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15年过山车的一汽奔腾竟想“进入行业前五”

来源: 极车志TopCar

2021-05-20 11:15

注: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 极车志TopCar” 

作者:杨宇驰


15年来,一汽奔腾的发展犹如过山车,跌宕起伏。如今随着吉利、长安、长城的自主头部地位确立,车市格局固化,这家曾经的自主品牌领头羊,还有没有机会继续奔腾?  

2006年,当第一辆B70横空出世的时候,许多人都认为这个挂着“1”字标的车型将会代表中国汽车品牌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然而仅仅几年之后,它就让所有人失望了,就像另一款“民族骄傲”——中华尊驰一样。

华晨与奔腾,一个在沈阳,一个在长春,两家都曾是国内自主品牌的佼佼者,中华尊驰与奔腾B70都曾被认为是自主向上的利剑,欲与合资试比高。但后来的事实证明,这两把剑都不太利,有些粗制滥造。而如今华晨中华的梦想已成泡影,一汽奔腾会奔它的后尘吗?

显然,一汽是不愿意看到的。

5月18日,一汽奔腾召集了全国媒体、经销商、用户共聚长春,为品牌成立15周年“庆生”。

说是庆生,但本该欢乐轻松的场面,又多少给人感觉有些立誓要洗心革面、重新做人的味道,因为在刚过去的2020年里,一汽奔腾才经历了一次销量暴跌,跌幅远远超过了行业平均。

今年一季度,当大多数品牌都在去年的低基数下实现同比暴增时,一汽奔腾的同比跌幅仍然高达21.56%,累销仅为16641辆(搜狐汽车数据),这样的表现,很难让人相信它还能再重振山河。

心有多大,口号就有多响

不过,糟糕的业绩并不妨碍一汽奔腾继续画大饼。

据说在5月18日的发布会上,一汽奔腾轿车有限公司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隋忠剑信心满满地表示:“(一汽奔腾)2023年要实现30万辆,2025年必达50万辆,挑战100万辆。”

不知道说这句话的时候,他内心怀着怎样的心情,总之在刚过去的2020年,一汽奔腾年销量只有7.3万台,和2019年的12万相比跌了近四成,而在同一时间里,国内乘用车市场的同比跌幅只有6.8%。

按着这个基数来算,三年之后的2023年,一汽奔腾必须做到销量翻两翻以上,这是一个让多数人都会瞠目结舌的目标,尤其车市紧缩的当下。

事实上,类似打鸡血的目标,一汽奔腾曾发布过很多次。

远的不说,2018年5月末,时任一汽集团副总经理,主抓奔腾的王国强就曾公开表示:“新奔腾要力争在今年(2018年)完成产销48.13万辆的‘小目标’,并进入自主品牌销量榜前十。随后将在2025年前后让新奔腾品牌成为中国一流品牌,产销规模进入行业前五。”

一年多后,这个目标有了调整:“力争在2020年达到20万+台,2021年挑战40万+台,到2025年,要实现产销规模突破150万辆,从而跻身中国自主乘用车品牌第一阵营。”

不管是2025年跻身中国一流品牌,或者产销突破150万辆/60万辆,在外人看来,都多少有些魔幻的味道。不过,一汽奔腾对此可是十分认真,还为之配套了一系列执行方案。

比如,它发布了全新品牌LOGO,将2018年才发布的“世界之窗”进行压缩,使之更加简洁化。

印象中,一汽奔腾在过去的15年里有过三次换标,分别是2006年开始的“1”字标,2011年的鹰标,以及2018年的“世界之窗”。换名改命,换标改运,这一次一汽奔腾能不能改变命运呢?只有时间知道。

此外,一汽奔腾还发布了数量庞大的新车投放计划。2021年,一汽奔腾要完成6款传统能源产品布局,并以E01和NAT两款新能源产品分别覆盖C端和B端市场。2023年到2025年,要以每年两款以上的全新车型推出节奏,完成8款传统能源产品、5款新能源产品的布局,覆盖A00到B级的主流乘用车市场。

奔腾的目标是“成为优秀主流的中国汽车品牌”。为此,隋忠剑特别用了一长串慷慨激昂的文字,来表明自己的信心与一汽奔腾逆风翻盘的决心。

红旗能成,奔腾就能成吗?

一汽奔腾的目标不可谓不大,信心也不可谓不足(至少表面看是如此)。然而一家年销不足十万台的三线品牌,真能在短短5年内跻身一流阵营吗?

