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树开花、水银泻地……盘点丰富多彩的足球解说员“黑话”

来源:观察者网

2014-06-13 16:52

铁树开花、水银泻地,篱笆战术、帽子戏法,鱼腩、乌龙,三叉戟、圣诞树……这些丰富多彩的足球解说员“黑话”,你听得懂么?观察者网小编给大家盘点这些词在说球时的意思前,忍不住先回顾“知识帝”贺炜在2010世界杯英德大战的几句经典解说,向语言的艺术致敬:

“我们想想吧,此时此刻,在柏林,在慕尼黑,在纽伦堡,在科隆大教堂,肯定有无数的德国球迷为之欢欣鼓舞;而在伦敦,在利物浦,在曼彻斯特,在泰晤士河边的小酒馆,也有无数的英格兰球迷为之黯然神伤。不过,让我的内心感到无比欣慰的是,在生命中如此有意义的时间节点,今天晚上,电视机前的亿万球迷我们能够一起来经历,共同分享。这是我的幸福,也是大家的幸福。”

“如果说鲁尼是英格兰的亚瑟王的话,可惜这个亚瑟王身边,没有兰斯洛特、加拉海德、葛温这样的圆桌骑士。”

解说员贺炜

梅开二度

本意指男人离婚后再娶,有时也用在丧偶续弦者身上。自从有了说球的,这个词转意为一名球员在一场比赛里打入二球。“梅开二度”的迅速流传,得益于词语本身轻盈的意象。

曾经留洋数年的中国球员李铁司职中场,以几乎从不进球著称,但他曾在俱乐部的一场表演赛中打入两球,队内一时呼为“李铁梅”。

曾经有一名解说员说过“本场比赛7号球员大发神威,梅花三弄”,但次年因琐事与同事争吵被解职,该语也未获推广。

拭目以待

1980—1990年代之交,某地方高校体育经纪系的一篇硕士论文,对比讨论了欧洲与美洲足球联赛的情况,着重探讨了联赛赛程和比赛时间的设计,提出“欧洲俱乐部比赛多在北京时间夜间举行,系时差所致”的论点,并认为“拭目以待”是国内转播欧洲联赛时解说员的最佳结束语。

“拭目以待”从九十年代末开始渐为各地解说员采用,少数敬业者在直播时还要以手势配合。

2000年黎巴嫩亚洲杯期间,某地方台派了一名足球解说员跟踪报道中国队备战情况,该人面对电视观众说的最后一句话“明天大战就要打响,中国队上下摩拳擦掌,拭目以待”,遭监制批评:“踢球的人为什么手也乱动。”

风生水起、行云流水

自从有了说球的,这两个四字词正式跻身常用成语之列。两词以风、云、水这三种自然现象来比喻球员配合的流畅、不间断,具有视觉美感,但博斯曼法案生效后,球员流动频率骤增,前一词逐渐转变为形容一个球员在一支球队表现出众。

部分足球解说员经常会将这两个词用混,例如“哈维、伊涅斯塔等中场主力在俱乐部时就踢得行云流水,到了西班牙国家队也能打出风生水起的小配合”。有一位解说员职业套话过多,一次在赛前分析中说:“高价转会后的伊布拉希莫维奇在新东家踢得行云流水,取得了一场酣畅淋漓的大胜。”

铁树开花

此语同“梅开二度”有些相似,字面上和婚姻、生殖有关,使用率不高。自从有了说球的,“铁树开花”被用来形容某个很久不得分的球员(主要是后卫)突然进了一个。此外,“老蚌生珠”也被用来指称老将焕发职业生涯第二春,但生殖意味过浓,使用率始终不高。

2005年东亚运动会上,中国队一向进球偏少的前锋郜林面对来势汹汹的东道主澳门队,一场打入两球,次日,澳门的一份华文报纸以“铁树开花,而且梅开二度”为头版标题,半个月后,该报社被两位退休植物学教授告上法庭。

一蹴而就

从读音到字形,“蹴”都适合描述一个轻巧的脚部动作。因此,自从有了说球的,这句成语的使用率飙升,但少数解说员曾说“一就而就”,更少数的解说员说过“一鞠而就”,是因为混淆了“蹴鞠”二字,还有一位解说员说过“一俅而就”。

“一蹴而就”的使用率在罚点球时是最高的,90%的解说员都有在球员罚入点球后说出“一蹴而就”的经验。有些青年解说员被罚球队员的坚定眼神、自信助跑以及俊朗外表所迷惑,在脚触球的一瞬间情不自禁地“一蹴”出口,当球打高、打偏或被扑时急忙改口“没进!”在一场国际比赛中,罚球队员将球稳健射出后,被守门员扑到立柱上反弹出来,击中守门员后背弹入网内,直播间解说员当时的话是:“一蹴……啊没进!……而就。”

水银泻地

虽然1994年版的成语大词典尚未收录此词,但自从有了说球的,“水银泻地”就成为解说球赛不能不用的成语。它在众化学物质里采择了兼具光泽和流动感的一种,形象地刻画了那些配合娴熟、技术高超的球队踢球时,尤其是在前场进攻时的常规表现。

