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文“滴滴消失的第一夜”火了,网友怎么看?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9-10 17:29

【导读】 有网友认为滴滴这么做体现了彻底整改的决心,是真正为了安全做到放弃生意。也有人认为整改没必要以牺牲广泛客户利益为手段,这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心。还有网友称,滴滴停运是让公众体会到“缺了我就不行”的现实,用这种办法裹挟民意。

整理|朱敏洁

9月10日一早,一篇题为《滴滴消失的第一夜》的文章在网络悄然上线;一个上午的时间,阅读量达数百万。文章本身和滴滴成为网络舆论场的焦点。

截图来自微博

3个月内连发两起滴滴顺风车司机奸杀女乘客的恶性案件,让外界对滴滴顺风车安全性的讨论不断发酵。

8月28日晚间,滴滴创始人程维、总裁柳青联名道歉,宣布顺风车业务模式重新评估,在安全保护措施没有获得用户认可之前,无限期下线。

9月5日上午,由交通运输部、中央政法委、中央网信办、公安部等10部门及相关专家组成的联合检查组入驻滴滴,在全国范围内对所有网约车顺风车平台公司开展安全专项检查。

就在入驻检查前一天晚间,滴滴出行发布一项安全大整治具体措施:

图片来自网络

这意味着滴滴出行将针对所有车辆出行模式暂停一个星期的深夜服务,不止是针对此前出问题的顺风车。

“滴滴消失的第一夜”与“滴滴暂停深夜服务”遥相呼应?

刚刚过去的8日、9日正是该措施执行的第一个周末。

图片来自AI财经社

这篇文章以纪实的方式描述了没有滴滴夜间服务的第一个周末夜晚。

在北京等大城市的闹市区,聚集着一群深夜玩乐结束却无法回家的青年们;他们有的和路边黑车司机谈起价格,有的带着身份证以备叫不到车就外边过夜,还有的执着地拿着手机用其他打车软件排队叫车。

滴滴暂停深夜服务让守候在三里屯路边的黑车司机们异常兴奋。23点一过,就有黑车司机在路边开始大喊:“今晚没有滴滴!早上车早回家!” 出租车司机也以“一口价、不打表”大声吆喝揽客。三里屯的三蹦子价格甚至高过出租车,而在其他城市摩的生意也一时间热闹起来。

图片来自AI财经社

文章这样形容:

“对于喜欢过城市夜生活的人来说,深夜‘叫个车’也使得生活方式更向前一步:不再担心走出酒吧要被黑车宰,他们习惯了在离场前叫好网约车,安心等着司机在路边亮起双闪。

没人能想到网约车消失会是什么样子,但就在这一夜之间,滴滴的停止营运,让所有人似乎都听到了‘咔嚓’一声脆响——滴滴这台大机器因故宕机,夜间出门游荡的红男绿女,险些成为无家可归的孩子。”

近年来,政府部门对网约车的集中整顿导致整个行业陷入恐慌。比如2016年北京实施“史上最严的查车政策”——京牌车+京籍司机,再到今年7月推出网约车驾驶证和运输证政策,让很多滴滴司机“惊恐又愤怒”,很多不符规定的司机便选择加入黑车队伍。

此外,成都去年9月出台政策:网约车要将“私家车”变“运营车”,60万公里强制报废,或8年退出网约车经营;要办车证的话必须上营运保险等等。文章认为,并非司机不愿合规,而是合规实在太难。

如今没有网约车的补充,出租车没法完成城市公共交通的任务,而深夜更是黑车回潮、出租车也加入拼座喊价大军。滴滴的停运,让原本乘客司机双赢的局面短暂终结。网约车司机走投无路,乘客没有深夜网约车,安全问题突然更让人担忧。

这篇文章发出后迅速引发网络讨论。有网友认为,滴滴“暂停深夜服务”的一刀切整改是偷换概念,以此来裹挟民意:

有人则认为,表面是全面整治,实际则是以全面罢工来“逼宫”,“一刀切”整治手段本身就是企业垄断的一种体现。据千龙网9月9日称,在合并优步之后,滴滴的市场占有率在2017年就已经达到了90%。

