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抹平野长城”方案设计者陈术石称:爆料人刘福生颠倒黑白

来源:观察者网综合

2016-09-25 15:31

在《长城保护条例》颁布10周年之际,辽宁绥中一段野长城最近成为舆论关注的热点

一边是部分媒体炒作“最美野长城被抹平成水泥路”,激起所谓人神共愤,一边是文物部门成立调查组,初步回应称维修“合理合法”。就在两边陷入胶着之际,名为“风雨行进”的网友9月25日凌晨在新浪博客发表题为《“最美野长城被抹平”的设计者如是说》一文,指出整个事件背后另有隐情。随后,该网友将博客文章制成长微博,以“惑在如何不惑间”之名在新浪微博发布。该微博个人信息公司一栏中,填写的是文物保护。

很快,微博认证为《西部网》陕西论坛版主的@陕西虎牙 25日上午转发该长微博,该转发版本迅速在网络流传。

“风雨行进”博客截图

“惑在如何不惑间”微博截图

@陕西虎牙 转发截图

在这篇长微博中,网友@惑在如何不惑间 开篇即亮明身份,作者本人名叫陈术石,2006年至2014年4月间曾任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为“野长城被抹平”方案的设计者及负责人。如今,@惑在如何不惑间 供职于辽宁省博物馆典藏部。

据观察者网查询,名为陈术石的政府工作人员曾于2011年11月17日接受新华网采访,谈到文化遗产保护时表示,文化遗产是上一代人留给下一代人的宝贵财物,一个人无权定夺它的生或死,我们的责任就是要让这些遗产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而不是就地消灭。当时,新华网标识陈术石的头衔为辽宁省文化厅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

@惑在如何不惑间 透露,“野长城事件”最初因名叫刘福生发布的一篇网络帖子而起,随后被国内各大媒体转载报道,网上旋即掀起对相关作业单位的一片讨伐之声。作为野长城维修方案设计者的@惑在如何不惑间 坦白称,自己“几日来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惑在如何不惑间 回顾任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十余年工作经历,坚称自己“怀敬畏之心……不敢为懈,廉洁自律,清白做人……”;希望国家文物局的及时介入,“给公众一个公正的答复”。

首先,@惑在如何不惑间 对刘福生提供的维修前后照片提出了质疑。

@惑在如何不惑间 指出,自己曾带领单位同志实地测绘过,刘福生出示的“维修前后对比照片根本就不是同一段落”。@惑在如何不惑间 给出的说法是,维修前的照片是砖砌墙体,维修后的照片是石砌墙体,从山势和周边环境判断,两者差异巨大。据此,@惑在如何不惑间 认为,部分媒体在报道该事件时没有能够认真核对新闻的准确性。

为了进一步佐证上述说法,@惑在如何不惑间 拿出自己于2016年9月23日拍摄的照片,指明这才是刘福生声称维修前那一段墙体的现状,而非网上广为流传的被所谓水泥抹平的那一张,见下图。

刘福生提供给媒体的维修前后对比照片 截图来自@惑在如何不惑间 微博

@惑在如何不惑间 提供的维修前那一段城墙现状

从照片中可以看到,这一段野长城几乎保持原貌,垛口依稀可见。至于这一段为何没有被抹平,@惑在如何不惑间 解释称,这段墙体位于已维修段落以西,虽然也进行过测绘,“但还没有进行维修”。

对于刘福生的行为,@惑在如何不惑间 认为这是“典型的颠倒黑白,指鹿为马”。

截图来自@惑在如何不惑间 微博

那么这位提供“假照片”的刘福生到底是谁?

据@惑在如何不惑间 透露,曾在2011年和2012年测绘长城时见过此人。通过他人之口听说,刘福生十余年前曾有过开发长城旅游的念头,甚至未经批准,还将个别倒塌段落重砌。@惑在如何不惑间 表示,测绘时发现刘福生找人重砌的段落完全改变了墙体的原始形制,“对文物本体伤害较大”。

针对备受争议的维修方案,@惑在如何不惑间 解释称,由于近年来到野长城旅游的人数激增,每个人每在墙顶走过一次,“便会带来一些石块移位、脱落”,这样一方面“严重威胁文物本体的安全”,另一方面“对于旅游者的生命安全也是严重威胁”。@惑在如何不惑间 还以自己曾经险被跌落石块砸中的经历佐证说,“如不加固,封实顶部,再过几年,在人们的攀爬下,将会全部倒塌。”

有舆论称,此次维修方案严重破坏了野长城的美学价值,@惑在如何不惑间 对此回应称,这只是大家潜意识在作祟:“野外目前没有得到保护维修的墙体倒掉了,就倒掉了,谁也没有责任;但你现在维修了,修得不好看了,这就是你的罪过。”

最后,@惑在如何不惑间 承认,由于“能力有限,水平不高,方案不细,深度不够”,出现问题在所难免;同时,也感谢网友善意批评,让作者意识到“文物保护工作责任重于泰山,祖宗留给我们的遗产不能断送在我们手中”。

