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睿:台湾绿了,两岸关系冷暖几何

来源:观察者网

2014-12-03 07:20

王睿

王睿作者

台湾时事观察者

台湾“九合一选举”已落帷幕,国民党惨败,全岛飘绿,这一结果也让关心两岸关系的人捏了一把冷汗,未来台独势力是否会抬头,两岸关系是否更加曲折?

柯文哲胜选台北市长,某种程度说明两岸关系的发展本非台湾的选票可以决定,或至少说明两岸关系的发展已非多数台湾选民在这次选举所最关心的事情。选前蓝营打出“九二共识”、“经济发展”等两岸牌,或指出柯文哲是“皇民后裔”、“墨绿台独”等攻击步数,皆无助于选情的改变。但这不代表台北选民已倾向或认同台独,反而是说明统独议题已远离选民的意志或影响。这次“九合一选举”一方面表现选举效能的有限性,它不能上纲决定国家定位与认同;另一方面又反映国家定位与认同是远高于选举活动的政治档次。

台湾“九合一选举”已落帷幕,国民党惨败,全岛飘绿

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今年的新著中认为现代国家政治基石的排序依次是:强政府、法治、民主责任制。从这角度来看待台湾“九合一选举”的结果,毋宁谓是选民在当前体制下对台北“强政府”的否定;不然就无法解释在今年3·18学运前夕,绿营民调显示选民对马政府的两岸政策认同度超过绿营,而绿营“逢中必反”的两岸政策却是最不被选民接受的事实。

况且,选前柯文哲还对媒体表示“不知九二共识内容为何”,也“没看过台独党纲”,则多数选民为何仍票投这个“不明两岸政策”的人?莫非台北选民已预设一个“非强政府”根本无能左右两岸的发展,一如它无能掌控两岸服贸与货贸进展的结果?那么,蓝绿谁当家又有何关系呢?何不借选举教训一下这个失能政府来解解气呢?

选前柯文哲还对媒体表示“不知九二共识内容为何”,也“没看过台独党纲”

换言之,两岸关系这个终究会触及国家定位的问题,是任谁也回避不了的历史遗留任务。但蓝营两岸政策的方向虽受到较多人认同,可它的“不统不独”式、“三限六不”式操作,并没有将原先许诺的经济愿景化成雨露均沾,22K魔咒至今仍窒息台湾年轻人的希望。台北既然多的是“经济选民”和“理性选民”,他们为何还要继续相信一个“三权掣肘”的失能政府会借由两岸政策的实践而带来希望呢?老拿“中华民国会灭亡”来说事,已不堪用了。柯文哲不也是选前充数在“中华民国是底线”麾下吗?他以前说过什么又如何?

机会主义者胜选,或许是反映台湾选民短视理盲的结果,而更多的是反映台人对于选举体制产品失能的无奈或愤慨:重复着空洞的蓝绿轮替形式本身,就是这种情绪的表现结果,自觉或不自觉。李马扁无论蓝绿,均在岛上由台北市长而民选总统,其执政团队无一例外地独裁、贪腐、失能,一任更甚一任。他们个人的质量如何,见仁见智;关键是错放了位置,以及造成这种错位的体制需要反思。

马英九在2012年大选前许诺要推动两岸和平协议与军事互信机制,这远比他耗费180多亿美元民脂民膏去购买高龄军火要可靠得多;但他胜选后却无能推动这种大政方针,连ECFA架构下的两岸服贸也被砸锅。一切有赖“全民公投”和“占领街头”来决定两岸政策,这是领导人失智?还是产生领导人的体制失能?

