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质疑凤阳明代中都城遗址施工毁灭文物 官方回应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5-16 16:32

【观察者网 综合报道】文物修复变成毁灭文物?15日,大V@张宏杰 发微博质疑称,安徽凤阳县明代中都城东华门遗址修复工程是在毁灭文物,不但用新砖替换旧砖,甚至存在倒卖古砖的情况,这在微博一时引起热议。

随后,官方机构迅速回应了此事。15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国文博 表示正在调查。凤阳县委宣传部官微@中国凤阳 也在15日、16日两次回应。凤阳县委宣传部否认了相关质疑。

争议还不限于此。文物修复应该坚持“修旧如新”还是“修旧如旧”?这个问题早在业界引发多年争论。

微博爆料毁灭文物

5月15日,微博认证用户、百家讲坛学者、作家张宏杰在微博上愤怒地指责安徽凤阳县破坏文物。

微博截图

张宏杰在微博中写道:“这不是在维修,这是在毁灭国家重点文物”,并配上视频和图片。他所指的国家重点文物是明太祖朱元璋修的明中都凤阳皇故城遗址。

明代中都城的复原图(来源:张宏杰微博)

明中都城坐落在今安徽省凤阳县西北部淮河南岸的高地上,占地面积约50多平方公里,“规模之大、规制之盛、布局之妙、工艺水平之高,实冠天下”,是营建南京明故宫和北京明故宫的蓝本。明中都皇故城及皇陵石刻198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明中都皇故城遗址被正式列入国家级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据《安徽日报》2016年9月26日报道,总投资约12.7亿元的凤阳县明中都皇故城考古遗址公园已正式开工建设,目前正在进行明中都皇故城南城墙西段、西城墙抢救性修缮,以及东华门地基发掘清理工程(一、二期)。

“维修”文物变成“毁灭”文物?张宏杰的微博提供了更多细节:

西华门前后对比(来源:张宏杰微博)

“昨天(14日)到凤阳,正好遇上中都东华门遗址维修,没想到看到维修工人维修的方式是用电钻把完好的旧砖一块块起掉,换上新砖,把真古迹修成假古迹。一到现场,工人们以为我们是买古砖的,问我们要洪武哪年的,说如果是有刻字的要几千元一块,可见他们也很明白文物的价值。维修现场只有几个工人,一个专业人员也没有,工人们把旧砖拆得如同小山,从里面挑有刻字的。然后把文物外面砌上一层新砖,修得如同农民的新居一样。”

张宏杰微博截图

有关部门回应

张宏杰的这条微博迅速引起了不小的反响。不到24小时,转发数破万,点赞数近2万,评论数近8000。

国家文物局官微“中国文博”已经注意到此事,并于15日22时57分转发这条微博回应:“国家文物局己注意到您反映的情况,并要求省相关部门尽快核实。据悉当地已暂停施工,后续核查情况将第一时间向公众公布”。

微博截图

凤阳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 “中国凤阳”在15日晚上19时55分和16日凌晨零点31分对此事进行了两次回应,并公布了调查情况。

凤阳县委宣传部官方微博第一次回应(微博截图)

针对张宏杰在微博中指出的问题,凤阳县委宣传部官微一一作了回应:东华门门券残缺隔墙维修工程施工过程中,业主单位按规定在现场派驻了工地代表监督施工,视频拍摄时,监督人员也在现场;由于部分已经钙化的浆料及城砖非常坚硬,錾除困难,所以工人使用了电钻对残缺城砖、浆料进行剔除;并没发现有倒卖城砖的现象。

原文如下:

“博主所述现场是正在进行的东华门门券残缺隔墙维修工程,此工程由北京建工建筑设计院设计,国家文物局审批,经公开招标由江苏省常州市江南园林有限公司中标,该公司具有文物保护工程一级和城市园林绿化一级资质,整个工程审批、招投标及建设过程是严格按照规定进行的。

博主视频中用电钻的场景是在剔除破损、松动城砖。因为东华门门券坍塌毁损严重,根据设计单位意见,需要剔除破损、松动城砖,再对残缺部分进行修补加固,由于部分已经钙化的浆料及城砖非常坚硬,錾除困难,所以工人使用了电钻对残缺城砖、浆料进行剔除

博主的文章中指出刻字的砖要几千元一块,经核实,是当时游客和现场工人闲聊称要拍摄中都城的带字城砖,其中另一位工人插话向游客吹嘘字砖的字号和所谓的价格,炫耀城砖价值,并没发现有倒卖城砖的现象

旧砖

博文配发的旧砖堆照片,也不是从城墙上扒下来的,大部分是我县从老城棚户区改造拆除的破旧房屋、围墙及皇城内部分居民房屋围墙拆迁后收回的城砖,文物部门对所有完整且刻有文字的城砖均进行了收库保护,对部分残缺且能满足工程施工需要的城砖提供给施工单位使用。在施工过程中,业主单位按规定在现场派驻了工地代表监督施工,视频拍摄时,监督人员也在现场

