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石秀英离世,曾赴日参加证言集会

来源:观察者网

2024-07-13 07:47

微信公众号“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消息,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悲痛地获悉,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石秀英于7月12日凌晨离世,享年98岁。

童年在苦水中泡大

石秀英1926年10月出生。1937年,11岁的她当时家住南京七家湾牛首巷2号,家中有父亲、母亲、二姐、哥哥、弟弟、妹妹。那年,父亲石长福47岁。侵华日军攻占南京城前,父亲带着一家人到难民区没找到房子,就在上海路附近一个山坡上搭了一个芦席棚。石秀英的大姐已出嫁。二姐15岁,被送到住在难民区的姑妈家里。

“我爸爸儿女心特别重。日本兵没来前,他早上卖菜,回来都要带一包糖果,你一点他一点这样分给我们吃,过得还是蛮好的。后来日本兵进城了,他不放心我二姐,每天都要去看看。”纪念馆工作人员此前走访石秀英时,她流着泪回忆:“1937年冬月十四日(12月16日),我家父亲到姑妈那里看看我姐姐,就再也没有回来。到晚上了,我到姑妈家找我爸,表弟告诉我,爸爸被日本兵抓去了。我表弟躲在水西门一个巷子里,看到我爸爸蹲下来系鞋带,日本兵一回头就用刺刀戳死了他,就在水西门拐弯的地方 。”

爸爸不在了,石秀英的哥哥和弟弟时年分别只有19岁和8岁。石秀英生前诉说:“冬月二十二日(1937年12月24日)那天,哥哥带着弟弟,拿着菜篮子挖点菜来卖,填补点家里生活。走了没多远,日本兵来了一辆车,把我哥哥石坤宝抓走了。弟弟小,没有被抓走,他哭着回来说,‘日本兵又把哥哥抓走了’,跟父亲相差8天。我妈妈就成天像疯了一样在外头,每天拿着一根竹竿,到池塘边到处找我哥哥,到处翻死尸。池塘里飘的死尸,马路上躺的死尸,天天哭,天天找,没有哪天不伤心的。”

为了生活,石秀英的母亲后来带着她给人倒马桶、洗衣服,换取一点点钱。“一个月挣两角钱,拿着这些钱回来买点黑大饼,给家里的弟弟妹妹分分吃,就那样熬日子。”

石秀英在上海的舅舅听说后来接他们去上海。没过多久,石秀英的母亲因悲伤过度,加上生活压力,积劳成疾不幸离世。家里几个孩子四处做工,勉强度日。石秀英一想起当年,不禁潸然泪下。

新中国成立后才过上安稳日子

石秀英21岁结婚,婚后生育了三个女儿。她生前给外孙女讲过去的事情时,总说“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共产党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才总算过上了安稳日子。”

石秀英1958年参加工作,“在三牌楼一个食堂里,总受表扬!”石奶奶笑着说,她干到55岁才退休。她的丈夫因脑溢血去世得早,是她一个人将三个女儿拉扯大。

她曾赴日参加证言集会

石秀英生前积极参加在纪念馆举行的清明家祭、国际和平日主题活动、国家公祭仪式等。她总是不遗余力地将自己家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遭遇讲给青少年听。

2015年12月9月至14日,石秀英赴日本熊本、长崎、福冈等地参加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言集会。

晚年患糖尿病足被截肢

石秀英退休后一直跟大女儿一家生活。“家里柴米油盐都是外婆操持购买。外婆90多岁了,过年过节还掌勺给一大家子做好吃的。”石秀英的外孙女冷洁回忆说。

2022年年初,石秀英因糖尿病并发症,不得不将左小腿下半部分截肢。纪念馆和南京侵华日军受害者援助协会安排专人陪同她就医。

2022年5月30日,端午节前夕,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纪念馆馆长周峰前往石秀英家中慰问。在女儿等亲人们的悉心照顾下,石秀英身体各方面恢复良好。尽管坐着轮椅,她仍坚持自己刷牙洗脸,自己能做的事情都坚持自己完成。

生前叮嘱后代不忘历史永远跟党走

由于大女儿前几年去世了,截肢后的石秀英由二女儿王秀红和小女儿王秀云轮流照顾,几乎寸步不离。

社区工作人员定期上门看望石秀英,也常常给予物质上的帮助。

2023年春节时,石秀英还给纪念馆工作人员发来新春祝福。

重阳节前夕,纪念馆工作人员和江苏省人民医院妇幼分院幸存者健康呵护团队的医护人员上门看望石奶奶,为她测量血压、血糖,送上唐装。

每逢周末,孙辈们也会领着孩子去看望石秀英。她总说,“是中国共产党,让老百姓过上了不受欺负、不受穷不挨饿的幸福生活。”她生前希望晚辈记住亲人们所受的苦难,永远跟党走,尽己之力建设好南京,为国家富强出一份力。

小女儿王秀云告诉纪念馆工作人员,7月12日凌晨4点多,石秀英突然身体不适。家人们紧急拨打了120急救电话,等救护车将她送到医院时,人已经不行了。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小编写这篇微信时,与奶奶相处的一幕幕像放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犹记她说:“我希望以后平平安安的,不要再打仗了。”

愿石奶奶安息!

责任编辑:林铃锦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日企抱团是绝望之举,中国工厂效率质量都是第一”

“她下月访华,尽管特朗普团队表达了担忧”

“中国有能力让梦想照进现实,将赢得史诗般竞争”

美国政府“逃过一劫”

美媒感慨:基建狂魔发力,我们又要被超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