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德刚:特朗普把中东盟友看得很重,但不愿意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来源:观察者网

2019-12-29 08:57

孙德刚

孙德刚作者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

【中东自古以来是东西方交通枢纽,为“两洋三洲五海”之地,战略位置极其重要,富含宝贵的石油资源,再加上宗教问题,常年局势动荡。2019年对于中东地区来讲,依旧是不平静的一年,在年末这个十分适合做总结盘点的时候,观察者网专访了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的研究员孙德刚老师,对中东地区过去一年里发生的事情进行了点评,并对该地区未来的局势进行了展望。】

(采访/观察者网 周雪莹)

2019的中东关键词:“动荡”

观察者网:以往大家对中东的印象就是“乱”、“火药桶”。如果让您来为2019年的中东提炼一个关键词,您会选择哪个词?

孙德刚(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研究员):我选择“动荡”。这里的“动荡”有四层含义:第一是“阿拉伯之春”的第二波,阿尔及利亚和苏丹这两个国家的总统失去权柄,伊拉克和黎巴嫩的总理引咎辞职,埃及也发生了街头抗议,所以中东地区发生了第二波“阿拉伯之春”。

第二就是地区国家关系的不确定性,如海湾地区发生了油轮遇袭击事件、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受到“无人机”袭击等,使得伊朗跟阿联酋、沙特的关系更为复杂(尽管近期双方私下又有互动);土耳其在叙利亚东北部开展“和平之泉”行动,导致阿盟跟土耳其关系恶化,这也是“动荡”的体现。

第三是地区热点问题久拖不决,从也门到利比亚,从叙利亚到巴以问题,从伊朗核问题到中东海上安全等,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地区热点问题持续升温。

最后是大国关系的深刻调整。“俄进美退”带动地区大国群雄争霸、自主意识增强,纷纷进行布局,中东地缘政治强势回归。所以我觉得用“动荡”可以概括2019年的中东形势。

观察者网:在动荡中能不能看到秩序的希望?

孙德刚:我觉得有两点希望,第一是从沙特、阿联酋、卡塔尔这些国家来看,他们的国内经济总体上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而且提出了经济、政治和社会改革方案,树立了榜样,这是一个比较积极的现象。

第二就是卡塔尔和埃及、沙特、阿联酋断交,而现在关系发生了回暖。近期召开了第40届海合会的元首峰会,这几个断交国的关系有改善的迹象。另外,伊朗和沙特的关系近期也有回暖的迹象,这是一个比较令人欣慰的积极面。

观察者网:伊朗和沙特的关系回暖是因为什么契机?

孙德刚:伊朗和沙特关系的回暖,主要是因为美国在沙特石油设施受到袭击之后,并没有采取保卫沙特的实际行动,让沙特看到在危机发生之后,美国不一定能够提供可靠的安全保证,故不得不放低身价、寻求危机管控。

沙特石油公司遇无人机袭击后,美国并没有实质性的举措帮助沙特

同时伊朗受到美国的“极限施压”后,也面临非常严峻的形势,内外交困,腹背受敌,所以也希望能够改善关系,特别是跟沙特和阿联酋的关系。

根据媒体的报道,双方已经有了初步接触,有一些报道说双方已有在副外长级的接触。除了两国关系外,双方甚至讨论了海湾地区安全秩序,包括管控分歧、建立集体安全等。

特朗普的“聪明制裁”

观察者网:美国遏制伊朗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但在行动力上又仿佛有所不足,对于伊朗,美国将来可能会采取怎样的策略?

