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球世界冠军刘国正已正式入职清华大学
来源:微信公众号“人文清华讲坛”
2022-10-22 08:21
据“人文清华讲坛”公众号10月21日消息,乒乓球世界冠军刘国正已正式入职清华大学。
21岁 ,他是大阪世乒赛中以“大心脏”力挽狂澜的英雄人物;
28岁 ,他告别赛场,从“站在球桌前”转为“坐在隔板外”;
42岁 ,他挥别了自己最熟悉的国家队训练场馆,以老师的身份进入校园。
2022年9月10日,乒乓球世界冠军刘国正正式入职清华大学,从国家队男队教练转为一名大学老师。 这片新环境带给他的不只是身份的变化,还有关于未来的全新的规划与期待。
在清华的“意料之外”
和记者约好见面的时间点,刘国正刚下体育课。
一众学生身上冒着热气快速往体育场的出口涌去,他混于其中,看不出已过不惑之年,反倒很像同龄人。他戴着遮阳的帽子,拎着上课用的包,主动跟记者打了声招呼。
刘国正接受人文清华记者采访
刚入职一个月的他正在带大一新生的体育课,“和以前相比,最大的变化就是天天抹防晒霜”,他一边擦汗,一边跟记者开玩笑。他的皮肤略有些阳光过敏,从前天天待在球馆里晒不着,现在在室外一站一下午,皮肤科的大夫再三嘱咐他要注意。
出乎他意料的是,尽管晴朗秋日里强烈的紫外线给他添了些许麻烦,清华总体上却并未让他产生很大的陌生感。“虽然说地点都在北京,但毕竟自己是从教练到老师、从待了那么多年的环境到这里,我之前是以为必定会有一个比较长的适应期的。”然而逐渐适应新身份的过程,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漫长。
大一上学期的男生体育课统一要教清华拳小专项,这不是刘国正的专业领域,但他上手挺快。“今天早上跟张培萌(“亚洲短跑飞人”,现为清华大学体育部老师)聊天的时候,他说我感觉你清华拳打得挺好,不像刚学的,夸得我特别自信,我跟他说因为我学过军体拳。”他发出一阵大笑。
刘国正(右一)学习清华拳
还有教授女生乒乓球课的王海燕老师,“我跟她说,你太厉害了,她问为什么,我说你的精力太充沛了,一天从早上到下午上课,还有每周二五校队训练,你都一直充满活力,你的这种能量能够感染很多人,我累的时候看看你,都感觉自己又有劲了——她说那必须的!”
领导和同事都友善、礼貌、乐于沟通、充满热情,这样的氛围令他感到愉快。“唯一不好的地方就是体育部的老师们非常多,我还不能够一一把名字给记下来,有的时候也是非常抱歉,别人见我叫我‘刘老师’,我只能回以‘老师好’。”他赧然一笑。
新环境与旧习惯
除了日常授课,刘国正还负责带清华大学校乒乓球队训练。
第五周,校队举行了队内大循环比赛,男女第一名可以各获得一块狂飙定制胶皮,第二名则是一块斯帝卡DNA Pro,算是刘国正给校队选手们的小礼物。女子大循环的第一名是社科学院的黄可欣,她称之为“国家队待遇”。
“刘老师笑眯眯的,指导的时候很温柔亲切,还会亲自上场做动作示范、给我们喂多球,每次训练前也都会在群里发训练计划。”黄可欣对刘国正评价颇高。但负责跟拍的记者却觉得他“训练时看起来还挺严肃的,和私下里不太一样”。
清华校队训练课上,刘国正给队员讲训练计划
刘国正本人并不觉得自己是很严肃的性格,“我一直是鼓励型教练”,他自我总结道。
外人所认为的严肃状态对他来说可能只是一种习惯,这个习惯和其他很多个细节一样,来自他近30年的国家队时光——从1995年进队到2022年离队。
比如工作态度,在担任国家队教练的十多年里,他已形成“一到训练课就全身心投入”的条件反射。教练要用自己的敬业感染运动员,“得以身作则、不能散漫谈话,不然队员会感觉‘教练没有看我训练,他没有跟我合力,那我也可以混一混’。”
刘国正投入地观察队员训练状态
比如作息,国家队早晨七点集合完,统一吃早餐,休息一会儿,八点半训练;现在他每天早晨六点半出门,从朝阳区驱车来到海淀,七点钟吃早餐,九点上课——节奏基本一致。所以当体育部的老师跟他强调,做老师的第一准则首先是不能迟到,他心想,“这不难”。
再如,课前20分钟,他会把授课内容在脑海里过一遍,这种能力也是从年轻时培养起来的。“当时蔡振华局长跟我们说,你们晚上关灯后不要想别的,就想想今天训练练了些什么,解决了什么问题,碰见了什么困难,我应该带着哪些目的投入到第二天训练当中去。”
因此,虽然换了个方向重新开始,但从前的团队意识、时间观念、复盘能力都依然伴随着他,成为他在新环境中保持自身节奏的支点。
目前,他状态很好、忙而不乱。当记者问起“最喜欢清华的哪三个地方”时,刘国正想了半天,不好意思地答道“我只知道气膜馆、东操、清芬园三个地方”,并表示,在行色匆匆的秋天过去之后,会找时间逛逛学校。
刘国正和校队队员们愉快交流
从“打比赛”,到“看比赛”,再到“说比赛”
10月9日刚结束的成都世乒赛,咪咕视频邀请了刘国正搭档周冠达进行实时解说。记者请刘国正从中挑一场球,他简单思索了两秒钟,提名了自己曾经主管的队员王楚钦:“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是王楚钦对日本户上(隼辅)那场。”
