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朱江明:零跑至少能“跑”三到五年 欢迎质疑者试驾

来源:观察者网

2018-12-14 16:46

文| 潘昱辰 编辑| 徐喆

一个大型企业的领导者,往往会给人留下业务繁重、作息不规律、睡眠不足的固有印象,但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却一直保持着非常自然的作息:早上一般7点以后起床,晚上11点准时睡觉,规律的生活使他的外表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

12月7日,朱江明在零跑汽车总部接受了观察者网的采访。作为造车新势力创始人中为数不多的60后,他显得相当稳重,也更务实。言谈中很少提及那些看似美好但过于理想化的概念。不过,一旦聊上和技术沾边的内容,他就会充满兴致,滔滔不绝地畅言起来。

零跑汽车董事长朱江明

“中国科技工业的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

朱江明表示,从1993年开始创业至今,自己经历了太多的喜怒哀乐,因而更能坦荡地去面对各种不确定性。“我们在资金运营上面要求稳重,但在产品研发上需要大胆创新。没有创新精神,你在原来的行业没法走到别人前面,更不要说进入一个全新的行业。”

在大华股份做安防的经历,让朱江明特别强调细节。“大华的产品要供给松下、博世、霍尼韦尔等世界500强企业,就必须依照他们的要求进行设计与制造。”靠着这样的从业理念,大华股份从最初的5000元初创资金起步,到目前成长为一家市值800亿元的安防领域巨头。

“中国科技工业的一些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朱江明回忆起大华当初做安防行业时,外国企业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没几个人看好中国企业的入局前景。然而在2002年,大华首次推出八路嵌入式DVR,很快在国外企业占领的市场中夺得一席之地。此后又慢慢扩大战果,进入安防行业领域,一直在安防领域做到世界第二。

在创业至今的25年中,朱江明和大华收获了更好的管理能力、充足的核心技术以及一定的资金,这为他的下一次创业提供了基础。

“我会去看很多微小的东西,然后发现什么地方可以改善”

朱江明坦言,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多,但其是一个热爱思考的人,“就是说会去看很多微小的东西,然后发现什么地方可以改善。”高铁站就是他观察的对象之一。

“我们中国的很多高铁站有些建的比较有争议——很大很空旷,但是标志牌特别差,整个出入的路径不清晰,”他向观察者网比划,“这就是没有做好规划设计的体现,当然现在的设计比起以前已经进步非常多了,但是还是有很大的改善空间的”。

这种习惯同样被用来思考拥堵的交通状况,朱江明表示,他常常思考我们可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方式去解决拥堵的交通问题,是否可以通过梳理智能化的大数据来治理拥堵?他甚至给出了解决方案:“要在高架桥下每天统计车流量、车的速度,然后去优化红绿灯,优化整个系统,优化道路,这样才能很好地解决交通问题。”

也许正是这种热爱,才为零跑汽车的诞生打下基础。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认为中国汽车也能够取得突破并走向世界”

2015年,朱江明正式进军造车这片“红海”。但外界对于造车新势力并不持乐观态度。且不说和跨国汽车集团相比,就是同国内传统头部企业竞争,也被视作以卵击石。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更是直言:“互联网公司造车就是一天到晚在瞎忽悠老百姓。”

但朱江明不以为然:“如果光考虑到风险和政策的不确定性,越是犹豫,进入行业的概率也就越低。”

“等我们的汽车面世之后,我希望那些抱有质疑的朋友也能来试驾我们的车,让他们觉得新势力也真有两下子,比他们想象中的实力还要强些。”对于零跑即将推出的量产车,朱江明也抱有相同的信心。

对于自主品牌和造车新势力的前景,朱江明认为这是一个有关消费理念问题。“现在对于很多消费品来说,国人已经不再‘以外为尊’。目前有80%的中国人使用国产的空调,购买国产手机的人也占大多数。我相信5年、10年以后,买汽车也会是一样。”

“你有多少能力、多少钱,你就能做多少生意。在我看来,零跑至少能‘跑’个3-5年。”朱江明预计,零跑能在今年年末实现25亿元的A轮融资目标。

以下为采访实录:

观察者网:简单谈一下您的创业经历?

朱江明:我一直说“创业在路上”。创业的整个过程,更多的是在其中发现机遇。我们从1993年的创业到2000年之间的大华做通信的这一个阶段,更多是原始资本的积累以及基础能力提升的过程;

第二个阶段就是从2000年开始,大华进入远程无线监控的安防行业,这是真正开始一个中等化企业的运作;

从2015年我们开始进入汽车行业,我觉得零跑汽车已经积累了三项能力:更好的管理能力、充足的核心技术以及一定的资金基础,在这三方面的积累,能够促使我们可能就是说在这一次新能源汽车的这样一个就是机遇。

观察者网:是什么让您将目光转向造车这个陌生的领域,并决心创立零跑汽车?

