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壮壮:理解一座城市(上)

来源:一席

2017-09-06 09:02

宋壮壮

宋壮壮作者

“帝都绘”联合创始人

(本文内有视频及大量插图,手机推荐在wifi环境下观看)

大家好,我叫宋壮壮,我跟我的搭档李明扬一起成立了一家设计工作室,叫帝都绘。

我跟他其实都是特别典型的城市爱好者,我有一个兴趣,就是观察城市里的人。很多人休假的时候喜欢去海边,在沙滩上躺着,看海浪来回拍打沙滩,感觉那个景象特别让人放松。我可能比较奇怪,因为我就喜欢在马路边看人潮来回走动,我也会觉得很放松。

不过无论如何我还是经常会想一个问题,就是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城市?或者说城市为什么这么吸引我?当然除了北京以外,我还喜欢很多其他城市,比如我之前学习跟工作过的波士顿,再比如纽约、上海。刚才我提到的那些城市,它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都是大城市。

大城市不仅大,而且特别地多元。不仅是我,其实以前有很多的研究包括观察,证明了大城市它吸引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元。多元意味着什么?在我看来,多元就意味着它能提供很多超过你理解的,或者超过你想象的,以及超过你需求的信息。但显然它们是意外跟陌生的。

比方说你在家里,或者说在你办公的地方,没什么新鲜感,也没什么惊喜,但是你就觉得特踏实,觉得什么都能控制。但是在北京、上海这样的城市,因为它有很多意外、陌生的东西,你就会觉得很多事不能理解,伴随而来的就是一种失去控制的感觉。

举一个例子。从今年开始,北京,包括上海,出现了很多这样的场景,就是一个店铺被封起来了。这个店铺可能是我之前经常去的,或者是朋友推荐给我但我还没去过的。所以面对这样一个场景就会觉得很可惜,同时也会困惑:为什么是这样?

所以我们帝都绘就做了一个比较小的研究和调查,然后做出了这样一张图。这张图画的是一栋住宅楼,这栋住宅楼显而易见是被虚构出来的,不过它还是基于很多北京现实的历史跟故事的。

比如这栋楼建于50年代。因为在建国初期有很多新的居住需求,我们就建了大量像这样的一些居民楼。而在之后,这栋楼也经历了一段动荡的时期。

70年代的时候北京受到唐山大地震的影响,很多楼就加上了现在这种白色十字型的结构来加固。

随着改革开放,很多的住宅楼的底商就开始慢慢成型。人们因为慢慢变得富裕了,就开始用防护网,或者空调、遮阳棚什么的改造自己的家。而到了90年代底商就变得越来越多。

到了新千年,北京为了申办奥运会,进行了一次全市范围的城市美化运动,开始给墙涂油漆。到了奥运会之前,为了迎接奥运,我们又涂了一遍。

而最近这几年,北京又是另外一个层面的改造,就是对一些老旧小区做了很多的改进。比如我们更换了门窗,统一了空调罩,开始给墙加设外保温层等等。

直到最近的这一次,就是今年开始比较明显的把很多底商封了起来。

我们画的东西其实特别简单,就是这么一堵墙,或者说是一栋楼。但是很明显的是,你可以看见这面墙或者这栋楼上是有很多力量的。有一些自上而下的力量,比如要申奥,所以我们要刷墙。还有一些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比如我们有了钱之后会装空调,会把自己家的阳台封起来,这样室内的面积会大一点,等等。

我们把这样一栋楼放在一个60多年的时空的范围内,其实很想呈现的一个信息就是,你所看见的这栋楼在每一个历史阶段的样貌,其实都是刚才我所提到的那些力量互动的结果。而很显然,这种互动它永远不会停止,除非这楼被拆了。

当然让城市变得容易理解其实不止这么一种形式。比如从2012年开始,当时我们几个还是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读书的本科生,我们就回到自己的母校,去做高中生的建筑和城市的教育。

比如我所在的北京四中。我就会讲到这个地方在元大都之前什么都没有,它是怎样从元大都的时候,经过800年的发展成了现在的北京四中。或者说同学们会玩一个游戏,大家分别扮演政府官员、开发商、居民、专家、建筑师什么的,然后一起用乐高积木来开发学校旁边一个实际的地块。

在有一节关于北京的课之后,一个小同学就过来跟我说:老师,我头一次发现我这么不了解北京,我想多了解一点。像这样的一些学生的反馈对我们来说其实是最大的鼓励,但同时我们也非常清晰地意识到,每一个课堂上只有十到二十个同学。而面对北京这么大的一座城市,我们还是希望有更多的人能慢慢地去了解它。

