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书展,最值得期待的是什么?

来源: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作者

2024-08-14 15:21

倏忽之间,上海书展就走过了整整20年。今天,当第20届上海书展正式拉开大幕的时候,当我们回到展台前抚卷翻书,扑面而来的除了“常办常新”的新鲜劲,想必更多还是故友重逢的亲切感。

书,来来去去不变的是书。20年间人们常常讨论“一座城市为什么需要书展”。本质上,我们要问的是“一座城市为什么需要书”。

有人说“读书可以使人不太狭隘和俗气,也可以使人有温度”,对城市亦然。20年间的几乎每一个夏天,五湖四海的爱书人都会云集上海,进行一场“精神赶集”——这是几天前刚刚见诸报端的新词,出自网上一位书迷之口。

一个能让人“精神赶集”的地方,必定是具有特殊精神价值的地方,甚至是能被称得上“精神原乡”的地方,而书既是媒介,也是象征,甚至可以是一种寄托。

一位20年“全勤”的书展读者说,“不放弃阅读,就是不放弃思考”。无论风云如何激荡,世事如何变迁,书展总是在那里;即便因为特殊原因,书展偶有迟到的时候,书也还是在那里。无论是晴是雨,书始终是忠实的陪伴,是把人带向更高更远更深处的引领者,也是帮着对抗极端、对抗虚无、对抗庸常的力量。

一座有底蕴的城市、一座有温度的城市、一座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城市,一定是一座会思考的城市,也一定是一座能让人思考的城市。在技术突变时我们需要保持敏捷,在众说纷纭时我们需要专业指引,在喧嚣扰攘时我们需要找到理性……所有需要开启思考的事情,都不能没有书的加持。一座城市对待书的态度,更是很大程度上折射着对思考的态度,这种态度又关乎历史、关乎当下、关乎未来。

整整20年,上海书展无疑已经成长为一个极富品牌影响力的展会。同时,它又不同于其他任何一个展会。人们对品牌价值可以有各种衡量标尺,但任何其他领域通用的评判标准,或许都不能直接套到书展头上。

就像书商都要算码洋,但决定读者心中口碑和地位的从来不是码洋。展会需要高人气,但书展上更值得期待的是静水深流的书卷气。人们对书展最大的期待——也是书展对城市最大的贡献——还是借助书这个载体,让文化流动起来、思想流动起来,在“精神赶集”中不断丰富一座城市的精神世界。

时尚斗转星移,展会千变万化,但书展的主角永远是书。由书展开精神盛宴,这是一座城市需要书展的根本理由。我们也应当充分相信书的力量,相信精神的力量——当精神盛宴真正开启的时候,它会为这座城市带来更多的东西。

责任编辑:张致远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3000亿美元方案通过了,发展中国家怒斥:屈辱

“中欧接近谈妥,即将取消关税”

“这是中国的非凡机遇,德国和日本远远落后了”

“日产在泰国优势,被中企取代了”

他放话:我们在努力“拆散”中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