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子:伦敦“珠光王族”,一群英国最纯粹的穷逼

来源:微信公众号冷咖铺

2017-03-23 08:56

透明子

透明子作者

自由撰稿人,宅腐文化微信公众号“冷咖铺”(ColdCP)

说起腐国穷逼,不能不提到著名的伦敦东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工人阶级的聚集地,当代众多流行文化的摇篮,现代阶级社会的原生样板。正如塞缪尔·约翰逊所言,“若是你厌倦了伦敦,那就是厌倦了人生”,而伦敦生活最精彩的地方,莫过于东区。

如果你在伦敦东区一带生活的时间够久,迟早有一天会遇到这样装扮的一群人。

这不是一时兴起的狂欢节或者Cosplay,也不是奇葩汇集的伦敦时装周,而是一项有着一百多年历史的伦敦工人阶级传统文化活动——“珠光纽扣王族”(Pearly Kings and Queens)。

对了,东区到底在哪里?

“东区”特指现在伦敦市中心偏东的一坨并不太大的区域,也就是泰晤士河下游地区。从地形可以看出,这个下风下水处在历史上一直是伦敦下层百姓的聚集地。工业革命开始以后,伦敦人口暴增,从英国各地赶来首都打工的民工大多聚集于此,构成了今天伦敦“东区佬”的祖先们。另外,东区也是外族移民(包括爱尔兰人、犹太人、以及近代的印巴和非洲裔人士)进入伦敦的首站,因此此地在文化上十分繁荣,花样百出。

现代伦敦的东区大致位置

东区人一般被称为“东区佬”(cockney,也可以指英国其他城市的工人阶级穷逼),在生活、工作、文化水平等各方面与西南区的伦敦中上层阶级半隔离地对立着,形成了独特的(穷逼)文化。比如传说中的“伦敦腔”,因为cockney也被称为是“伦敦佬”(Londoner),不过正宗cockney口音指的是维朝以来伦敦流动小贩们使用的黑话。

但是请注意!“伦敦腔”是很low很low很low的口音,《窈窕淑女》里赫本演的卖花女一开始就是满口大碴子味儿“伦敦腔”。所以,拜托某些小白文写手别再写什么贵族少爷“操一口标准的伦敦腔”了,信不信女王扔只柯基砸你?当然,你倒是可以尽情写管家男仆什么的一口伦敦腔,因为那时候当仆人都是穷逼,而且多半来自东区。

I fink 'e looks daft!

继续说回“珠光纽扣王族”,以下我简称为“珠光王族”好了。不是祖传东区佬你是搞不清“珠光王族”的出没规律的,不过一般说来,每到英国“收获节”(Harvest festival)期间的周日,自封为“珠光王族”的人们就会换上这种闪瞎人眼的亮片装,来到圣马田教堂举行庆祝活动。“收获节”是英国一个非常古老但不显眼的日子,一般定在每年的八九月期间,月亮最圆最大的那一天。

去年的“珠光王族”收获节公共活动

除了穿成这样这样招摇过市,“珠光王族”到底为什么而存在?这就要说起“珠光王族”的本质,它其实是一个遍布伦敦各个社区的大型穷人募捐组织。而一切的起源,要追溯到维多利亚时代,一个扫大街的孤儿……

亨利·克罗夫特:第一位“珠光王”

1861年5月24日,亨利·克罗夫特(Henry Croft)出生在当时伦敦东区的核心地带,苏默斯城查尔顿街一间济贫院里。克罗夫特一开始并不是孤儿,但是随着1871年,他的父母先后过世,孤苦伶仃小克罗夫特被一间孤儿院收容,直到十三岁,他离开孤儿院跟当时绝大部分儿童一样开始工作,成为了一名马路清洁工。

亨利·克罗夫特(1861-1930年)。这是他著名的全套珠光衣

克罗夫特这个人性格特别好,很快就交了不少朋友,而且他父亲生前是个音乐家,所以他也会一些乐器唱些小调,日子过得还不错。克罗夫特为了报答收养他的孤儿院,时不时就跟朋友们组织起来搞些慈善募捐。当时很多孤儿院出身的穷人都有这样的习惯。虽然狄更斯的一些小说里把孤儿院或者教养院描写得很可怕,但是这类机构确实拯救了不少工人阶级的孤儿。所以我们还是套用一下狄师傅的那句话:“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

维朝扫大街的童工们

在他十七八岁的时候,克罗夫特忽然从伦敦街头的小贩那里得到了灵感:这些小贩为了吸引眼球,不仅要大声吆喝,还在外套背后和帽子上,绣上闪亮的珍珠贝母扣子。

所以这个所谓的“珠光王族”其实指用的不是珍珠,而是不值钱的珍珠贝母。当时伦敦东区有许多做珍珠母贝纽扣的作坊小厂,小贩们经常聚集在作坊附近或者码头捡那些遗落的纽扣,加入自己的收藏。

