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与中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中国核工业大学

来源:澎湃新闻

2018-06-16 15:00

据澎湃新闻6月16日报道,天津日报消息,6月15日,天津市与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核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基础科研、质子治癌、核能研发、人才培训等领域开展合作。其中,中核集团将在津投资建设中国核工业大学,围绕核产业,建成集人才技能培训、硕士及博士学历教育、国际学术交流、核心技术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级产学研创新示范基地。

这意味着中国首所“国字头”核工业大学将落户天津。官方消息并未披露中国核工业大学的办学模式和具体选址。值得注意的是,当天,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中国核工业大学、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与中新天津生态城管委会签署了合作协议。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院长万钢在接受科技日报采访时曾建议:应从核工业发展国家战略层面考量,尽快支持创办中国核工业大学,储备好青年基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

彼时,万钢透露,中核集团正在以核工业干部管理学院、核工业研究生部两个事业法人办学实体为支撑,统筹集团教育培训资源,筹建中国核工业大学,搭建与国际接轨的高端教育培训实体。他还建议,参照中科院大学、社科院大学办学模式,在开展研究生培养和在职人员再教育的同时,发挥行业办学特色和优势,开展小规模、急需的本科专业教育,以满足中国核工业发展不同梯次专业人才建设需求。

万钢介绍,中国虽建有较为完整的核科技工业体系,但核产业链长,涉核学科专业方向多、差异大且交叉趋势明显,少数专业(如铀浓缩、后处理、核聚变等)同质性差、需求量小,国内现有涉核专业高校难以满足、总量供给有限。他举了2016年中核集团接收毕业生的例子,在2300余名毕业生中,核专业毕业的仅占20.29%,院所自主培养的不足6%。

中核集团“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显示,“十三五”期间,高校对于中核集团的核专业人才需求满足度不足50%。高校补需求“短板”和扩大招生都面临教学资源的瓶颈制约,加上核专业的敏感性制约了国外人才引进,行业特殊性及相关政策优势不足也使其难以吸引和留住国内人才。

万钢建议,国家尽快编制出台核专业人才培养中长期规划;支持核科研院所自主培养后备人才;发挥核院所在“高校共建”中的作用,引导高校按照校企结合、产学研融合的要求,创新办学模式和机制,“走出去”联合科研院所或依托核科研院所设立核专业教学点,共同培养核专业人才。

公开资料显示,中核集团于2012年11月挂牌成立“企业大学”性质的核工业大学,由核工业管理干部学院和研究生部组成。目前,国内由中核集团参与共建、核科学办学特色鲜明且开展本科教育的高校还有南华大学、东华理工大学等。

南华大学是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公司与湖南省人民政府共建的综合性大学。该校由中南工学院与衡阳医学院合并组建,核工业第六研究所并入,是本科一批招生院校,坐落在湖南省衡阳市。南华大学建有核能与核安全国家示范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长期以来与国际原子能机构、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等国际机构和知名大学进行科技合作,开展磁约束聚变等离子体(国内唯一核聚变实验装置—NH1仿星器)、先进核裂变能系统设计、核设施通风与空气净化、辐射环境与核设施退役治理、核设施应急安全技术与装备等理论和工程问题研究。

位于江西的东华理工大学(原华东地质学院)创办于1956年,是中国核工业第一所高等学校,是江西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自然资源部、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共建的具有地学和核科学特色的多科性大学,现有南昌、抚州两个校区,形成了核燃料循环系统9个特色优势学科群等。

记者 杨漾

责任编辑:唐艳飞
天津 战略合作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

“以色列精心策划俩月,但严重低估了伊朗反应”

美国胁迫下,阿斯麦CEO最新涉华表态

他张嘴就来:不寻求与中国贸易战,但中企作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