他指的是10月8日的世乒赛男团半决赛,中国队对阵日本队,五盘三胜制。在前四盘中,樊振东、马龙各得1分,日本的年轻主力张本智和则连过王楚钦和樊振东独得2分,双方进入决胜局,由王楚钦对战户上隼辅。
刘国正习惯性地称呼王楚钦为“大头”:“其实从第五场开始,我就觉得他不会输。虽然第一局对手整体搏得比较凶,但是大头能够稳定住,能够抓住对方小小的心理变化,特别是4 : 9落后的时候,户上有一个失误,我当时就感觉大头有机会,因为下一个就该他发球了,如果这两个发球打得好,比分马上就能追上来。”
世乒赛期间,刘国正在咪咕视频担任解说(图源咪咕视频)
最终也确实如刘国正所料,王楚钦顶住了先前输球的压力和对手的搏杀,以3比0战胜户上隼辅,助力中国队进入决赛。
他的解说搭档周冠达在赛后表示,上一次这么惊心动魄的团体赛,似乎还是2001年。那年在大阪世乒赛男团半决赛中,刘国正一举挽救7个赛点,将中国队送入决赛,“嫁人要嫁刘国正”也成为风靡一时的呼声。
2001年大阪世乒赛上,刘国正与金泽洙的经典之战(图源网络)
那时,他站在赛场上,是全场的焦点;十年后,他作为教练坐在场边,利用短短60秒的局间和45秒的暂停机会指导队员调整技战术;现在,他坐在演播室中,在持续两个多小时的团体赛里,详细地把对阵双方的动态发展和局势的风云变幻分析给球迷听。
“今天说得有点累了。”这次世乒赛解说结束后,校队的队员们纷纷在群里对他说“辛苦了”,他这么回应道,加了一个捂嘴笑的表情。
他明显地感到“打比赛和看比赛不一样,看比赛和说比赛又不一样”。作为运动员,他需要全身心投入到眼前的小白球上,心无旁骛;作为教练,他得利用好短暂的跟球员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帮助其赢得比赛;作为解说,他则要从对己方队员的偏向性中抽离出来,以整体性的客观视角阅读比赛。
但“无论在什么位置上,其实都是跟乒乓球分不开的”。刘国正说,希望之后可以有更多机会担任乒乓球赛解说,把自己对乒乓球的理解、相关历史知识与竞技精神传递给大众,让人们“不光是看比赛”,还能真正地“体会和感受乒乓球”。
“现在更多的是需要去学”
百度百科上写着,刘国正的座右铭是“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这原是中国首个乒乓球世界冠军容国团放出的豪言。1961年北京世乒赛的男团决赛中,中国队4比3领先日本队,容国团在第八盘登场,喊出这句话,苦战三局取胜,中国队5比3战胜此前五连冠的日本队,首次捧起斯韦思林杯。
“选它作为座右铭,最初是感觉这句话挺好记,以后遇到采访问我人生格言是什么,可以就这么说。随着比赛多了、关键场次多了,才感受到这句话内在的深刻含义:作为运动员,你的职业寿命很短,能够在世界大赛中站到决赛的场合更是少见,因此,每一次能够站上决赛场的机会,都要全力以赴地抓住,去‘搏’,不要后悔。”
“那在现在这个新的环境中,你觉得还是需要‘搏’吗?”
他沉吟片刻:“我想,现在更多的是需要去学。”
人届中年,他自言对许多事情的认知发生了转变。他想要更多地承担起对家人的责任,充实自己的内心与思想,了解球队之外的“未知的世界”。因此,在东京奥运会之后,他逐渐决定要从更多元的角度切入乒乓球事业,从竞技体育转向体育教育。
在向“未知世界”迈进的过程中,他始终谦虚地抱持“主动学习”的心态:“清华是很著名的学校,学生、老师都非常优秀,我当然会感到一些压力。”王海燕作证道,开学第一周,刘国正头天晚上11点问她如何写教案,第二天早晨七点多又给她发消息讨论教案,“极度认真”。
2022年清华大学研究生运动会上,体育部老师的合影,后排左三为刘国正。
目前刘国正还没有开始教乒乓球专项课程,学生请教他的问题大多关于清华拳、跑步还有体育测试——立定跳远怎么跳、跳绳手怎么摇等等。这些问题也督促着他不断地去广泛涉猎更多基础体育知识,他认为这是个“互相学习”的过程。
“以后上专业课,我也会非常认真地跟学生说乒乓球的历史、发展、技术和魅力,他们可能会觉得,哇,原来乒乓球这么有意思,更多高知识的年轻人会喜欢上乒乓球。如果能从这个角度为乒乓球事业做一些贡献,我也非常高兴。”
说到自己开学初的紧张状态,刘国正赧然一笑
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成长对于刘国正来说并非一蹴而就的,很多事情都需要以时间为代价才能逐渐清晰。年轻时不太平稳的心态,打了更多的关键分、更多的决胜局,自然一步步地锻炼了出来;前四十年不懈追求的至高目标,走过时间的转角、换了个身份后,竟也并未缺失。
目前,他这么定位自己:“作为教练的身份暂告一段落,我现在处于一个新的起点,是从低到高的开始。”不过,这个“低点”之“低”并非相对于过去,而是相对于他所规划的未来。
“就跟那时候进入国家队后,有目标要成为世界冠军一样。现在进入清华,我想成为一名优秀的老师,不光是自己的课,还有校队的训练,都想做得越来越好,慢慢地达到一个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