维朝伦敦街头卖杂货的小贩

一开始,克罗夫特也跟小贩们一样,只是在衣服的局部绣上纽扣,然后在募捐的时候穿上这样的衣服去吸引别人的目光。当然,作为一名单身狗穷逼,这些扣子都是克罗夫特自己亲手绣的,这也成为后来“珠光王族”的传统。所有担任“珠光王”或者“女王”的人,都要亲手设计并缝上自己的珍珠纽扣。

过了几年,在克罗夫特二十来岁的时候,某天他不知哪儿来的灵感,竟然穿上了一套缀满珍珠母贝扣子的衣服,生生是闪瞎了众人眼。

珍珠母贝虽然不怎么值钱,但是要搞定全身上下整整六万颗扣子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有一个类似都市传说的说法是,克罗夫特某天在泰晤士河边捡到一个不慎坠河的装满扣子的袋子,于是他就顺水推舟,用到了自己的衣服上。

这张照片是1902年,著名的《河岸杂志》(Strand Magazine)为亨利·克罗夫特拍的,是不是很潮?

当然,为了强调慈善目的,他在衣服上用扣子组成了许多图案,并且还写了一串字在背上,“一切为了慈善和施舍穷人”(All for charity and pity the poor)。

这件衣服的效果可谓十分显著。克罗夫特穿上他走街串巷,人们纷纷对他报以热忱,“我卖出下一个苹果的钱就捐给你,亨利!”(此处请带入腮帮子都缩进喉咙里的“伦敦腔”。)

伦敦刮起“最炫珠光风”!

没多久,克罗夫特让他的募捐小伙伴商贩乔治·道尔(George Dole)和捕鼠人伯特·马修斯(Bert Matthews)也分别做了一套“珠光衣”,穿上它去搞募捐。他们被称为“珠光三王”,成为苏默斯城的“名胜”。

跟克罗夫特一样,这些衣服上的扣子图案都是这三个汉子自己设计缝上去的,他们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却用当时东区人的思维赋予这些图案一定意义。比如乔治·道尔的衣服上就绣了一个马车轮、一匹马、一个小货架,以象征他的流动商贩职业。这些珠光纽扣可不是现代的塑料制品,贝母可是很重的,如果衣服上点缀太多的话,可能重达30公斤。所以说各位营养不良长期缺钙的“珠光王族”们也很拼。

珠光衣上的常用图案符号及象征 马蹄铁:幸运 鸽子:和平 锚:希望 十字架:信仰 轮子:生命的循环 纸牌:生命是一场赌局 花盆:流动商贩 驴车:流动商贩

克罗夫特的“亮眼募捐大法”效果出众,伦敦许多医院、济贫院和孤儿院都找他出面筹钱。分身乏术的克罗夫特干脆把“珠光衣”口头授权出去让各地的募捐者制作类似的衣服,去筹款。

“珠光风潮”席卷维朝劳动者阶级

到了1911年一战前夕,全伦敦28个社区和小城镇都拥有了他们自己的“珠光王”、“珠光女王”及一系列“珠光王族”们,数量达到上百人。他们的身份大多数本地流动商贩或其他下层工人阶级。“珠光王族”的事迹在伦敦下层劳动者阶层流传开了,甚至被改编成歌舞,登上了维朝群众最受欢迎的娱乐场所——曲艺厅(Music Hall)。

文化是可以互相渗透的,越是近代渗透速度越快。这股自贫民阶级刮起的“珠光旋风”渐渐影响到隔壁西区的富人阶层里。除了1907年,克罗夫特因事迹出众在当年的皇家马展上,受到了国王爱德华七世和王后的接见,另外还有一个跨越阶级的很知音的故事。

话说1911年,一个名叫弗兰克·汤普森的人被人控告“虐待驴子”——维朝的动物权益意识也是先进得很——后来经调查发现,这个汤普森和他的妻子都年迈体衰,两人事实上已经是缩衣节食,自己都舍不得吃,还好好伺候那头帮助他们维持生计的老驴子。

案子传到了朗斯戴尔伯爵那里,这位爵爷便嘱咐与他有点交情的该社区“珠光王”克劳先生,由克劳先生出面,伯爵出钱,给汤普森老两口买了一头好驴子和一辆新的杂货小车。

朗斯戴尔伯爵,休·洛瑟尔(Hugh Lowther,1857-1944年),英国近代一位传奇贵族,他一生热爱探险与运动,著名的运动品牌“龙狮戴尔”就是以他的名义开创的

