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理事会接纳中国为永久正式观察员国
来源:网易新闻
2013-05-15 17:02
北极理事会8国外长5月15日在瑞典基律纳举行会晤,讨论是否接纳中国、韩国以及欧盟等14个实体为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从而使它们在决定北极未来方面拥有发言权等问题。
15日下午,人民日报记者@刘仲华瑞典基律纳报道,两年一度的北极理事会部长会议正在召开。据悉,8个成员国一致做出决定,同意中国等国加入该理事会,中国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正式观察员(永久观察员)。
北极理事会1996年成立于加拿大渥太华,迄今只包括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俄罗斯、瑞典和美国等8个创始国。其宗旨是保护北极地区环境,促进该地区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持续发展,探讨相关各国在北极的行为准则。
目前,法国、德国、荷兰、波兰、西班牙和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6个非北极国家,,是北极理事会正式认可的永久观察员国。永久观察员国不具投票权,也无权在年会上发言,但在北极议题上具有合法的权利。
据了解,2006年,中国开始申请成为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国,但因部分成员否决未能实现。2007年,中国成为该理事会“特别观察员国”,享有同样身份的还有欧盟、意大利、日本和韩国。去年4月,中国再次申请北极理事会的永久观察员国。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洪磊此前曾就北极开发问题发表了中方观点。洪磊表示:北极问题既是区域问题,也是涉及到气候变化、航道通行等跨区域问题。中方一贯主张北极国家和非北极国家应该在相互尊重各自权利、理解各方有关关切基础上,共同合作应对,以确保北极的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导致的北极地区冰雪覆盖区范围的快速消退,无论在地缘政治或国家主权等传统的安全领域,还是在资源、国际航运、生物多样性等非传统安全领域,北极地区都已日益成为国际政治研究的关注焦点。正是基于此,中国向北极理事会提出申请,希望成为北极理事会永久观察员国。
另据此前冰岛总统格里姆松透露,中国、印度和新加坡等远离北极圈的国家可能加入“北极圈”论坛,探讨北极未来命运。“北极圈”论坛将于今年10月在冰岛首都雷克雅未克举行首次会议。
2010年7月24日 中国科考船“雪龙”号驶入北极“脏”冰区 7月24日,“雪龙”号在北纬71度、西经168度的楚科奇海域驶入一片“脏”冰区。 当日,我国第四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正在这片海域进行海洋综合调查。
地缘竞争加剧 多国跃跃欲试
虽然国际社会目前并没有一个专门关于北极法律地位的国际条约,但1982年通过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各国来说应是重要约束。
根据此公约,各国大陆架外的公海资源不属于任何国家,这为非北极国家参与北极事务留下了空间。未来,在这一国际海域上,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间无疑也将形成博弈。可以预见,北极即将展开的开发将会影响到全球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
对于扩大北极理事会规模的问题,北极理事会各成员国之前意见不一。北欧几个国家希望北极“国际化”,而在北极控制了更多领土的俄罗斯和加拿大之前则强烈反对。美国总统奥巴马一直对此没有作出公开决定。有美国政府高级官员5月10日表示,对于是否授予中国等实体在北极理事会的观察员地位,美国政府还没有立场,奥巴马尚未作出最后决定。
作为冷战结束后的一项积极成果,1996年成立的北极理事会在一定意义上实现了包括美、俄在内的环北极8国在该地区进行实质性合作。
客观上讲,北极理事会在监测与评估北极环境、气候变化,促进原住民参与地区可持续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先天性缺陷,如没有法律约束性的义务和规定、并非一个严格意义的国际组织、参加方的局限性、没有常设性的独立秘书处、没有机制性的资金来源,等等。
北极以往只对科学家和研究人员有吸引力。但自从2007年8月2日“北极-2007”探险队员在北极点海底插上俄罗斯国旗并放置装有写给后代的信的密封舱时起,北极的新一轮地缘政治争夺又被炒热,各方在北极地区举行的单边或多边军事演习此起彼伏。北极周边国家在各自北冰洋沿岸的军事部署也不断强化,且纷纷发誓要确保本国在北极地区的多种权利。
过去几年里,北极周边各国陆续出台本国的北极战略,谋划对北极地区科考活动并对本地区油气等能源区块进行勘探、开发,极力显示其在本地区的实际存在。与此同时,非北极地区国家对加入这场“北极争夺战”也兴趣大增。
已有不少分析、评论认为,关于北极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单靠所谓“北极国家”是远远不够的,而是需要更大范围的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北极地区、北冰洋不可能只属于几个国家,而是要由全人类共享、共建、共治。对这样一个国际区域的开发,各国应形成一种合作机制,联合国要在其中发挥更大作用。因此,一个开放的北极理事会可为北极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契机。
北极能源丰富 航运潜力惊人
各国对于北极的兴趣和关注,与该地区丰富的油气、稀土等资源不无关系。据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2008年的调查,北极圈的能源储备,占到全球未探明且技术上可开发资源总量的22%左右,其中包括1670万亿立方英尺的天然气,以及大约900亿桶原油。有统计显示,北极圈的原油和天然气蕴藏量分别占全球的13%和30%左右。
在日本政府新制定的资源保障战略中,就明确将“加速开发北极圈等日本涉足较晚地区的石油和天然气”列为重点。
除了油气方面的丰富储备,北极潜在的航运资源也相当诱人,特别是随着北极圈冰层的融化,北极成为国际航运新航线的潜力日益凸显。
过去12年间,北极圈冰层厚度明显下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管理局的研究发现,去年9月,北极圈冰层的总量已经降至仅为1979至2000年时平均水平的一半还不到。
澳大利亚洛伊国际政策研究所东亚部主管雅各布森表示,北极圈冰层的不断融化,将极大改变全球商业和船运格局。据测算,与经苏伊士运河通往欧洲的航线相比,取道北冰洋最大可缩短四成距离和成本。
去年12月,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表示,其子公司包租的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从挪威北部的哈默弗斯特(Hammerfest)出发,并成功抵达日本北九州市的目的地港口。这是利用北冰洋东北航线进行的世界首次液化天然气运输。日本国土交通省去年就已开始研究利用北冰洋新航路以及当地的渔场。另据报道,中国也有船运公司计划在今年进行穿越北冰洋的首次航行。
不过,随着全球变暖和开发活动的增加,环境保护也成为北极圈面临的紧迫课题。美国政府的一项研究预测,到2050年,气候变化将导致北极地区的冰雪在夏季几乎融化殆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