再比如我们经常抱怨北京立交桥。大家可能也听过一个笑话,就是不法分子绕着上了立交桥怎么也绕不下来了,最后被逮了。基本上说的就是西直门立交桥,所谓的世界第九大奇迹。于是我们在我们的书里画了很多立交桥,大概一共54座。

当然在右下角那个,看起来也是最复杂的那个,并不是刚才我所提到的西直门桥。它叫四惠桥,位于北京的东南四环。我们当然不只是想画这些立交桥这么简单,我们还是希望解释一个问题:立交桥为什么这么复杂?

对于这个问题,我的搭档确实有一些研究,而且他也提出了一个解释这个问题的很好的方法。我们还是以四惠桥为例。我们可以看见在下边有一个公式,很明显体现了我们这些理工男的思维方式。显而易见,一个复杂的立交桥是可以被分解为几个没那么复杂的立交桥的。

举个例子。这个四惠桥它就等于一个管头桥加一个狼垡桥再加一个环岛。

而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去分析。比如管头桥等于什么呢?它等于一个科荟桥加三个仰山桥再加四个荣华桥。当然我们不应该停在这一步,因为这些桥完全还可以进一步地被划分。

其实我们到最后就会发现,最基本的这些原形,你完全可以把它们简化到四种,就是十字路口、丁字路口、环岛跟直跨桥。如果你再去理解一下,这些环岛直跨桥跟丁字路口都是某种十字路口。

在这样的背景下你其实就意识到,立交桥当然很复杂,但它一点都不混乱,就像刚才我们看见的西直门桥或者是四惠桥一样。在这种无序的表象背后其实是非常有序的逻辑,而我们所做的就是把这个逻辑介绍给大家。

我对西直门桥其实没什么不好的印象,因为我也没有怎么绕不下来过,我也没有怎么开车。但是我有这么一个体验,就是西直门地铁站特别不好走。在里边换乘的痛苦,就像另外一位一席的讲者李涵也讲过,西直门地铁换乘站有一个超长无比的换乘通道,而且你要不停往上走。

所以我们就又问了自己一个问题,北京的地铁换乘到底有多长?

经过一些调查、分析、统计,我们画出了这样一张图。可以看见左边的每一个小格子都代表10米,于是我们就从最短的到最长的,把北京所有换乘站放在了这些格子里面。

北京有很多换乘站是同台换乘。所谓的从站台的这边走到另外一边你就换完了,就是15米,很简单。

但大部分的换乘站显然没有这么短,比如100多米的、200多米的、300多米的。

我们还注意到有的比较短的换乘站会在早晚高峰的时候,用蛇形的栅栏刻意地把换乘距离变长,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短期过于集中的客流。

而刚才我们提到了西直门桥很遭罪。现在,西直门地铁站也马上就要出现在这个画面里了,大概是400多米。当然也有比它更长的,那就是东直门,算是一对难兄难弟了。东直门地铁站,500多米。

而东直门地铁站跟西直门地铁站其实是经过了一定的改造的,在改造之前可以看见最后这块,它们的距离都是超过600米的。

为什么这两座车站都这么地让人遭罪?其实也是有原因的。东直门跟西直门都是北京2号线跟13号线的换乘站,而13号线是高架的城铁,一开始是叫城铁,而不是地铁。所以你从2号线倒到13号线的时候是要出站,买票,进站,然后才能乘车的。

换句话说,在最开始建的时候,这根本就是两个不同的系统。所以有人就调侃着说,如果你现在把2号线的西直门站叫作西直门南站,管13号线的西直门站叫西直门北站,就再也不会有人抱怨这个换乘太长了。因为这根本就是两个车站。你从一个车站走到另外一个车站,走500米,其实一点都不算远。

所以通过这张图我们希望解释的,或者说我们希望传递给大家的信息就是,地铁换乘不只是那么一个距离那么简单,它其实还有很多复杂的因素在后边。刚才我所呈现的这两个例子,我们解释的都是那些城市中不合理的地方它背后合理的原因。当然这不意味着这些都没有问题,而我们想说,或者想告诉大家的是,这些问题到底在哪。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一席”,观察者网获授权转载,本篇为原文上半部分)

责任编辑:韩京霏
城市化 大城市 一线城市 城市规划与建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国际刑事法院忍无可忍:再威胁试试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