孙德刚:美国在伊朗政策上首先是“极限施压”,第二是尽量减少正面军事对抗的风险。

美国认为只要对伊朗进行“极限施压”,特别是对“伊斯兰革命卫队”、最高精神领袖和高管进行制裁,同时利用“长臂管辖”,让它石油卖不出去、使之国内的民生问题日益突出,伊朗人民的日子就会越来越难过。经济制裁对美国来说成本更低,风险更小,且时间在美国及其盟友一边。

特朗普管这叫“聪明制裁”,通过掐断对方的经济命脉,特别是能源出口,来达到慢慢消耗对方实力的目的,这样就避免了成本很高的军事对抗。

特朗普的制裁政策本质是“极限施压”,以压促变,迫使伊朗就范。伊朗如果不按照美国的意志行事,接下来日子会越来越难过。特朗普政府寄希望于在伊朗内部制造分裂,推动一场“颜色革命”。

观察者网:经济制裁是特朗普的惯用手段,包括之前土耳其入侵叙利亚,特朗普也是采取了经济制裁的手段。

孙德刚:对,特朗普是商人,善于用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

观察者网:说到土耳其,它其实也是近年来中东地区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美国对土耳其的态度一直比较暧昧,欧洲也在争夺土耳其。您认为未来土耳其在中东局势中会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孙德刚:土耳其近年来执行大国平衡政策,它在各大国之间纵横捭阖,跟美国搞好关系的同时,利用接收难民、反恐等特殊地位,向俄罗斯和欧盟提高要价,巩固自己的大国地位。土耳其的外交政策是一种务实的机会主义政策。

埃尔多安政府的这一政策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方面出于国内政治的考虑——他所代表的正义发展党在国内处于颓势,经济表现不佳,失业率上升,所以他的强人政治光环在逐渐褪色。在此情况下,他急需在外交上取得一些突破,外交服务内政,包括以“安置难民”为由在叙利亚建立缓冲地带,打库尔德牌,调动土耳其民族主义。

今年6月强行重选后,正义与发展党仍然输掉了选举(截图自TRT首页)

第二是土耳其在大国之间进行周旋,亦敌亦友、忽敌忽友。埃尔多安精于联盟政治。按照埃尔多安的判断,现在美国的战略收缩在中东地区留下了权力真空,土耳其有能力去填补。所以基于“新奥斯曼主义”,土耳其要抓住这个机会,扩大势力范围,在叙利亚北部和西部地区形成缓冲带,增强在叙利亚事务中的话语权。

观察者网:土耳其未来在中东有可能成为一个破局者吗?还是更可能是个搅局者?

孙德刚:我觉得土耳其既是个破局者,又是个搅局者,搅局的成分更多一些。土耳其在中东难民治理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同时,土耳其成为叙利亚未来形势走向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包括在伊德利卜省培养叙利亚自由军,在库尔德地区利用土库曼旅来培养代理人,形成势力范围,与俄罗斯、伊朗和美国大致形成了一组战略平衡,不利于叙利亚各派弥合分歧、走向统一。

同时土耳其大打“巴勒斯坦牌”,跟沙特争夺在逊尼派阵营内部的领导权,削弱沙特的影响力。土耳其跟卡塔尔关系密切,利用卡塔尔与其他阿拉伯国家关系交恶来反制沙特。所以在逊尼派内部,土耳其实际上不希望看到沙特阵营和卡塔尔关系改善。

此外,土耳其在非洲地区也不断扩大影响力,包括在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部署军事训练基地,与沙特、阿联酋和以色列争夺非洲之角。它还跟非洲国家形成了“土非峰会”,这些做法都体现出土耳其的大国雄心和抱负。

所以总的来讲,土耳其的强势崛起引发中东地缘政治争夺升级,对原有秩序形成了冲击。

叙利亚撤军后,中东地区俄进美退

观察者网:2018年底特朗普宣布从叙利亚撤军, 其实这几年来美军一直陆陆续续地在撤出,他撤军是出于什么考虑?