朱江明:事实上我和造车还是有很多交集的。比如说在技术层面,未来的电动汽车更需要智能化、网络互联、电驱电控以及自动化控制的技术。我们原来在大华时候,在这几个方面就有了很好的积累。我们也从大华剥离出一部分团队来加入零跑汽车;在管理方面,通过这么多年在大华管理积累的经验,为零跑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同时造车是一个技术转换的过程,从汽油车到电动车,从普通汽车到智能汽车再到自动驾驶汽车。在这个转换过程中,毋庸置疑的是新来者会有更多的机会点,这是我们进入汽车行业的初衷。另外国家政策也在鼓励新企业进入电动汽车这个行业。这是我创立零跑的一个初衷。

观察者网:您当年用5000元创办了大华,直到如今市值800亿,这段成功的经历对您之后创业造车有什么帮助或是启示?

朱江明:当初我们用很少的资金白手起家,把大华从小做到大。在25年的创业过程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的企业管理经验和产品开发经验,以及更多的技术积累、资金积累,这几个方面都在今后的创业过程当中起到了很大的帮助。

从我自己个人经历来看,每一个创业阶段都是经历过风风雨雨的:有过很大的成就感,也有跌到谷低,面临完全的失败。这样的经历多了以后,我对各种起伏都没有太多的喜怒哀乐。在面对各种不确定性的时候都比较坦荡,我相信只要努力往前走,慢慢地就会有走出一条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

当然,这前提是所做的事情不要太离谱,不要跨越红线。通过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往前走,只要坚持下去,就能取得成功。但如果我只有十块钱,但想去做一百块钱的生意,那可能几下就没了,甚至是负债累累。

观察者网:听说您还是一个比较求稳的人?

朱江明:我这个求稳是从资金运营方面上来说的,量力而行。但是从产品角度来说,我是始终追求大胆创新的。就像大华,它每一个阶段做的任何一款产品都是坚持创新的。如果没有创新精神,你也很难进入一个新的行业,或者在一个老的行业里面走到别人前面去。只有不断创新才有可能。

所以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不能跟风。比如,别人都做SUV,如果我也做SUV有什么竞争力呢?我们还是一个后来者,怎么可能去跟上汽、广汽、吉利这样的头部车企去竞争呢?

观察者网:很多人觉得造车新势力不靠谱,您怎么看这个问题?考虑过失败吗?

朱江明:我完全有信心把我们的车做成精品,包括每一块皮纹,每一个螺钉,每一个LOGO,所有内饰的质感等等。细节是决定用户口碑的关键因素,所以我们的每一个细节都抠的很细。等我们的产品面世了,我希望质疑者们能去试我们的车。这样他们才会觉得或许我们还真有两下子,比他们想象中的实力还强一点。

至于失败入局时没有想那么多,如果想多的话可能我就不进入汽车行业了。如果当时我发现这个行业原来这么难,需要这么大的资金链,有这么高的风险,还有这么多政策上的不确定性,可能我就不会进来。想的越多,进去的概率就越低。

观察者网:现在国内造车新势力及其创始人喜欢拿特斯拉和马斯克作对比,怎么看待这个现象?零跑也从不避谈特斯拉,在发展历程中是否在研发或营销上也有这样的考量?

朱江明:原来我们并没有去做这方面的对比,但后来发现零跑的很多思路和想法与特斯拉很相似。比如,特斯拉并没有称自己是一家汽车公司,而是一家电子公司。同时,在一些核心基础技术的研发方面,特斯拉全部是采用自主研发的模式,比如说它的三电系统,以及整个车机网联系统、智能驾驶系统等等,这些方面都采用自研的方式,这一点上我们跟特斯拉是非常像的。

观察者网:您经常提到自主研发,这是零跑的一张牌,为什么零跑如此坚持自研?同时,外界对于国内造车新势力的技术水平普遍持怀疑态度,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朱江明:坚持自主研发是因为我们要走在别人的前面。只有在技术上跟别人拉开一定的差距,你才有可能比别人走更快。

我们的很多技术不完全依赖于供应商。供应商的产品出来以后,它往往先把技术奉献给传统整车企业,而轮到我们这种新兴车企的概率太低了。因为它对你的不确定性会存在疑虑。哪怕真的给了你,它在前期也会设很大的门槛。所以在核心技术上我们需要采用自己研发的方式来“领跑”。