此外,@惑在如何不惑间 也强调,自己没有参与施工和监理,不好妄加评论;从维修后的照片后,“确实修得不太好看”。(点此阅读博客原文

专家:是否好看不是重点

资料显示,位于辽宁绥中县永安堡乡的锥子山长城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是辽宁境内的明长城主干线。锥子山长城不少段点坐落在燕山山脉的险峻山岭之间,加上这里地处深山老林,原汁原味,有人称它为“最美野长城”。

也因此,“美观”始终是网友关心野长城的重中之重。

辽宁省文物局局长丁辉也坦承,修成“平板路”的确不好看,但符合抢救保护需要。这种中间略高、两边低的平板状,加上覆盖一层三合土,防水效果好,夏季可抵雨水冲刷、冬天可防存水上冻。他强调,这段长城是抢救性修缮,是防止长城加速破损,“是否好看”并不是最重要的。

不过,中国长城学会常务副会长、著名长城专家董耀会不认同如此维修。在他看来,这让人们感受不到长城的文化和历史,人们与文化遗产对话的渠道被割断了。他说,尽管《长城保护条例》颁布后,国家对长城维修的程序要求越来越严了,但相关部门进行修缮时可依据的标准还是不够充分和明确。

不是水泥,是三七土

相关专家的说法也证实了@惑在如何不惑间 的推断。《人民日报》记者日前来到野长城现场,据调查,这段所谓“水泥长城”为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C段墙体抢险工程。

辽宁省文物保护专家组成员井晓光告诉记者,网上所流传的长城对比图实际上并不准确,不是同一段长城。井晓光说,网传对比图中所称原有的遗存美景,是位于该修缮段落对面的另一段砖制残墙,“能够发现两段长城的走势、山体的延绵形状以及周边植被有差别”。

“被抹平”的野长城

对于外界质疑的水泥问题,记者查阅《绥中锥子山长城大毛山段部分段落抢险工程修缮方案》后发现,方案中提出,“对顶部残存素土海墁重新拍实,再用三七灰土补充一层拍实,平均厚度12厘米。”

井晓光解释说,在对石质残基进行归安加固之后,之所以要铺上一层三七土,是为防止雨水的冲刷,以及防止入冬后由于渗水形成冻胀造成砖体再次破裂。

负责该C段工程的曲阜市园林古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项目经理孔祥立表示,“三七土”即白灰与黄土按照3∶7的比例调制成的材料,其中并无水泥成分。

监管出现缺口?

由“美观”、水泥牵扯出的是相关作业单位的监管问题。

新华社报道称,《长城保护条例》对修缮长城规定了十分严格的流程。维修申请和设计方案需向文物部门层层申报,各级文物部门都要组织专家组评审,工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都必须具备相应资质。此次维修中,尽管相关单位资质完备,并严格遵守规定程序,但一些地方还是让人生疑。

新华社记者在当地走访时,听到多位村民反映,当时维修长城时,村民们靠往山上背水泥挣钱。在“被抹平”长城的不远处,记者发现多个编织袋,里面装有疑似凝固的水泥块,用石头使劲砸都很难破碎。为此记者拨打大连园林古建公司一位姓李的女工程师的电话询问缘由,她在听筒那头沉默了一阵,随后挂断。

记者了解到,这段修缮的长城大约有1200米长。2011年,绥中县文物局针对长城整体破损严重,部分地段有险情,委托辽宁省文物保护中心设计了维修方案。随后,方案连续通过了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组织的专家评审,共获得国家1000多万元的补贴资金。

维修工程分3个标段,经招投标程序,分别由来自辽宁大连、沈阳和山东曲阜的四家古建公司施工,其中作为A标段的500米长城地基由大连园林古建公司维修,总造价300多万元,辽宁一家专业机构还对整个施工进行了全程监理。工程从2013年7月动工,2014年11月完工,目前已通过辽宁省文物局组织的技术验收,即将报国家文物局最终验收。

记者注意到,评审、监督流程虽然严格,但存在“内部循环”现象。采访中一位文物局干部透露,此次维修,设计、施工、监理单位的资质都是上级文物局颁发的,维修方案也是他们组织专家评审,现在出了问题又由他们来调查,监督效果会好吗?

资金不足也导致长城维护遇到阻碍。

因长城沿线县区经济相对贫困,地方政府的维护资金也捉襟见肘。绥中县文物局副局长刘春华表示,绥中境内长城长度达130多公里,对濒临坍塌地段的抢救主要依靠国家投资,地方财政无力承受。

在派员实地勘察的同时,国家文物局表示,如维修工程存在施工管理、工程质量等问题,一经查实,将依法对相关单位和人员进行严肃处理,决不护短,决不姑息纵容;如涉及违法违规问题,将配合有关部门依法查处。

责任编辑:冯雪
辽宁 长城 水泥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

以色列警告美国:一旦逮捕令下发,我们就对它动手

涉及俄罗斯,美国又对中企下黑手

内塔尼亚胡警告布林肯:以色列不会接受

“这是美国自信心下降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