如果绿营胜选台北市长的逻辑发展,就是2016年的大选必胜,那只会重复着蓝营的两岸政策路径,而不敢也无能走歪,差别只在于进展迟速与大小而已。正如蓝营智库某学人所说:“台湾发展两岸关系的根本支柱是美国。”两岸关系的张合取决于中美国力的消长,这里头没有岛内“全民公投”或“占领街头”可以左右的对象。地方自治的选举活动,并无影响国际关系的可能。

把普选台湾领导人当成左右两岸关系的机会,是美丽的幻觉;而民选领导人对两岸关系的失能失智,是对这种幻觉的警示──对台湾人而言,这当是选举主义民主30年来的收获。普选的领导人在岛内相继推出过“两国论”、“一边一国论”、“不统不独论”,而民生日益凋敝的结果证明:两岸关系根本不是岛内普选产品可以随意驾驭的档次,失却民生基础的民主形式只是空谈。

至于台湾的选举民主如何影响大陆云云,也被岛内政学媒谈了多年。人口总数与台湾相当的上海市,面积不到台湾的1/4,但去年上海的GDP已达台湾的7/10,且金融创新与贸易开放的自贸区成绩看涨之势,已让台湾望尘莫及。上海人享有的交通、医疗、教育、娱乐、休闲、文艺、薪资等福利,没有一样不超过台湾人,除了上海市长非普选而来。而正是普选体制下的台湾民主,却带给台湾人方方面面民生福祉的江河日下。

至于广东、江苏、山东、浙江、乃至“买不起茶叶蛋”和曾经“一九四二”的河南,均非普选地方首长的省分,其GDP成绩同样超过普选体制下的台湾。那么,台湾选举除了满足内部的民主想象,又凭什么能指点两岸江山?

台湾选举是两大党和各派系动用各自资源进行地盘调整的周期性机会,如掷骰一般,由选票数目的加减结果来决定各方政治势力的利益分配,选民是这种分配合法性的工具。当选人要为这种消费型资源分配体制服务,以确保其党派在这种体制中的优势。所以花钱拉票和花钱买票的本质一样,都是政治上的买卖,包括花钱驯养人民投票意识的教育和广告投资,这并不是什么高尚的事。

但只懂消费不管创造,徒具形式而无内容,只顾党派的利益分配而非全民的利益共享,就是今日台湾选举民主的实况。加上竞选各方抛出的选举议题往往眩惑选民于一时,造成社会周期性的分化与对立,从而耗损社会创造与再生的条件。赢了选举却输了社会,形成民主运动愈深化,台湾社会愈往全球边缘化的循环怪圈。如何奢望影响日益向全球政经重心迈进的大陆呢?

台湾“九合一选举”出炉,选出11,130名地方公职人员,史上空前。前一天,台湾最高检察署公布选举查察数据,计有贿选案3392件,8073名被告;暴力案182件,295名被告;其他类型案1097件,有3075名被告。而“选举赌盘”案有52件,“意图使人不当选”案共有319件,“幽灵人口”案则有638件。检察总长还强调:“(选举查察)没有底线,没有上限,没有时限。”可见这种选举动荡所导致的社会资源消耗,也是空前。所谓“选情揭晓后,局势将回归正常,全台湾2340万人都是赢家”云云,只是瞎话。

台湾选举对内部的最重大伤害是价值观的错误引导,尤其是对民主认知的表面化、程序化、民粹化与自我殖民化,短线操作、机会主义、个人主义和山头主义等,借由半生不熟的西方话语大行其道。在这种文化质地中胜出的人和团队,没有组织“强政府”的条件,自然也没有应对两岸关系这种需要高瞻远瞩而非周期性轮替的战略能力的条件。那么,某些传媒所称北京支持蓝营的说法,恐怕是错误的估计。横竖让利作球给蓝营,换来的只是不独不统与向美日靠拢,那为什么不让绿营来试试呢?

当蓝绿轮流把两岸关系搞成负面成绩,带给台湾同胞切身有感的痛楚之后,岂不是北京出手转化坏局面的更好时机来临?就像香港占领街头的教训,一国两制很难不经过一点阵痛而能毕其功。也许台湾选举主义民主带给两岸关系的贡献,正是以实践证明选举体制的时空局限与政治局限,从而佐证中国崛起的道路自觉与制度自信。

责任编辑:李楚悦
台湾 台湾选举 两岸关系 海峡两岸 九合一选举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