2010年南非世界杯期间,某地方台解说员有心举一反三,比照“水银泻地”增加用于描述比赛的词汇量。在巴西队对科特迪瓦队的比赛中,他注意到科队进攻欲望强烈,爱打配合,但受制于技术不突出,便说:“科特迪瓦队斗志旺盛,前场进攻犹如泥沙俱下。”

三叉戟

往往把前场的三名队员构成的进攻核心称之为三叉戟。三叉戟在足球比赛中,还可形容三个前锋。三叉戟是一种武器,形状是正三角形(也有倒三角的),形容球队前场一个影子前锋(巴乔、博格坎普)或者突击型前腰(KAKA)加上两个射门能力很强的前锋(肥罗、希勒、BATI......)或者一个强力中锋(BOBO)加上两个边锋(梅西、C罗......)。最大的特点即为前场形成正三角或倒三角。

圣诞树

一般就是指4-3-2-1阵型:4个后卫,3个后腰,2个前腰,1个前锋(偶尔也会将一个后腰稍稍拉前,既4-2-1-2-1:4个后卫,2个后腰,1个中前卫,2个前腰,1个前锋),在场上的样子像圣诞树故而得名。阵形强调的是中场的控制,后腰断球,就地组织进攻,攻防转换快。

香蕉球

香蕉球即弧旋球。弧旋球又称“弧线球”,“香蕉球”,是足球运动技术名词(英语banana ball)。指足球踢出后,球在空中向前并作弧线运行的踢球技术。弧线球常用于攻方在对方禁区附近获得直接任意球时,利用其弧线运行状态,避开人墙直接射门得分。

鱼跃扑球

足球技术名词。守门员的一种难度较高的接球技术。以与球同侧的一脚用力蹬地,异侧腿屈膝提摆,使身体跃出接球。接球后落地时,双手按球,用前臂的侧面先着地,团身护球,因是腾身侧面跃出,增大了接球的范围,故能接住用其他动作难以接到的球。

清道夫

足球比赛中承担特定防守任务的拖后中卫之别称。1966年第8届足球锦标赛,在“固守稳攻”的战术思想影响下,为了加强防守,于后卫线后面安排一个队员,其职责是只守不攻,执行单一的补位防守任务,“打清”攻到本方球门前的来球,因而得名。

自由人

足球比赛“一三三三”阵型中拖后中卫的别称。防守是无固定的看守对象,可机动灵活地补位救险,从而使其他队员,特别是3个后卫在盯人时无后顾之忧。是清道夫踢法的发展,不仅要守,而且要伺机插入进攻第一线。根据职责,要求担当“自由人“的队员技术全面,战术意识强,比赛经验丰富,是组织、指挥防守的核心。

篱笆战术

也称人墙战术。来源于一句谚语“篱笆扎得紧,野狗别想进”,故名,筑“篱笆”的队员必须挨个靠拢,不留有主球通过的空隙。根据规则规定,在对方球踢出前,“人篱笆”至少离球 9.15米,排“人墙”的人一般为2—6人,在排列的过程中需要各队员之间的协调,同时由于发定位球的对方队员所发出的球的运动上的危险性,要求“人墙”中的人员要做好一定的防护。当然,由于这种“人墙”战术的特殊性,也可能适得其反,导致守门员视线受阻等。

篱笆战术

乌龙

“乌龙球”源于英语的“OWN GOAL”一词,意为“自进本方球门的球”,香港球迷根据这个单词的发音,将其称为“乌龙球”。“自摆乌龙”是乌龙球的成语说法,它源于广东的一个民间传说:久旱之时,人们祈求青龙降下甘露,以滋润万物,谁知,青龙未至,乌龙现身,反而给人们带来了灾难。“摆乌龙”引用到足球赛场上,指本方球员误打误撞,将球弄入自家大门,不仅不得分,反而失分,这与民间传说的主旨十分吻合。

鱼腩

鱼腩部队,简称鱼腩,是运动术语,通常指该球队(多用于足球队或篮球队)的实力太低,不足以影响比赛的整体战绩,同时亦是一些稍强的队伍取分的好机会。

鱼腩是鱼近肚子的部分,是鱼身上最软弱无力,缺乏防备而且没有攻击力的所在,而且无骨,容易食用,用以比喻弱旅像鱼腩容易攻击、容易“吃掉”。相当于“鸡肋”。

帽子戏法

“帽子戏法”最早出现在1858年。当年,板球手HH•斯蒂芬森连续3次击中门柱得分而被奖励一顶帽子,是第一个获此奖励的板球手。“帽子戏法”(英文为hat-trick)作为一个专用词出现在印刷品中是在1878年。后来,“帽子戏法”被广泛应用于体育比赛中。在足球比赛中,“帽子戏法”指在一场比赛中,一名队员3次将球踢进对方球门,但不包括在决定比赛胜负的点球大战中的进球。另外,“帽子戏法”的应用范围不只限于体育领域,人们还用它形容连续3次的成功。

责任编辑:宙斯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联合声明》多次点名美国及其盟友,俄专家这样说

习近平同普京在中南海小范围会晤

上万字!中俄联合声明全文发布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共同会见记者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会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