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门槛——一个非沪籍家庭的求学路

来源:观察者网

2012-12-11 09:20

今年三月,陈龙偶然从电视新闻中得知国家正在推动“异地高考”改革的消息。他一下子兴奋起来,立刻上网查找这方面的新闻,病在微博上转发了这条消息。

“我当时真是激动坏了,之前为小孩读书的事情忙得焦头烂额,从她第一天上学起就在担心这个问题。”陈龙说。

36岁的陈龙已经在上海生活了19年。尽管生命中超过一半的时间都在上海工作、生活,但陈龙依然不是“上海人”。因为他的只有初中文化水平,难以达到上海引进人才的门槛,因此始终无法取得上海户籍。

1999年,陈龙有了女儿思思。从出生开始,思思就跟着父母在上海生活,也一直在上海接受教育。如今,思思在上海闵行区一所公立中学上初一,学习成绩优异,是班上的学习委员。陈龙也不知道思思到底能不能在上海参加高考,而这将决定思思明年是转学回老家还是继续留在上海。他反问记者,“为什么消息出来后就没有后续了?”

还有很多像陈龙一样出来打拼的人,都因为对孩子的升学不抱希望,而选择尽早转学。陈龙却说,“我还是想再等等,总想着过几年就好了,过几年就好了。”

目前对于思思这样的非沪籍考生而言,跨入上海高考考场的门槛有点高

艰难的求学

1993年,陈龙17岁,一个人从来河南老家出来,在安徽阜阳坐上了开往上海的火车。他始终记得,阜阳站台上挤满了黑压压的人群,保安拿着长竹竿维持秩序,时不时有人被竹竿击中。

刚到上海,陈龙没有学历、没有资本,只能干些体力活。从搬运工人做起,陈龙先后做过车间工人、质量主管、业务员……2005年,陈龙开办了自己的模具公司,当上了老板。如今,陈龙的模具厂已经发展为年产值近两千万、年纳税几十万元的企业。陈龙也早已在上海买房买车,安家立业。

然而,这十几年来,女儿思思的升学问题始终困扰着他。思思刚升小学的时候,陈龙曾把她送回老家。“当时就担心这个问题了,而且我们创业初期也不稳定,就把她送回去了。”陈龙说。

两年之后,陈龙又把思思接回上海。他说,自己实在舍不得女儿。而在河南老家,思思和71岁的奶奶相依为命,想爸爸妈妈的时候半夜里偷偷躲在被子里哭。

回到上海之后,首先要解决思思的入学问题。陈龙跑遍了家附近的几所小学,却都吃了闭门羹。“他们没有直接拒绝,但是认为你跟不上学习的进度,要求考试和面试。”陈龙回忆。由于上海和河南教材不同,三年级的时候思思连英语的26个字母都背不上来,自然没通过考试。后来,陈龙托了人,才终于帮思思在一所公立小学报上了名。但对方要求,思思降级重读一年。陈龙说,这几次挫折给思思的打击很大,也让她下定决心要好好学习英语,“爸爸,你帮我找个家教吧。”陈龙觉得女儿那时候懂事了。去年,思思即将小学毕业。当时她的成绩名列前茅,在闵行区小学毕业统考中取得3A的成绩。“当时这个成绩上文绮中学肯定没问题,她自己也很想进这个学校。”陈龙说。

2011年5月7日,星期六,文绮中学招生报名的第一天。陈龙起了个大早,带上各种材料拉着思思去报名。文绮中学是闵行区重点初中,这一天报名的人很多。陈龙陪着思思在门口排了一个多小时的队伍才轮到他们。 “当时的报名流程是先资格审核再面试,”陈龙告诉记者,“思思很有信心,她说面试肯定没问题。” 然而,当陈龙领着思思来到工作人员面前递交材料时,对方翻看了他的户口本,问道:“你们是外地户口?我们不能收。” 晴天霹雳。

陈龙说,“我当时都傻了,完全不知道该说什么。”而身边的女儿却赌气一般地拉着爸爸的手就要离开,一边走一边叫嚷着,“我不考了,我不考了,我们以后开一个不要上海人的学校!”

离开还是坚持?

几经波折,思思上了现在的这所中学。陈龙说,刚入学的时候,思思情绪很低落。“她小学时候的好朋友,成绩和她差不多或者还没她好的,都上了重点初中,而她只能上普通中学。”

还有更严峻的考验。思思明年就要升初二了,外地家长通常都会选择这时候将孩子送回去。但是陈龙说,我下定决心让她在我身边读书了。

无法参加高考,却又要留在上海读书,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国。陈龙打听到交大二附中有国际部,直接参加国外的“高考”出国留学。他鼓励思思,“你就考这个学校吧。”

然而,国际班每年的学费近10万元,出国后的费用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更让陈龙犹豫的是,思思那么小就出国,能适应国外的生活吗?他也曾考虑过,把厂子搬到昆山、嘉兴一带。“那里投资可以落户,思思能在浙江参加高考,但教材还是不一样。”陈龙又打消了这个想法。

尽管思思和陈龙并不是没有选择,但是陈龙还在等待。自从今年3月份得知“异地高考”政策正在制定的消息之后,他每天都要上网搜寻这方面的信息。 8月底,教育部长袁贵仁在解释“异地高考”准入条件时说道,除了“学生条件”和“家长条件”之外,还有“城市条件”——“这个城市发展需不需要这个行业、这个群体,这个城市能发展到多大规模”。

陈龙对“城市条件”这一点感到非常困惑,“这个门槛有多高?像我们这种加工企业是不是不支持?”

此前不久,他还在微博上看到,非京籍和京籍网友在北京市教委就“异地高考”问题正面交锋的新闻。他不禁有些不平,“我们在这里工作生活了将近二十年,正常纳税,为什么这个城市还是不能接纳我们?”

小的时候,思思逢人就说,“我是上海人。”经历了这几年求学的挫折,她也渐渐明白,自己与身边的同学不一样。

(应采访对象要求,陈龙、思思为化名)

(本文原标题为《城市的门槛——一个非沪籍家庭的求学故事》)

责任编辑:刘一舟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

乌克兰暗示西方“双标”,美欧:你们和以色列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