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要脱困光有资金还不够

来源:中国汽车报

2018-09-29 20:09

本文转自中国汽车报;文/万仁美

传说已久的奇瑞增资扩股终于揭开了面纱。前不久,长江产权交易所发布奇瑞控股、奇瑞股份的增资扩股预公告,显示两家公司将引入同一投资方,募集资金约162亿元,用于偿还负债以及现有业务、新业务的发展及日常经营。

关心奇瑞、关注自主品牌发展的人士看到这则消息都感到欢欣鼓舞,有了资金,奇瑞就有了再续辉煌的机会。不过笔者认为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资金只能解决奇瑞眼下发展之困,但奇瑞要走出瓶颈期,必须要解决企业内部的根本问题。

在整个大奇瑞中,汽车是最核心的产业,这部分主要集中在奇瑞股份之中,因此股改方案包含奇瑞股份顺理成章。与此同时,奇瑞控股同步进行了股改,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把控源头有利于奇瑞股份走上正轨,或者说这样的结构更容易实施股改操作。

作为奇瑞股份的母公司,奇瑞控股旗下的产业非常多,除了奇瑞乘用车之外,还有奇瑞商用车、零部件、金融,这些板块均围绕汽车作文章,其设立有利于汽车业务做大做强。不过,奇瑞控股旗下还有地产、造船,甚至还有飞机项目等业务。据了解,这些业务是在奇瑞造车之后陆续设立或是纳入的。虽然有的业务也属于制造业,但未必适合家底不够雄厚的奇瑞。众所周知,奇瑞造车是从“小草房”开始的,当年底子很薄,甚至可以说是一穷二白。如今,奇瑞造车的根基还没打扎实就如此大幅度跨界,似乎犯了商业大忌,好比一个初生的婴儿还没学会走路就要求他奔跑。

跨界是奇瑞控股董事长尹同跃自己想干的吗?从人之常情来看,如果某人执着于跨界,在对外宣传时也会经常侃侃而谈。然而,笔者及很多媒体人听到的基本都是尹同跃大谈奇瑞汽车的发展理念,几乎没有听他谈起地产、造船等项目。笔者也听汽车圈里很多人说过,尹同跃一心想做好汽车。由此可见,这些项目的涉足或许不是尹同跃所主导,还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

造车本来就是资金与技术密集的产业,对于奇瑞来说,众多跨界项目无疑会抽走一部分精力和资金,让造车形成某种程度的“失血”。以造船为例,需要的资金量不亚于造车,看看那些造船企业的资产规模就可管窥一斑。虽然尹同跃并不急于跨界,但奇瑞控股的跨界幅度之大令人愕然。由于是地方国企,总有一股无形的力量长期存在于企业,并深深地影响奇瑞发展。奇瑞增资扩股之后,这股无形的力量仍然会继续影响奇瑞吗?奇瑞能否专心致志、踏踏实实地造车而不受其他因素干扰?

笔者曾与几位从奇瑞离职的人士聊过,据他们所说,在奇瑞有一个令人感到奇怪的现象,一线人员的很多事情还没有写总结向领导汇报,领导们就知道了,尤其是营销人员的情况传得非常快。在汽车企业,营销并不是一件轻松的工作。奇瑞的产品集中于中低端,竞争对手众多,销量稍有波动,营销部门就容易“背锅”。近年来,奇瑞汽车营销部门的负责人走马灯似地更换,时间长的不过两年,短则几个月。这种状况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并不是一个正常现象。营销业绩很难一蹴而就,需要较长时间的用户体验和积累,培养消费者的品牌意识。但奇瑞汽车似乎有点着急,频繁更换营销负责人并不利于“果实成熟”。据部分从奇瑞离职的人所说,他们在工作时总能遇到一些无形的阻力,令人如芒在背;企业内部有些员工并不专注于工作,而是热衷于相互倾轧。

每家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难免会发生一些重大事件,也会有值得爆料的敏感新闻,奇瑞也不例外。然而,奇瑞每次出现“大料”,企业还没有发布任何正式消息,媒体报道却已铺天盖地,尤其是奇瑞营销部门的人事变动,奇瑞新闻发言人还没有正式对外宣布,媒体圈却早已传得沸沸扬扬。

媒体的消息何以如此灵通?内部人士爆料是重要原因。虽然不少企业也存在内部人士爆料的情况,但在自主品牌汽车企业中,还没有哪家企业像像奇瑞这样内部人士热衷于爆料。就拿此次奇瑞股改来说,作为决定奇瑞未来命运走向的重要大事,在没有最终定论之前应该上下一心做好保密工作。然而,5月16日,这条消息就在媒体圈刷了屏。没有内部人士爆料,媒体很难了解这一情况。如此重大的事情都有人爆料,说明企业内部管理存在漏洞,也反映出企业文化中有许多不健康的因素,这需要引起奇瑞的高度重视。

纵观成功的企业,无一不是管理规范,拥有良好的企业文化体系。加快实施股改,奇瑞汽车将注入新鲜血液,这确实有效缓解了资金压力,有助于企业发展。但光有资金还远远不够,如果不触及到内部管理和企业文化中的根本问题,企业发展将后继乏力。尹同跃是一位能力出众的管理者,但能力再高也需要有充分施展的空间。笔者希望奇瑞能够正视内部问题并加以解决,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有质的改变,从而涅槃重生、再创辉煌。

责任编辑:李丕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