孙德刚:首先,与奥巴马时期相比,特朗普中东政策一个最大不同就是提出“美国第一”,而不是中东国家第一。

第二,美国不希望中东成为自己的负担。在特朗普看来,中东地区不是资产,而是累赘,牵扯美国的精力,甚至是消耗美国实力、导致重大美军伤亡的“无底洞”。所以从特朗普的角度来讲,他的政策就是减少对中东的军事存在和经济援助,把这个包袱尽可能丢掉,执行一种战略收缩政策。

从叙利亚撤军也是基于这样的逻辑,甚至不惜抛弃美国的反恐盟友——叙利亚库尔德人,不惜牺牲他们的安全利益来实现战略收缩的目的。

这个政策实际上已经引起连锁反应,包括俄罗斯的“奋发有为、俄进美退”;沙特和伊朗改善关系;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和巴沙尔政府军达成了默契、实现合作,这些都是美国从中东战略收缩的连锁反应。

观察者网:今年俄罗斯主导的阿斯塔纳进程也取得了几项共识。

孙德刚:对,美国战略收缩之后,美国的盟友和美国的对手在中东地区都把合作重心向俄罗斯这边转移。

沙特、阿联酋的设施和油轮被袭以后,美国没有做出实质性的对伊朗的反制政策,这使得他们被迫和俄罗斯开展能源合作,执行“向东看”政策。

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的对手也看到了美国的一个软肋。伊朗开始利用中东热点问题来填补美国战略收缩后留下的权力真空、反制美国,这也是连锁反应的一种表现。

观察者网:俄罗斯目前在叙利亚地区还没有特别多的动作,未来是不是会有一些更大的施展空间?

孙德刚:俄罗斯实际上是在进行战略布局。

首先在叙利亚,它稳住了巴沙尔政府,促成了土耳其和叙利亚巴沙尔政府在某些领域的默契,甚至叙利亚库尔德武装和巴沙尔政府也达成了妥协,俄罗斯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其次就是俄罗斯开启了对海湾地区的外交攻势,特别是2019年普京成功访问沙特和阿联酋。这实际上是在美国和盟友之间打入一根楔子,使海湾国家至少在政治层面,在美俄之间保持一种平衡,而不是对美“一边倒”。

最后就是扩大与中东国家的防务关系,特别是和埃及、伊拉克和阿尔及利亚这些传统友好国家,让他们跟俄罗斯关系走得更近。

所以普京政府在美国实力衰落、干预中东事务的意愿下降的情况下,积极扩大俄罗斯的影响力,成为撬动俄与美国和欧盟关系的平台。

美国不想为盟友“冲锋陷阵”

观察者网:不断从中东地区撤军后,未来美国会以怎样的形式对中东地区加以影响?

孙德刚:第一,美国对中东地区采取一种超脱政策,同时反对非西方大国垄断中东事务,特别是俄罗斯、伊朗、土耳其通过“抱团”垄断中东事务,建立欧亚大陆联盟。所以对于美国来说,保持中东地区的多极化,避免任何一个大国垄断中东事务,符合美国利益。

第二,特朗普政府利用它们之间的矛盾,使之相互制约,这也符合美国利益。比如美国默许土耳其在叙利亚北部向幼发拉底河东岸进军,打压库尔德武装,实际上是“放虎归山”,让土耳其、俄罗斯、叙利亚、伊朗产生分歧,让他们互相制衡,这也是符合美国利益的。

第三是抓住一些关键点,比如东地中海地区的以色列,海湾地区的沙特和阿联酋等,把他们作为“桥头堡”,维持美国的战略力量。

最后一点就是依靠欧洲大国,包括英国、法国的力量,让他们承担更多的安全义务,这样美国不必冲锋在前,甚至还可以在背后进行领导。

观察者网:去年年底,特朗普为了和小萨德曼搞好关系,可以说是冒天下之大不韪包庇“卡舒吉案”,随后特朗普先后使用否决权否决了国会关于不再支持沙特-也门战争和不对沙特售卖军火的决定,他如此支持沙特,是否是想培养沙特成为美国在中东地区的代言人?