前期我们依托大华集团来搞自研,但在开始造车的这三年过程中,我们也组建了一个很庞大的技术团队,现在有500多个研发人员,三个整车平台,还有三电系统。我们研发了智能互联云平台,还有智能驾驶纯电子的几大系统。

我一直认为中国在电子设备和互联网等等各个领域的成绩,在全球是有目共睹的。其中一些领域也出现了很多巨头,比如手机通信行业的华为、中兴,在空调行业也有格力、美的,这些方面中国都走在了世界的前沿。

那么。汽车应该是最后的一个堡垒,中国的自主品牌能越来越强。除了满足中国的需求,我们甚至还能走向世界。中国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认为中国汽车能够取得突破并走向世界。

观察者网:您曾多次提到零跑要成为“汽车界的华为”,这是因为零跑团队高层有华为前高管,还是因为有华为梦才招募了华为团队?

朱江明:零跑的团队在组成架构上既有来自IT行业,也有来自汽车行业的,这是一个组合式的团队,比例基本上是一半对一半。特别是管理层更多来自于IT团队,因此零跑天然地具备IT行业的一些优势。我们也希望在汽车领域做一些变革,能够用IT的理念和思维来造车、卖车。现在的电动汽车越来越像是一个IT产品,一个电子化的产品,“IT人造车”也会有很大的优势。

观察者网:您觉得零跑S01这款车最能吸引消费者的地方在哪里?在S01下线后,零跑还有哪些产品规划?

朱江明:S01是我们的第一款量产车,我们希望首款量产车能够表现出很强的产品力。无论是从外造型、内饰,还是智能化的功能、车机互联的功能等等,我们都希望能成为行业的标兵。

我们也确信这款车是包括所有新造车势力和传统车企明年即将发布的智能电动汽车里,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一款车。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款价格在国民能接受范围内,但具有高性能的产品。

零跑整体规划了六款产品。2019年我们会发布并量产两款车型:S01,以及一款T系列的车型,它是一个四座的A0级的车。

在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我们还会投放四款产品,所以总共规划的是六款产品。各种车型都有,既有轿车也有SUV,有经济型的也有豪华型的,当然也还有微型车。

观察者网:造车新势力里,如威马在德国设立研发团队,蔚来的车也一度被拉到德国纽伯格林刷圈,零跑是否考虑过自己的出海计划?

朱江明:这两年之内我们还没有规划。对于一个实用的电子产品来说,我觉得它的研发基地设在中国是最合适。跟欧美相比, 中国目前是最能享受技术红利的国家。

当然,作为一家车企,要发展肯定要走全球化路线。未来零跑在中国市场能够站稳脚跟的话,我们也完全有可能“走出去”。

观察者网:零跑的A轮融资获得了像上海电气这样的重量级国企的投资。您认为是什么吸引了他们投资零跑的意愿?

朱江明:作为一个投资人,首先得看懂一个企业,他才敢于做大额投资。作为上海电气这样的企业来说,它是一个经营体,也更容易看懂一个企业所存在的价值。所以这从侧面反应出我们零跑的价值是真实存在的,不然的话投资人也不会愿意投那么多的钱给到我们。

零跑的价值就在于,它是一个扎扎实实的、在各个方面都能均衡发展的车企。从产品技术、电动汽车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等方面,零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此外,零跑在市场布局上也是非常接地气的,我们不是完全一刀切的要全搞自营,或者直接照搬原来传统车企的经销商模式,而且作为一种中间态的,比较综合的、接地气的一种营销模式。

我们的资金使用效率是非常高的,无论研发投入还是整个工厂建设投入,我们零跑所花的每一分钱都有它的意义。所以我们的投资方认为我们零跑的整体价值和估值是高于其他一些造车新势力的。

观察者网:从乐观的角度来讲,您觉得造车新势力和零跑的前景会如何?

朱江明:零跑不是交付最早的造车新势力。但是,真正能坚持下来在市场站稳脚跟的,我觉得肯定不会超过十家,能跑出五家来也是很了不起的了。

如果说从乐观的角度去考虑的话,我觉得零跑能跑三到五年是没问题的。至于说最终会怎么样,一个要看大的环境,一个要靠我们自己的努力。

所以我的个人爱好更多是在思考,什么东西可以做的更好。

责任编辑:潘昱辰
视频新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种地要先交钱?官方再通报:镇党委副书记被免

习近平:为基层减负要明确权责,不能什么事都压给基层

驻美大使谢锋:中国不是雅典,也不是斯巴达

王毅会见柬埔寨首相洪玛奈:中国永远是最坚定的依靠

急了?韩媒感叹“从中国来的人少了,包裹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