2017年9月,徐留平挂印一汽,随即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将红旗之外的一汽自主品牌乘用车业务,包括奔腾、森雅、夏利等等,统统划归到了奔腾事业部,并于当年底将一汽吉林、天津一汽的经销商全部整合进一汽奔腾的网络渠道,让一汽奔腾的经销商数量瞬时扩增到了超过700家。

然而,更多的渠道数量和资源倾斜并没有让奔腾的销量实现增长,反而下降了。2018年,一汽奔腾的全年销量仅为8.86万辆,同比下跌23.2%。而当年国内乘用车市场的下滑幅度,只有6.3%。

糟糕的市场表现让徐留平大失所望,所以他在2018年7月30日举行的“中国一汽建厂65周年暨红旗出车60周年”的活动现场,大方公布了红旗和解放的上半年销量,唯独没有奔腾。

2018年10月,一汽奔腾发布了全新品牌战略,宣布致力于成为“物联网汽车创领者”,积极探索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但回过头来看,无论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哪一个方面,如今一汽奔腾都不具备行业领先优势。

2019年7月,一汽集团曾提出每年为一汽奔腾提供8亿元支持,其中5亿用于品牌建设,3亿用于产品研发,如此持续三年,一汽集团希望用24亿元资金扶持,让奔腾品牌在三年后成功挤进中国一流品牌之列。自然,这一计划同样没有实现。

大约是对业绩极度不满,徐留平终于在2020年5月对一汽奔腾的人事动刀。柳长庆被调往集团,主管营销的杨大勇也被调往马自达事业部。取而代之的,是曾任一汽-大众质量保证总监的隋忠剑,和一汽-大众东北区、华南区与销量公司副总经理的王胜利。显然,徐留平是希望此二人在合资公司的成功经验,能尽早让奔腾品牌焕发新生。

然而到目前为止,这个希望还没有让人看到达成的迹象。2020年,一汽奔腾销量下滑40%,2021年一季度继续下滑21.56%。

兜兜转转,重回起点

1.66万台的季度销量,尚不及吉利博越一个月的表现。而事实上,这个销量早在十几年前奔腾B70就达成过。

2006年8月,奔腾B70正式上市。基于与马自达的合作关系,B70的平台、动力总成以及诸多零部件都与马自达6高度共享。

由于技术与性能的高度一致,B70一登场就惊艳了众人,即使入门价超过15万元,依然不影响它的市场表现,初期最高月销突破5000台。2007年,奔腾仅靠B70一款车就缔造了2.3万台年销记录,2008年,进一步飙至5万台,直接冲进了B级车销量前十。

2008年的中高级车销量排名(图表来源于网络)

不过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延续太久,从2009年开始,奔腾B70的销量剧烈震荡,只不过得益于第二款新车奔腾B50的上市,一汽奔腾才延续了上升势头。

后面的几年里,一汽奔腾依靠B50、X80等新车效应不断实现销量增长,2010年的全年销量达到13.2万辆,同比增长近60%。但在销量快速增长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奔腾品牌力极速下滑的隐痛,B70的指导价格从一开始的15.18万-20.88万元(2006款)逐步跌到9.98万-14.98万元(2014款),奔腾B50也从9.88万起(2009款)跌到6.98万起(2013款),最后甚至退出了市场。

从2015年开始,随着吉利、长城、长安依靠SUV车型实现快速增长,轮流坐庄自主品牌头把交椅,作为曾经的领头羊——一汽奔腾却始终动荡不堪。2015年全年,一汽奔腾的销量仅为14.32万辆,同比下滑30.8%;2016年全年销量10.73万辆,同比下滑29.3%。

奔腾SENIA R9,2018年5月上市,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15年和2016年的国内乘用车市场总销量分别增长7.30%和14.9%,其中,自主品牌市场份额快速扩大至43.2%。

2020年,一汽奔腾总销量跌至7.32万辆,甚至不及十年前的水平。反观吉利、长城等从无到有,从有到优,都成了年销百万辆级的巨鳄,足以与合资品牌平起平坐。

奔腾失败的原因是什么?缺钱?显然不是,背靠一汽集团不可能缺钱。网上可查的数据显示,2008年-2014年间,一汽集团为奔腾品牌产品的投资金额每年动辄数十亿计,仅2014年全新奔腾B50的技术改造项目就投了7个亿。

2016年7月15日,全新奔腾B50正式上市。上市后的不到两年,它的月销量就几乎清零了。

没有技术?一汽集团与全球前二的汽车巨头丰田、大众都有合资项目,在奔腾品牌产品的开发过程中都得到了大量技术支持,比如B70就得到了马自达的技术,但即使如此,也阻止不了奔腾旗下产品一款接着一款的沉没。

2019年12月,中保研公布了当年度的碰撞测试成绩,奔腾最重磅的产品之一——T77的表现令人失望,尤其是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获得了“P”(较差),车内乘员安全指数也只拿到“M”(一般),这样的安全系数足以让多数准车主望而却步。

事实上,网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量车主们对奔腾系列产品的吐槽,投诉不断,这是市场对奔腾品牌最真实的反馈。

在国内某汽车投诉平台上,关于奔腾车型的投诉一个月能积攒数十起,其他平台也同样不少。

据说在隋忠剑的计划里,奔腾品牌不仅要成为“优秀主流的中国汽车品牌”,还要成为“中国主流汽车市场的中高端品牌”。在车市竞争压力越来越大,自主品牌日益艰难的背景下,要做到前者已经不易,还要做到后者,很好奇,他是如何理解“中高端品牌”的呢?


责任编辑:余外军
一汽奔腾 奔腾B70 奔腾T55 奔腾T99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

王毅见布林肯,对美方提出三个“不要”

胜利会师!

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

“准备好为同志们挺身而出了吗?”“Y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