孙德刚:是的。

美国和沙特意识形态差异甚大,美国看重沙特,是因为美沙长期形成了相互依存关系。特朗普提出“再工业化”、基础设施振兴计划,沙特表示可以通过主权财富基金进行大规模投资。另外美国需要军火“去库存”,而最大的买家就是沙特。特朗普当选总统后国际访问的第一站就是沙特——沙特宣布购买1100亿美元美国军火。

特朗普沙特之行,带回了1100亿美元的军火订单

特朗普作为共和党人和商人总统,更看重实际利益,轻视自由、民主、人权等美式价值观传播,所以对于沙特的国内政治包括卡舒吉案,他都是容忍的。特朗普是功利主义者的代表,袒护沙特也是出于自身的利益诉求。

但在这一点上,特朗普政府和国会之间、民主党和共和党之间还是有分歧的。民主党,特别是众议院,还是把民主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并以此反制特朗普。2019年7月,美国众议院投票决定禁止向沙特和阿联酋出口81亿美元的武器,理由是沙特对也门的战争造成了重大平民伤亡。

观察者网:但就像您刚才说的,无论是油轮遇袭,还是沙特石油公司遇袭,美国都没有给予自己的准代言人一些帮助。

孙德刚:这就能看出来特朗普的两面性,一方面是把盟友看得很重,希望他们冲锋在前,美国提供军火;但另一方面特朗普优先考虑的还是美国,而不是盟友安全。

所以当盟友真的遇到挑战、希望美国“亮剑”时,特朗普政府实际上不愿意卷入战争,不肯为自己的盟友火中取栗。

如果要冒着和伊朗直接交火的风险,美国是不会保护自己盟友的。

这也体现出了特朗普功利的色彩,一方面要收“保护费”,另一方面尽可能躲避风险。

观察者网:美国在中东地区除了沙特之外,还有一个盟友就是以色列。以色列最近一年也挺混乱的,特别是政治方面。

孙德刚:对,以色列的国内政治现在面临危机,2019年进行了两轮大选,新政府仍迟迟未能组建,内塔尼亚胡被正式起诉,所以国内政治面临危机。因为国内政治遇到很大不确定性,内塔尼亚胡为提振信心、增加支持度,就打所谓的“主权牌”,包括宣示对戈兰高地的主权,强调耶路撒冷是以色列不可分割的首都,不断修建定居点、蚕食约旦河西岸的土地,以此获得国内的支持,使国际政治“国内化”。

未来,以色列内政和外交仍有很大的不确定性。第一是以色列认为要去打压伊朗在叙利亚的军事存在,斩断伊斯兰革命卫队在东地中海地区的“触角”,这对于叙利亚南部局势来说是非常危险的。

第二是巴以问题。巴以问题现在已经走到死胡同,所谓“世纪协议”的经济方案遭到抵制,政治方案迟迟未能出台,巴以冲突升级。

在以色列强、巴勒斯坦弱,同时有美国替以色列“站台”的情况下,内塔尼亚胡政府不断去触碰一些红线,激起了巴勒斯坦、阿拉伯—伊斯兰国家的强烈反对。当然,鉴于阿拉伯—伊斯兰世界陷入分裂,内部尚未形成凝聚力,对以色列也未形成统一政策,进一步加剧了巴以力量失衡。

西方和伊斯兰世界冲突的根源是正义的缺失

观察者网:您之前还提到了第二波“阿拉伯之春”,我们能从两波“阿拉伯之春”中吸取怎样的经验?

