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家大战老阿姨背后 是你不知道的“中老年离异丧偶相亲会”
来源:微信公众号“申江服务导报”
2016-10-15 09:07
近日,上海宜家徐汇店因餐厅被中老年相亲群体占领,不得已贴出告示,要求客人“先购餐后入座”,而中老年群体虽然不能接受,但也表示不会离开宜家,愿意花上10块钱买个面包坐上一天。事情一出,舆论哗然,有人批评有人同情。据微信公众号“申江服务导报”报道,其实这样的闹剧早在5年前就已经发生过,当时宜家也出了一份告顾客书,专门僻出免费咖啡区供相亲团体使用;而宜家相亲角的历史最早可以追述到2007年。那么,这到底是怎样的一个群体呢?
2011年9月14日的申报,如今看来依旧五味杂陈
2011年,宜家也出了一份告顾客书
以下内容来自微信公众号“申江服务导报”(ID:ishenbao):
周二和周四,现在成了宜家相亲角的固定活动日。
不过这一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2007年。屈指算来,将近十年。
2007年,宜家宣布了“会员卡可以免费换取咖啡”的营销策略,不久后,宜家的餐厅里就迎来了第一批“阿姨爷叔”。他们结伴在这里喝咖啡、孵空调、聊天、织绒线。
当时没有固定时间,大家都是口头约定,“谁先来谁占座”。
小申还记得2011年时候看到的场景:
一早10点,一张六人桌前,“打头阿姨”会第一个到。她用阳伞、乐扣杯、环保袋在每个位子上铺好,稳妥后,自己拿出毛线悠然地开织,小姐妹则会在之后陆陆续续到齐,随后大家分享各自带来的食品。这个季节,正是月饼当道,你会看到各种牌子的月饼开起了展销会,偶尔她们也会买上两块蛋糕,一人一杯免费咖啡,泡到下午时分,聊天聊困了的阿姨会跟其他小姐妹关照:“我吃力煞勒,去那里歇一歇。”小姐妹都懂的,她指的“歇一歇”是去购物区的床上小睡一会儿。
到了2009年左右,原来的老友聚会渐渐发展成了中老年相亲角,常年组织这一类活动的知情人蒋先生告诉小申,其实宜家并没有什么统一的组织者,就是几个相熟的人头,都是从新客站蓝宝石舞厅、沙家门这些中老年相亲角出来的。
阿姨们都很乐于“传帮带”,甚至有人打开钱包就能掏出五张会员卡,她们熟的会去招呼生的人,入会仪式差不多就是去为新人领一杯免费的咖啡。
时间久了,大家发现,咖啡杯总是不翼而飞。高峰时段,餐厅里一天要丢失200只杯子。
更有甚者,餐巾纸、糖包奶包,一个劲往包里塞。
而店家,则一直在可控范围内默默调控,比如划分出非消费区域,把马克杯换成了纸杯,在到如今,高峰时段要消费才能入场。
中老年相亲团,一直都在
如果不是这单新闻,也许我们根本就不会去关注这个群体。这个在社会上被普遍认为“吃相难看”的“4050”群体。
这些人,是我们的爸妈、我们的阿姨爷叔、我们的邻居……
当年在撰写报道的时候,小申一直记得一位阿姨愤怒的言辞:“小青年来得,为什么我们来不得!小青年能来这里喝咖啡,谈恋爱,为啥阿拉勿好来?这个社会,我们下岗时没人关注,我们老头子在外面‘外插花’没人关注,我们小孩找不到工作没人关注,现在倒要这样关注我们!谢谢一家门!”