在整个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过程中,各项方案均按照规定报呈国家文物局审定批准后实施。

感谢博主对明中都遗址公园的关心,也感谢社会各界网友此次为我们提出许多诚恳的建议,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进一步规范施工,加强施工监管,强化施工人员的文物保护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持、保护文物原状。”

网友看法

此外,关注到此事的网友也在这条微博的评论区发表看法:

微博大V“战争史研究WHS”在张宏杰微博的基础上,对过去的明中都遗迹保护情况“爆料”:“1966-1975年凤阳县成立‘拆城领导小组’,组织农民大规模拆毁明中都城墙城门,扒下城砖千里迢迢卖去上海。到中都遗址宣布为国保时,已扒毁宫城东、北城墙全段,南城墙东段,东华门,玄武门,三座角楼,内金水桥,文华殿及皇城承天门、东安门、北安门基址。”

战争史研究WHS微博截图

微博认证大V、北师大管理学院教授董藩对张宏杰喊话,“大作家,你我都救不了明代中都城的,你懂的。我以前也像你一样天天呼吁、天天献计献策,后来发现没用啊。”

董藩微博截图

一些微博网友认为,这种“维修”是“盗窃”,是“倒卖文物”,并语带痛惜地指出“一旦破坏,文字所包含的考古信息就丧失了”。

微博评论区截图

微博评论区截图

有关文物修复原则的争议

暂时抛开“倒卖文物”、“专业人员是否在现场”等有待查实的情节不谈,回到保护文物的专业角度,古迹修缮过程中到底应当坚持“修旧如新”还是“修旧如旧”原则,其实是一直存在争议的。

事实上,一些我们引以为豪的历史古建筑,就不是“旧”的。

比如,天坛祈年殿。

现在的天坛祈年殿

天坛祈年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距今近600年,但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天坛祈年殿却是1896年重建的。

1860年英法联军的随军记者Felice Beato进入天坛拍摄的祈年殿,此时,祈年殿尚未被焚毁

光绪15年(1889年)8月24日,天坛祈年殿被雷击中起火焚毁,由于祈年殿是明朝旧物,根本没有留下建造的图纸,参加过祈年殿修缮工程的工匠根据回忆完成了对祈年殿的重建设计。

日本摄影师山本赞七郎1900年拍摄重修后的祈年殿

重建后的祈年殿基本恢复了旧貌,但是在外形上还是稍有差异,其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重建后的祈年殿显得“矮胖”了,最上层的琉璃瓦屋顶变小了。

约翰.汤姆逊拍摄的焚毁前的祈年殿,可以仔细观察出两座建筑百年前后的差异(图片来自千年猫的博客)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专家学者们是怎么看的呢?

著名古建筑专家马炳坚认为,修缮古迹尊崇的原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第二十一条“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旧”,有原状的和现状的,如果把旧看作原状的,还算说得过去。古迹修缮,重要的是用什么材料换,尽可能用原来的材料,原来的工艺去换。

马炳坚(资料图)

此外,在古迹修缮过程中,还应当考虑资金、技术和标准等问题。

知乎用户“螺旋真理”是博物馆、艺术话题的优秀回答者。他认为,“修旧如旧的关键在于对‘旧’的解释和标准,这个解释和标准恰恰是多元的、无法统一的。由于文物的价值来源于社会,具有一定的公众性,也就注定对这种解释和标准,也是一种政治行为。同时,文物修复的目的,对文物修复的效果,同样是有影响的。”

而在文物修缮方面,或许我们可以借鉴一些外国经验。

日本建筑中有一个重要制度叫“式年造替”,指的是两块比邻的用地,一地营造一地休闲。每隔20年在基地旁边把原有建筑物依照原样新建一次。休闲地只保留有砂地,种植树木,去除围合。

日本神社至今还保留着“式年造替”的传统,神社里的神明每隔20年搬一次家。搬家的时侯,还要举办隆重的仪式。

伊势神宫内宫,迁宫后新旧宫暂时并立的情景(2013年)

伊势神宫实行造替制度,内宫、外宫都保有两块相同大小的社殿用地,每隔20年依古法在另一块用地重建社殿并迁祭,称为“式年迁宫”。式年迁宫始于持统天皇4年(690年),平成25年(2013年)举行了第62回式年迁宫。

伊势神宫(资料图)

“式年造替”制度使得日本神社建筑的结构、外观、造型上基本保留了古代建筑风格,也点破了建筑并不永恒的真实面 。

从这件事的发展来看,一方面砖墙的确有文物性,另一方面要保证安全,要对公众开放,也不可能完全暴露破损的面貌。文物的修理工作有很多说法,我们过去的做法有过极端的错误,但眼下也不能摆到另一个极端。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廖志鸿
安徽 凤阳 明朝 文物 文物修复 文物保护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

习近平同法国总统马克龙举行小范围会谈

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结束

习近平将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三方会晤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