孙德刚:第一波“阿拉伯之春”始于2010年年底和2011年年初,当时民众的主要诉求是政治,示威群众喊出了“自由、民主”的口号。经过了近10年的发展,人们发现“民主、自由、人权”这些政治口号并没有给中东地区的普通民众带来福利,并没有带来民生的改善。

所以2019年第二波“阿拉伯之春”主要的诉求是民生。无论是北非的阿尔及利亚、苏丹,还是西亚地区的伊拉克和黎巴嫩,甚至包括埃及和伊朗在内,“街头政治”主要诉求还是民生。老百姓对就业不足、经济不景气、收入减少、物价上涨、腐败问题等不满,是这场政治风波的主要原因。

如果说“阿拉伯之春”有什么经验教训,那就是国家治理是系统工程。选举政治迫使政治家对选民作出不切实际的承诺,甚至“画饼充饥”。如果不改善民生,不管进行怎样的选举,都改变不了老百姓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所以当务之急是把经济和民生改善放在第一位。

观察者网:中东地区的不稳定状态,促进了极端伊斯兰势力的增长,并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新一轮文明冲突的大讨论。您如何看待伊斯兰和西方世界的文明冲突?

孙德刚:西方和伊斯兰世界的冲突不是文明间的冲突,它的根源是正义的缺失、地缘政治的争夺。

美国利用自己强势的军事力量、外交资源和经济手段来扶持代理人,利用以色列以及其他亲美力量来打压中东反美力量,在中东地区分而治之和拼凑军事集团,使原本地方化的冲突国际化和多边化。美国在巴以问题上偏袒以色列,导致了激进势力、甚至恐怖势力上升,引发了中东地区的激进化。

所以中东地区冲突的根源是地区秩序的缺失和大国的地缘政治争夺。

观察者网:但中东地区的宗教势力一直以来也是冲突的一个来源。

孙德刚:是的,宗教是政治动员的手段;恐怖组织本身跟宗教没有关系——宗教只是极端组织的动员手段罢了。所以伊斯兰世界和美国并不存在宗教或者文明的冲突,相反美国和沙特、科威特、卡塔尔等8个君主制国家关系密切,宗教差异并未影响西方与之建立战略联盟关系,而属于同一文明的阿拉伯—伊斯兰世界内部却存在严重纷争。

观察者网:目前中国“一带一路”项目在中东的影响力逐渐上升,双方合作越来越多,未来随着经济参与的深入,会改变中国在中东地区“政冷经热”的参与模式吗?

孙德刚:会的,中国近年来提出“以发展促和平”,通过“一带一路”建设改善对象国民生、提高就业,消除中东地区的不稳定因素,消除产生不稳定因素的经济和社会土壤。在伊拉克、埃及、阿富汗等后冲突国家,中国企业在参与重建过程中,促进了当地的社会稳定。

同时,中国并非不关心中东的安全问题,上个月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在北京召开了首届中东安全论坛,邀请了来自中东乃至全球几十个国家的200多位外交官和学者参会。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召开中东安全论坛,发出了重要信号,表明中国一方面以“一带一路”为抓手参与中东经济事务,另一方面我们也积极参与中东安全事务,而且会不断拓展深度。

首届中东安全论坛,王毅国务委员兼外长会见外方嘉宾

中国任命了中东事务特使、叙利亚问题特使和非洲事务特使等,在中东地区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部署了将近1800名维和人员,这些都体现出中国不光追求经济利益,而且作为负责任大国积极劝和促谈,参与中东冲突解决。

观察者网:“一带一路”的项目在改善当地民生方面有没有起到一些作用?

孙德刚:“一带一路”的项目在改善当地民生方面已经初显成效。中国拿出150亿美元,支持阿拉伯国家的工业化,中资企业参与建设了阿尔及利亚中心港、埃及“斋月十日城”市郊铁路、埃及玻璃纤维生产线、阿联酋哈利法港二期集装箱码头、毛里塔尼亚友谊港扩建、摩洛哥“穆罕默德六世大桥”、卡塔尔路赛体育场、约旦阿塔拉特油页岩发电站、阿曼苏哈尔独立电站项目、苏丹上阿特巴拉水利枢纽等。当然,中国希望和国际组织和其他国家一道,为改善中东国家民生共同献计献策。

责任编辑:周雪莹
中东 中东局势 中东乱局 美国 俄罗斯 土耳其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

美方对俄隐瞒了部分信息?克宫回应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