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微信谈全面“放开二孩”:发展是最有效的避孕药

来源:“学习大国”公号等

2015-07-26 15:26

“单独两孩”政策全面落地仅一年多,近日,传来了生育政策有望再度调整的消息。国家卫计委本月初表示,“单独两孩”效果正在显现,目前正在抓紧制定全面“放开二孩”相关规定。随后,媒体称年内就会全面“放开二孩”,但卫计委随后回应,目前暂无全面放开生育二孩的时间表。

舆论和卫计委的轮番爆料及回应,无疑表明了全面“放开二孩”政策已呼声很高且在持续发酵;同时,卫计委也并未完全否认“放开二孩”,仅是表明暂无时间表。而不少人口及社会学专家则表示支持,认为“单独两孩”只是个过渡性改革措施,新政在十三五初期就有出台必要。

昨天,人民日报旗下微信公众号“学习大国”,从学理角度和历史数据来讨论,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想多生了。文章指出,生育政策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边际效果渐趋下降。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影响日益增强。换句话说,人们要么忙着挣钱,要么忙着上学,读完硕士还要读博士,生孩子的事自然就往后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最有效的避孕药。而相对来说,贫穷就是最合格的助产士了。

全文如下:

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想多生了?

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一直以来呼声很高。近来有关国家年内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报道以及国家卫计委相关负责人的否认,都引发了新一轮争议。

学习大国(XXDAGUO)在此不说政策是否应该放开,只是想从学理角度和历史数据来讨论,到底是什么让中国人不想多生了。

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是一般的低

当下,出生率、生育意愿齐齐下行,不少人都有切身的体验。这是为什么呢?

一般观点认为,计划生育政策、人均GDP水平、人力资本水平是中国生育率急剧下降的三大推手。只不过,这三个变量在不同时期对生育率下降产生的影响,并不相同,呈现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

首先,生育政策对生育率下降的影响,边际效果渐趋下降。第二,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人力资本积累对生育率下降造成的影响日益增强。

换句话说,人们要么忙着挣钱,要么忙着上学,读完硕士还要读博士,生孩子的事自然就往后推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是最有效的避孕药。而相对来说,贫穷就是最合格的助产士了。

在很多年轻人看来,现在经济繁荣,娱乐至上,世界那么大,孩子是拖累。

按照人口学规律,一个国家或地区,一旦总和生育率[注1]在2.1的替代水平下,就意味着进入了低生育率阶段。

也就是说,一家两个娃,整个社会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才能保持平衡,人口结构才可以保持稳定,就不会走入老龄化社会了。但是,现在人们的生育意愿不是一般的低。

从历史上看,解放后到20世纪70年代,总和生育率通常处在5-6的水平上。现在呢?社科院副院长蔡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算出,全国的总和生育率事实上已经多年低于1.5了。

地方层面,有学者在江苏进行了数年的人口调查,结果发现,在假设不受政策限制的情况下,平均每对夫妻期望的孩子数大概是1.7个,也就是说显著低于2.1的替代水平。

这意味着,即使将来不再限制生育子女的数量,生育率回归到高水平的可能性也非常小了。

到底是谁让中国人不想生了?

数据不撒谎,到底是谁让中国人不想生了?

首先,要明确一下生育政策的适用范围。事实上,我国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具体计生政策都有区别。

总体上看,农村宽于城市,西部宽于中东部,少数民族宽于汉族。因此根据蔡昉的测算,从全国整体上看,政策规定只能生一孩的人口仅仅为全部人口的36%。

也就是说,即便实行了严格的计生政策,全国还是有六成多人可以多生。

第二,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时间上来看,事实上,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就开始提倡以“晚、稀、少”(晚婚、生育间隔、少生优育)为目标的自愿性计划生育了。到80年代才形成了强制性的独生子女政策,随后逐步以法律形式确立下来,并得到越来越严格的执行。

这里,有一个时间点很关键,就是总和生育率大幅度降低是发生在1970-1980年期间,也就在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实施之前,从5.8下降到2.3,下降了3.5个孩子数。而以2008年总和生育率为1.4作为参照的话,1980年以后总共才下降了0.9个孩子数。

