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网友逐条破解近期雾霾调查数据 指出多处错误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3-03 10:08
今天下午三点,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在这一备受瞩目的时间点,柴静用“她的穹”成功刷了大家的屏。
作为一位母亲,从关怀自己的孩子到关怀全社会,这样的情怀让人感动。历时一年,走访世界各地,采访多位相关人,柴静用量大细致的数据,完成了中国工业化建设导致公民生存状况堪忧的论证。这让人见识到柴静及其团队的行动力。但情怀和辛劳能够保证这一论证的“理中客”么?
理工科出身的知乎网友Jun有话说。在看过柴静的演讲后,他佩服她的勇气,同时“也有点儿气愤”,“因为错误造假的数据对大众的影响比煽情的鼓动来的更大。看着那一串串高大上的NASA, 技术统计局,国家监测局,大家都觉得这是多么“严谨的”调查研究啊! 本人正好博士论文与污染排放有点关系,看着看着觉得有点不对,查了查资料,发觉几乎每个数据都有问题。 实在是有点忍不住了。”
不是说用事实说话么?数据怎么会造假?Jun细致论证:
霾与PM2.5不能等同
6分10秒处, 柴静问雾霾是什么,然后一下子转到谈论PM2.5,即细颗粒物。而雾霾(smog)并不等于 PM2.5,霾中有CO, Pb, NOx, PM, 还有二氧化硫,柴静这样的论证有偷换逻辑嫌疑。(参考资料:Smog and Particulates: Pollutant Descriptions)
采样仪和采样膜是这么用的么?
6分30秒处,Jun注意到这款采样仪, 是LIbra Buck pump, 目测是LP4的pump, 这个pump的工作时常是8小时左右,怎么可以采样24小时? Jun猜测,她应该是背了好几个大电池吧,“不过我没见着,而且额外的电池也不是标配”。LP5是可以工作20个小时的,不过柴静采用的型号并不是LP5。
柴静提出采样膜变黑的证据,Jun:“你知道采样膜本身应该是什么颜色的吗?你知不知道是PVC(聚氯乙烯)和MCE材料的?大部分黑色的吸附物应该是是吸附的碳,碳本身的毒性不大。”这是不是又和研究结果“大部分是致癌物”矛盾了?
Jun以多年的实验经验指出,如果想保证采样仪数据的客观,采样仪的测试范围和灵敏度数据都要有,还包括空气的湿度和风向条件,采样仪的流量数据,“什么都没有就敢上数据,数据就是垃圾。(说句老实话我根本不相信filter会黑成那样,24小时,污染再大,顶多是灰色,我实验室放了7年的filter都没有那么黑,弄得太黑亮了,真的。)”
碳密度图没那么恐怖
柴静展示了从上空拍摄的碳密度图,看起来很恐怖,
、
这个数据好像很神秘,其实它是这样的:
这个是官方图,看上去是不是没有那么恐怖? 因为这个图是8-11月的数据,所以她可以随意截出最槽糕的图片,甚至人为调亮度,Jun指出:“既然都是网上资源,干吗不直接连网络而要截图片?因为图片是可以操作的。 实际上,大部分发展中国家,东南亚,非洲,一些南美国家,都差不多。”
自己都搞不懂的坐标图 却用来论证PM2.5与死亡率关系
12分41秒处,柴静用一张漂亮的图来说明:
但眼尖的Jun却发现,图的横坐标是年份,纵坐标是各种死亡率。“你能告诉我和PM2.5有一毛钱关系吗?PM2.5的数据在哪里啊?你不要欺负我看不懂数据图啊,尤其这个“复杂”的数据图还有三个销魂的多项式,放在右边。我随便看了一下, 如果X=0的话,Y应该是负的,而我随便代一个X的数据,Y是一个巨大的数字,根本不在图表显示之类。感兴趣的话可以自己做线性拟合。”严谨的Jun忍不住怀疑,柴小姐是否太入戏了,才会拿一张自己也不是很明白的图误导别人。
为议程 制作数据图表太随意
这是柴静展示的全国的PM2.5来源:
Jun却察觉出问题:“因为PM2.5来源复杂,这个图有点把问题太简单化了,我知道,简单的东西比较容易发挥,因为这时候的攻击对象是煤。”而当攻击对象变为燃油时,
接下来,她又展示出北京PM2.5的来源图,图表显示:31.1%来自机动车。
同学门要问了,为啥这附图不把燃煤+燃油放在一起呢? 因为要讨论汽油了啊!放一起不就显示不出汽油排放的害处了吗!所以数据的“处理”是可以根据需要来玩的。
Jun也提供了按季节、能源种类详细划分的数据:
随便篡改资料背景
24分06秒处,柴静抛出全球化石能源燃烧强度图,
Jun提问:“首先,你可以告诉我这是全球吗, 吗??你不要欺负我没学过地理啊!南半球呢? 这个图说真的我不是很懂,什么叫燃烧强度?怎么测啊?”替柴静想一想,“是想说二氧化碳的排放吧,因为大部分能源燃烧排放的是二氧化碳,于是我找到了下面这张图”,
这个是NASA2014年公布的二氧化碳排放的资料。图上写明是亚洲和喜马拉雅地区。而且要注意,这个图是超级计算机模拟出来的,不是真实数据,并且模拟的是2005-2007的情况,这也是为了响应中美对于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协议。柴静明显篡改背景资料,还如此高调炫耀!“我真是佩服。”
基本的数学计算错误
49分左右,柴静展示这张表格,向观众介绍“蒸汽压”的概念。据她解释,蒸汽压用来指示“每升汽油蒸发到空气中的强度”,根据她的调查,北京每升汽油大概要蒸发1.5克,并立马给出具象化的类比:蒸发出的碳氢化合物比汽车尾气排放的还多,并且与PM2.5值直接相关。
这个数据遭到Jun推翻:“个1升等于多少克的概念是不是很熟悉?学过中学物理的都会算吧。
PV=nRT, n=PV/RT=(0.5X1)/(8.3X298) m=nM=0.02g. 不是0.02g吗,怎么是1.5g??
注意: 我用的pressure是她表格里的50Kpa, T是室温,M是105.”
数据有问题,类比正确吗?
从Jun提供的数据可以看到,“标准的汽车尾气排放数据,就算是高标准的美国,每加仑CO2的排放(还不是全部尾气哦)就是8.8kg per gallon, 1gallon是3。78升,也就是排放33g的二氧化碳。你是要告诉我1.5g 比33g 多吗???”
分析到这里已经有点无力吐槽了,最后再提一个:
这个加洲的数据,号称来自空气质量管理局。那加州管网是怎么写的呢?摘引如下:
1970, CA's population reached 20 million people. Total registered vehicles exceeded 12 million and vMT was 110 billion. Cumulative CA vehicle emissions for NOx and HCs were 1.6 million tons/year.Key Events in the History or Air Quality in California
图表右边的是VMT ,也就是vehicle mileage traveled. (一年的里程数)。那么1970年的数值是110 billion,1billion=1000million,110=110,000million,请数下,是4个零。 而在柴静的图表中,却成了六个零。 白白的多了10倍!
对待学术态度严肃的Jun有些不理解,“为嘛呀, 这个数据不用造假啊? 也不影响她的PPT的说教。 我想了一下,觉得这个应该是水平问题。”而PM2.5的数据:
这个数据从1999年开始才有,而柴静的数据却从1970年开始,真相如何,Jun请大家自行脑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