朗斯戴尔伯爵的善行在贵族们居住的梅费尔区传为佳话,贵族们为了赶时髦,纷纷找到各个社区的“珠光王族”捐钱捐物,大大助力了伦敦的慈善事业。

自从朗斯戴尔伯爵跟“珠光王族”打上交道后,他与伦敦穷人们便频繁接触。1927年的皇家马展上,52头驴子被牵到赛马场风光走秀,伯爵本人与一位“珠光公主”伴着东区小调共舞了一曲,这件事被视为英国贵族阶层向工人阶级示好的重要表态。

朗斯戴尔伯爵与夫人在马展上亲切对待“珠光小王子”们。(插播一个悲伤的故事:最左边那个孩子长大后加入二战,死在了诺曼底登陆。)


你可能已经注意到了,驴子在“珠光王族”的故事里频频出现。因为“珠光王族”主要由流动商贩组成,而商贩们拉货的主要动力就是驴子,所以东区小贩们都把驴子当成重要家庭资产。驴子在东区英语里被称为“耶路撒冷的小马”(Jerusalem Pony)。前面那位汤普森老爷子在被法院问讯的时候,就坦然道:“一个人的驴子过得好,这个人的日子才能过好

亨利·克罗夫特这个一开始看似哗众取宠的创意之举,在19世纪末将英国底层慈善事业推上了高峰。他的一生共为伦敦各大医院和慈善机构筹集了大约4000-5000英镑的善款,折合成现在的价值不少于50万英镑,收到的奖章和绶带多达两千多个。

1930年,当68岁的他因罹患肺癌病逝时,伦敦的穷人们自发组织起来为他送葬,队伍长达半英里。当时遍布伦敦各个社区的不少于400名“珠光王族”都穿上“珠光衣”,送别这位老人。

一部纪录片记录了第一位“珠光王”的葬礼,待遇不亚于真正的王族

克罗夫特被葬在圣潘克拉斯墓园,几年后,人们筹资为他打造了一尊等身塑像,目前这尊塑像被安置在伦敦圣马田教堂里。

珠光王塑像,因为在室外经常被人破坏,所以现在已经被挪到了教堂里

“珠光王族”今何在?

从维多利亚时代至今,“珠光王族”在伦敦世代相传。每一个拥有“珠光王族”头衔的家庭,都秉承着这项以慈善事业为基调的殊荣。虽然不少家庭因为断代或者移民的缘故,令头衔无人继承,不过很多家族都会慷慨让出王位,交给票选出来的下一个家族。如果伦敦某一个暂缺“珠光王”的社区要以“珠光王”的名义举办慈善活动,就会选出一位代表,以“暂借”的名义,借用某家族的“王族头衔”穿上珠光衣上街筹款。

1964年动画片《魔法保姆》里亮相的“珠光王族”们

“珠光王祖师爷”亨利·克罗夫特的“王位”如今被他的曾孙女继承,担任苏默斯城的“珠光女王”。

再次告知小白文作者,“珠光王族”不能彰显你的角色出身高贵,只能说明他们祖上是英国最纯粹的穷逼而已。你能想象一个浑身阿玛尼的小开一手端着拉菲傲气地宣称,“我是丐帮第十八代嫡传后人吗?”

虽然我是觉得这样子还是蛮骄傲的,但在不少上流阶层眼里,“珠光王族”依然是东区穷逼们令人哭笑不得的自娱自乐。到现代,由于流行文化的介入,“珠光王族”的装扮也变成一种宣扬亚文化的炫酷行为。从1971年专职为穷逼代言的“The Who”乐队,到“The White Stripes”姐弟俩的专辑照,还有就是2012年凯莉·米洛在女王的“钻石禧”庆典上的打扮——你这是膈应老太太呢?——珠光宝气的衣服传递出一股异样的寒酸感。

各种“珠光炫酷狂拽霸气装逼”

然而由于伦敦传统城市工人阶级的逐渐萎缩,“珠光王族”的活动在伦敦各个区已经越来越稀薄。年轻一代都觉得穿成这样上街要钱好尴尬,所以现在出街的大都是些老头老太太。甚至有人担心这个延续百年的独特文化传统不久即将消亡,呼吁伦敦政府给予关注和保护。(伦敦市长:你们东区花样太多,我照顾不过来!)

不过嘛,任何时代,总会有审美异于常人的熊孩子们——

【本文原载于微信公众号冷咖铺(ColdCP),经作者授权观察者网发布】

责任编辑:小婷
伦敦 英国 新穷人 慈善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省级督察组现场核实情况,遭故意封路阻挠

嫦娥六号成功发射!开启人类首次月球背面取样之旅

“美军还没撤,俄军就把这里占了”

土耳其暂停与以色列所有贸易

菲律宾称在黄岩岛已越过红线?中方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