生还是不生,这不单是中国的问题

中国的人口转变有个重要特征,就是人口转变的速度非常快。

与世界上其他国家相比,中国的人口转变,即从“高死亡率+高出生率”向“低死亡率+低出生率”的转变,是以高度压缩的形式完成的。

根据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数据,中国人口期望寿命从40岁上升到70岁,只用了50年左右,比欧美国家少用了一半时间。而英国、法国的总和生育率,从5下降到2,用了约75年的时间,而我们花费的时间不到30年。

那么中国的这种现象是独一份吗?不是。

韩国、新加坡、泰国和中国台湾都没有实行过计划生育政策,但他们和中国大陆一样,生育率从上世纪50年代大致相同的高起点上,到90年代以后都下降到低于2.1的替代水平。印度虽然在时间上有所滞后,但变化轨迹也是如此。

那么是不是可以说,这种现象是东亚经济发展模式,或者后进国家的赶超战略,在人口变化上的符合逻辑的反映?

“我们用几十年时间,就走过了西方国家上百年走过的道路。”这是我们在总结各个领域的赶超成果时,说的最得意的话。

但是,快,不一定是好事,往往是双刃剑。因此,只有正确、全面地认识到人口变化的客观规律之后,再去考量政策变迁、制度改进,我们的发展才会更理性,更稳健。

作者:田获三狐

[注1]总和生育率:也称总生育率,是指该国家或地区的妇女在育龄期间,每个妇女平均的生育子女数。

延伸阅读:

我国的人口形势究竟有多严峻?生育政策的变化又会对出生人口的数量带来多大影响?

生育率太低,带来的结果就是劳动人口减少、人口老龄化等一系列问题,这已成为影响我国未来发展的严重隐患,全面“放开二孩”显得十分紧迫。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连续第三年下降,65岁以上老年人已占总人口十分之一。从增速的降低到绝对量的下降,劳动力的持续缩水已成为中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面临的“新常态”。

中国社科院2014年底发布的《经济蓝皮书:2015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明确提出,人口政策越早调整,产生的效果就越明显,应尽快从“单独二孩”过渡到全面“放开二孩”。

综合人口学界的研究成果来看,目前,我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4至1.5之间,也就是我国一个妇女平均生育1.4至1.5个孩子,接近于老龄化严重的日本、俄罗斯等国。据测算,我国每对夫妻平均至少需要生育2.2个孩子才能让孩子辈与父母辈的数量持平,最终维持人口长期不衰减。

事实上,“即便全面‘放开二孩’也并不会像此前有关部门担心的那样出现人口数量的爆发,每年增加的出生人口最高估计只有600万-700万人,加上目前1600万左右的年出生人口,峰值总和生育率也只有2.2到2.3。值得关注的是,如此水平的总和生育率预计只会持续一两年,很快就会一路走低,一直低到目前1.5左右的水平。”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生物统计学博士、人口专家黄文政认为,更可怕的是,在未来的10年里,处于生育高峰期的女性数量将减少40%以上,这种情况下,即便实际生育率上升也无法弥补母亲数量的萎缩。

限制性政策逆转后的生育率反弹非常有限,要恢复到更替水平难上加难,而这样的案例在其他国家就曾得到过验证。如,新加坡在1987年的生育率为1.62,自1988年开始新加坡从控制生育改为鼓励生育,其后5年的生育率分别为1.96、1.75、1.87、1.77和1.76,目前新加坡的生育率只有1.2左右,与中国港澳台等华人地区同处世界最低水平。

其实,根据前期放开的“单独二孩”情况来看,同样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根据卫计委统计,截止到5月底,全国申请“单独二孩”总量为145万,仅占目标人群的13%,远远低于卫计委公布的生育意愿水平。值得一提的是,在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之间,还存在一个明显的落差。

“当年公布放开‘单独二孩’时,3个月后我们才收到下达的如何办理相关手续的通知,当年申请的数量确实不少,但真正实施的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7月23日,一位接近民政系统的工作人员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称,“80后”本身就有很多是独生子女,放开单独就基本满足了这部分群体的需求,真正迫切希望全面放开二孩意愿的大部分是“70后”,政策再不放开,她们就真的再也生不了了。

观察者网综合“学习大国”公号、华夏时报等

责任编辑:梁福龙
计划生育 单独二胎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德国公开叫板欧盟:反对!我们想和中国竞争

习近平抵达布达佩斯,匈牙利总理夫妇机场迎接

习近平同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举行会谈

习近平:中塞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在徐徐展现

福建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