“不是没有滴滴不行”,大众关心的是如何让出行服务得到优化升级,更安全:

黑车问题一直存在,需要整顿:

不过,也有人提出,滴滴作为出行平台确实非常便利,问题在于安全漏洞,要有监管,但不该被一棍子打死:

截图来自微博

顺风车与网约车并不相同

此前,据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刑二庭审判员姜楠称,涉及滴滴平台的刑事案件中,明显的特点都集中在顺风车上,“所以至少在滴滴的业态中顺风车的风险确实是比较高的。而且也说明了,就是在顺风车管理过程中,可能确实存在着我们可以再做一些工作去努力降低这种犯罪率可能的这种措施。”

澎湃新闻9月6日报道称,顺风车与网约车(专车、快车)不同,并梳理了滴滴出行从出租车呼叫逐渐扩展到专车、顺风车业务的发展模式:

滴滴和快的在2012年推出后最初的功能仅是呼叫出租车。滴滴的专车业务直到2014年8月才上线,在2015年2月合并快的后,滴滴业务线进行调整,5月推出快车,6月推出顺风车业务。

2015年6月2日,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等约谈滴滴,明确指出该公司推出的“滴滴专车”及“滴滴快车”业务,使用私家车和租赁车配备驾驶员,从事按照乘客意愿提供运输服务并按里程和时间收费的客运服务,违反了现行法律法规的规定。

滴滴、易到等打车软件平台采取的应对措施,一方面是进行自有车辆投入,另一方面则是踏着共享经济大潮推动顺风车业务,降低司机的参与门槛。2016年6月,滴滴顺风车业务上线,并推出独立App。

顺风车与专车、快车不同,顺风车参与人群就是私家车及车主,而“载人一程”的行为,不再被认为是营运而是“共乘”,属于典型的共享经济——这一概念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认可。

由于运营模式完全不同,二者的管理尺度也有所不同,针对顺风车的规则更为宽松,导致滴滴平台针对顺风车司机和专快车司机的审核标准不同。

除了本身就是想尝试下共享经济、选择开顺风车的用户,还有一部分因不满足专快车标准的司机被平台清退,流向了顺风车,甚至在实质上在以合乘名义从事非法网约车经营服务。

根据滴滴APP的招募信息显示,滴滴注册快车司机实行实名制,需提供身份证、驾驶证和行驶证,在司机要求中,还有明确提示需无暴力犯罪、吸毒记录,无酒驾、毒驾等严重违反交通法规事故的前科。

相较而言,顺风车车主的申请条件宽松些,根据招募信息显示,车辆既可在本人名下,也可不在本人名下,并无快车那样的对无暴力犯罪记录、无吸毒记录的要求。

尽管滴滴对乘客和司机都有一定约束,但在实际运营过程中,安全性漏洞更多来源于滴滴本身的不规范行为,甚至是原则性的错误。

8月24日温州乐清女孩遇害后,多个部门约谈滴滴要求清理不合规车辆和驾驶员、完善投诉处理机制、加强对驾驶员教育等,但具体落实仍存在问题。

据中国之声9月10日称,8月底河南多部门就要求滴滴整治,然而两周过去,滴滴仍在给没有营运证的司机派单,没有证件的司机也可注册快车,若因无证扣车,滴滴会承担部分罚款。

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在接受澎湃新闻记者采访时认为,顺风车仍是大众出行的刚需,不能一噎废食,但是它必须要好好整改,现在存在的问题比较多。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顺风车和专车不同的政策门槛存在误区,本该监管从严的顺风车,管理者过于松弛;而本该稍微放开的快车、专车,却在监管政策上附加了很多不必要的限制。科技作者魏武挥曾发文称,顺风车应该彻底关闭,专车、快车等网约车所谓本地户口本地牌照、排量要求等应有待商榷。

责任编辑:朱敏洁
滴滴 顺风车 共享经济 整治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国电车给美国普通消费者带来希望,老牌车企难眠”

再干6年,普京能带出一个强大的俄罗斯吗?

芬兰企业力推中企参与:别谈政治,中国技术遥遥领先

普京得票超87%,就中俄关系、台湾问题表态

“几乎没男人了,人们像狗一样当街被抓去当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