当时在上映的时候,观众就为了这一段鼓掌。画面出来时,观众们掌声不绝,说从来没有看到过这么清楚的开国大典。

黄建新告诉与会者:“所以那个时候我就觉得,人工智能其实是电影在影像表现力上,向前迈出的一大步……所以人工智能对电影来讲,它是我们的好朋友。”

《新华日报》曾援引专家的话称,随着深度学习和AI算法的兴起,“老片”修复逐渐从人工转向了人工+智能的修复模式。“通过AI算法进行4K修复,最显著的变化是提高了效率,一旦算法方案确定,机器每秒可以处理成千上万帧,而提升老片的分辨率、清晰度和流畅度,这些都是AI修复的独门绝技。”

开国大典画面修复前后对比图,图自@电影决胜时刻

河森正治从业同样超过40年,早在30年前的动画电影《超时空要塞Plus》中就创造了一个AI偶像。

河森正治告诉与会者,当时,制作团队告诉他,没有人会喜欢一个AI偶像;如今,AI偶像已经普及,比如日本的“初音未来”。他说,看到AI技术的发展如此之快,他感到十分震惊:现在AI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动画创造中的量产化的流水线工作,可以提高画师的绘画速度。

日本动画导演河森正治

王红卫身兼多职,同时为中国电影导演协会秘书长、中国电影家协会科幻电影工作委员会会长、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副教授。他同样表示,在诸如航天、航空等高专业性的领域,AI技术可以帮助从业者进行项目评估、收集资料,甚至是初步的剧本创作。

“人类永远下不赢AI,为什么还要学围棋?”

AI技术带来巨大助力的同时,也在人类社会中引发深刻疑问:AI是否将会取代人类?

在17日的论坛上,包括电影人、作家在内的所有嘉宾持相同看法:目前来看,在影视等创作行业,AI仍无法完成独特性、个性化内容制作,因此短时间内无法取代人类。

曾参与创作《老炮儿》《厨子戏子痞子》《疯狂的外星人》等优秀作品的董润年称,现在的AI更像是一个拥有极丰富的知识,很有逻辑,但只有着人类的平均智商和创造力的存在。目前,AI更像是为了普通人、并非艺术家而生的“拉平”工具,无法产出有特点的、个性化的“更高超的创作力”。

“我们在创作中很多有特点的、个性化的东西,未必符合我们总结出来的创作规律、艺术规律,”董润年表示,“甚至有的时候,按照传统的观念没有做对的地方,结果反而成了新的艺术上的探索形式,这是现在我在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不太容易得到的。”

董润年称,在他看来,这可能是程序员、工程师与创作者之间的隔阂而导致的结果:工程师们不理解艺术和视听方面的语言,做艺术创作的人又不了解设计程序时的逻辑思维。

知名导演兼编剧董润年

河森正治提到,这些年,使用CG技术,可以完成一些之前特摄片很多无法实现的画面,与此同时,真人电影和动画电影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不过,AI在帮助电影行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思考。比如,好莱坞近年来的CG画面越来越雷同,越来越千篇一律。

在这里,黄建新向在场嘉宾和听众分享了一个小故事。

“AlphaGo已经产生了自己的语言系统,具有一定突破人类想象并战胜人类的技术,那么AI到底会产生什么巨大的影响?”黄建新称,“我以自己13岁小孙子学围棋的经历为例,围棋学校中没有老师教学,而是让学生跟着AI学习。虽然他与AI的对决总是负多胜少,但是乐此不疲。”

黄建新称:“我问我的小孙子,既然你永远下不赢AI,为什么还要学围棋?他回答说,‘人活一世,需要追求快乐和游戏’。”他补充说,这其实解释了AI所带来的力量:虽然赢不了它,但要乐在其中。

知名科幻作家王晋康认为,在电影创作方面,AI未来有可能将来代替人类,做的比人类更好,但他本人反对使用AI写作。他解释说,自己并不是不支持AI,而是使用AI创作会产生很多难题,包括版权难题:一旦作家与AI共同创作出版,最后的版权算谁的?

在16日的媒体见面会上,金爵奖-动画片单元评委、匈牙利动画导演兼编剧雷卡·布奇提出相似观点。她表示,AI的存在带来了不少的问题,其中版权问题目前尚无解决之道。“我认为,AI的介入并不会使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廉价或者质量更高,有时候AI的利用反而使得我们失去了一些方向。”

匈牙利动画导演兼编剧雷卡·布奇

“未来,AI是否会具备人类情感?”

对于影视行业来说,AI技术是机遇大过挑战,还是挑战大过机遇,目前仍尚未有定论。

“我觉得,我们要与AI共生。”黄建新称,像他这样岁数的人,很容易陷入惯性思维,很容易一上来就给AI下结论:你是什么?不是什么?但当下普遍共识是,AI只是一个工具,是人类意识外延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保持拥抱和开放态度,迎接人类未来的无限可能。

黄建新这一表态,得到了在场嘉宾的一致认可,“拥抱”、“包容”也成为论坛最后的共识。与此同时,各位嘉宾聚焦AI的可能性,并展望AI与电影行业共振下的发展方向。

王红卫指出,鉴于AI生产力,未来很可能会在电影行业催生一些全新的叙事艺术、叙事体验、场景体验的艺术。因此,电影人未来需要尝试使用AI,以便去适应新一代观众或者新一代人类。

董润年举例说,他给本科生教剧作时,注意到互联网时代下的一个很明显的现象。“以前我们学编剧,会教他们潜台词,理解话背后的意思;而现在的年轻人,说话没有潜台词意识,心里怎么想就直接表达了,他们的思维方式、情感方式(与我们)不一样了。”

“我们要思索AI能够做什么,更要思考AI做不到的东西,”在阐述自己对于AI的观点后,河森正治总结道,“我们不需要寻找一个来自AI的正确答案,我们要想的是AI能够做出什么好玩、有意思的东西。比如,未来AI是否会具备人类情感?”

中国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美术学会会长霍廷霄最后指出,今天大家都在思考,中国电影怎么走出国门?怎么从大国变成强国?他认为,怎样讲好中国故事,如何把中国五千年文化的传承、历史渊源做的很有意思,其实是需要一代代更新创新的,而“技术与艺术融合,正是未来中国电影的走向”。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责任编辑:齐倩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尹锡悦,终于抓到了

“中俄关系是维护世界稳定的重要因素”

“形势十分严峻”,洛杉矶奥运会危?

TikTok案,能指望特朗普吗?

脑机接口竞赛:又一场典型的中美模式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