早在宜家诞生之前,上海有很多规模不小的“阿姨爷叔相亲圈”。阿姨爷叔相亲的需求一直存在。
淮海公园、火车站的蓝宝石舞厅、中兴路西藏北路口、沙家门,都是他们经常去的聚会场所。
五年前,他们的素描是这样的:
聚会标准:螺干毛
和年轻人一样,参加完一个交友活动,感觉热闹,大家都会要求晚上再聚一聚,年轻人通常会去餐厅消费。爷叔阿姨也爱这样的聚会,吃的是实惠又乐惠的“螺干毛”套餐螺蛳、干丝、毛豆子。配合啤酒畅饮,这顿交友饭能通常吃上三四个小时。
晚餐标准:30元
“阿姨爷叔”的相亲活动,好一点的会一般有“38元套餐”系列,比如活动门票8元,含茶水费。活动一个下午后,30元是晚餐标准,最高不超过50元。最好一张桌子能挤下十五六人,这样就能更便宜。女的叫男的帮忙“带掉”,就是帮忙埋单的意思。
跳舞标准:10元
上海有多处像新客站蓝宝石这样的室内舞厅,下午场做的就是这些阿姨爷叔的生意,10元一场,有乐队伴奏,有茶水。可以玩得很高兴。
唱K标准:30元
旧一点的卡拉OK,工作日的下午场、大包房是“阿姨爷叔”交友聚会的最爱。30元人均可以欢唱3小时,唱到吃饭时间,正好有自助餐吃,饮料无限量。
出游标准:江浙沪150元
你以为只有年轻人爱旅行艳遇?到了周末,“阿姨爷叔”交友团也爱去江浙沪旅行。市场价在350元的,他们100多元就能搞定了,可以在周边景点过一晚。到了景点,阿姨爷叔都不进去的,就在外面看看,拍张合影,大家都会说“里厢有啥好看啦,阿拉啥没看过啦?”
出游标准:6夜7天香港游600元
也会组织650元的6夜7天香港游,一般都是坐火车去,大家硬生生顶着导游的粗口,打死也不消费,不买任何纪念品。
当时有业内人士向小申爆料“中老年离异丧偶”相亲会的内幕。这样的相亲会也叫“穷人碰头会”。
离婚丧偶的中老年人,再婚是很困难的。因为到了这个年纪,大家都很现实。在一个交友场合,一个爷叔要是看中一个阿姨,他上前的招呼语就能是“你有小孩吗”,在这个圈子里,选对象是有排名的:
最好当然是“没结过婚的”,二类是“离异无孩”的,三是“小孩跟对方”,再不济“有个女儿”,最差的情况是“带个儿子”。
因为大家会认为嫁女儿是一次性开销,而儿子的开销是不断的。
他们碰在一起激情是很高的,但结婚率却很低,有些人“两个月就会同居,但到了半年就要分手,能最后走到一起的只有不到5%”。
他们在一起很容易有矛盾。恋爱谈到后来不行了,男人会去讨还金戒指,女人会去讨回送出的衣服;有次一个爷叔跟个阿姨一见钟情,当晚就带回了家,结果第二天醒来,发现钱包里2000元现金被拿掉了300元;还听过一个很心酸的抱怨,两人感觉挺好,但一个住在黄浦区老城厢,一个住在杨浦区,他们约会就是荡马路,但阿姨很不开心,因为“走一个半钟头也算了,但他老是往自己家那个方向走,一路上一杯可乐也吃不到”。
评论:从外滩情人墙到宜家咖啡厅
五年前,大头费里尼为小申写的评论现在看来一点都不过时,节选其中段落,也听听大家的看法。
我们的社会在进步吗?答案不言而喻。但是,我的爷叔阿姨辈们,从30年前的外滩情人墙到30年后的宜家咖啡厅,他们始终没有找到一处宜家宜室的谈恋爱的去处。30年前,他们囿于窄小的居室,情欲的“力比多”找不到健康的释放出口,30年后,上海人的人均居住面积据说翻了N番,但爷叔阿姨们过剩的力比多依然像当年一般找不到一处排遣的物理空间。并且,他们被斥为“廉耻淡薄”、遭人嫌弃。
我要说,在一种强大的外力压迫之下,廉耻其实算不上什么人类的必需品。你们可曾见过外滩情人墙一张石凳上三对情侣旁若无人旖旎的场景吗?大概听过传说。我是真见过。我那如今55岁的爷叔当年曾不止一次带我去和女友约会过。那浪漫而骇人的场面,多年后仍在我心中震撼不已。
没错,这一帮人没有清醒的自我奋斗意识抑或能力,在知识的确还能改变命运的年代,没有抓住最后的机会。这是他们的错,也不是他们的错。他们的不少同龄者如今依然“脊梁”着,他们却“hold住”脸皮在宜家蹭免费咖啡兼谈恋爱。人世间的沧桑变换,莫过于此。
我不认同这帮爷叔阿姨的生活方式,但我非常理解他们的行为,属于对青春时期缺失的某些东西的一种补偿。人之将暮,说豁出去了也行,说看明白了也行。总之,他们正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追索曾经的失落。
社会欠这批爷叔阿姨太多。但这个单不该由宜家来埋。我们在热烈讨论的时候,留神别放走那个应该埋单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