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若愚:深圳首次招录港澳籍公务员,释放出哪些信号?

来源:观察者网

2020-12-16 08:38

王若愚

王若愚作者

自由撰稿人,香港问题观察者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王若愚】

刚刚结束的2020深圳市公务员考试,与以往不同的是,共有5个职位定向港澳选拔,办公地点集中在福田、罗湖、南山等市中心区域。

这是深圳市公务员考试首次有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参加,吸引力有多大?

根据报道,5个岗位共吸引446名港澳居民报名。

深圳对于香港青年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图/光明网)

这次招录,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等要求的落实落地。这对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人力资源融合、改变香港青年人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抉择、改善香港治理和促进社会稳定等,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当越来越多的港澳年轻人拥有了在内地体制内发展的机遇,横亘在内地-香港两地的“心理坚冰”,也将会迎来融化的契机。

开放党务体现制度自信

这次深圳市拿出5个岗位招录港澳籍公务员,除了金融、城市规划、涉外人员管理、医疗监管等大家都比较理解的 “香港优势项目”以外,福保街道办拿出的“行政综合”岗位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因为这个岗位的主要职责是“从事行政事务、人事党务、纪检监察、综合调研等工作”。这是此次港澳居民竞争最为激烈的岗位,共有244人报考,可能最大的吸引力在于这个街道办距离福田口岸只不过5分钟的车程,乘坐地铁回港十分便利。

对比其他街道办招聘类似岗位的要求可以看出,从事党务、纪检等党内工作,一般要求“拥护党的领导,能够自觉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具有较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作风正派,遵纪守法,未受过党(团)纪、政务处分,无违法犯罪记录”、“热爱基层党建工作”,以及“中共正式党员或预备党员,有基层党务相关工作经验者优先”等。

福保街道明月社区开展“七一”主题党日座谈会暨慰问活动(图/福保街道办)

这一次,能够把这样基础但重要的岗位面向港澳居民开放,意味着他们将有机会从基层党务入手,可以接触到召开党委会、组织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开展党日活动等工作,对党的领导、党组织的运作等方面,有更深度的体验和融入。这可以说已经不是一般的人才引进,而是深圳市作为先行示范区,已由政策开放走向更深层次的制度开放。

笔者感到,开放党务等工作岗位给港澳居民,显示出内地在制度自信方面更加巩固。长期以来,一些香港人心中多少有些优越性,自认为香港的制度更加“民主”、更讲“人权”,在媒体长期妖魔化宣传下对内地制度充满了偏见。但回归23年来,经过深港两地的直观对比,不少香港同胞对内地制度有了更多的了解。特别是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成了中西方制度较量的最新“舞台”,中国的制度优势得到充分体现。深圳方面已经有足够的信心,认为可以将这些港澳籍公务员同化于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强化对内地制度的高度认同。

实际上,现在有大量的港澳居民在内地求学与工作,他们中有不少已和内地同胞并无太大区别。此次港澳居民进入党务岗位,意味着今后他们存在追求个人进步、申请加入党组织的可能性,也可能获得内部的晋升,走上相应的领导岗位,深度融入内地体制。

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主任陶一桃评论称,内地与香港是两种制度环境,有不同的制度框架。对于香港报考者来说,了解一个自己不熟悉的制度体制,包括这个体制的文化,本身就是一种提升和学习的过程。

不过,在观察者网报道此条新闻时,网友评论最多的就是“应该对这些人组织政审,别让‘黄丝’打入内地体制内”。看过香港电影《无间道》的都知道,从年轻时就打入对方内部,步下一些闲棋野子,在关键时刻往往能发挥“奇兵”作用。对此,确实要加强对这些人员忠诚度方面的考察考核力度,让真正可靠的人去干可靠的事。

“北上”与“西逃”的人生抉择

这次面向港澳居民招录公务员,还有一个重要考量,那就是给予香港青年更多的选择空间,让他们对于人生的发展道路有更多更好的思索和追求。

香港本地市场体量小、资产价格高,产业结构相对单一,导致青年向上流动的空间也相对狭小。加之今年香港疫情一再反弹,政府频频出台“加辣”措施对经济摁下暂停键,经济遭受重挫,香港青年创新创业受到很大限制,可谓“百业不兴”。统计数据显示,香港7月至9月失业率为6.4%,创下近16年新高,每5人中就有1人失业。

既然留在香港难以寻觅发展空间,甚至连找工作都比较困难,那向外走就成了必然的选择。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北上”、“西逃”两条路径。

选择“西逃”的,大部分是“港独”骨干分子以及他们的坚定追随者。他们顽固地反对内地,把未来押宝在美西方身上,即便在香港国安法颁布后依然没有收敛收手,选择出逃以继续从事分裂破坏活动,在甘当美西方“打手”的不归路上越陷越深。

今年以来,就发生了数起有案件在审的“港独”分子弃保逃跑,以及“港独”分子为逃避香港国安法而主动潜逃的事件,包括罗冠聪、陈家驹、黄台仰、郑文杰、刘康、朱牧民等。

乱港分子罗冠聪抹黑中国政府,鼓动“全球抵制中国应用程序”。

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潜逃到美西方国家,靠着前期在给美西方充当“打手”的收入维持生计,并时不时在网络上发起捐款众筹运动,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前立法会议员许智峰,更是在丹麦一些政客的配合下,打着参加国际会议的旗号,偷偷跑到了丹麦。此外,还有一些“港独”分子偷渡前往台湾,“12逃犯”正是在逃跑的路上被内地警察捕获的。

香港前立法会议员许智峰,在丹麦政客配合下潜逃丹麦。(图/推特)

同时,还有一些香港青年人,根深蒂固地把去美国、英国等国家学习深造、工作生活作为人生最大的理想。在香港社交网站上,有留言者声称:“香港大学生优秀,可以到英美等国发展,英美等着他们呢!”有人认为:“大英帝国护照含金量高,走遍全世界……政商二三代,趋之若骛!”这也体现出长期殖民统治对于港人价值观的深刻影响。

另一方面,选择“北上”的,近年来有不断增加的趋势。这是内地对香港青年的吸引力、向心力在不断上升,让他们愿意同祖国一同发展进步,把人生的未来坐标标定在内地。由此,可增强香港青年对祖国的“向心力”,坚固他们与内地青少年同是“一家人”的观念。

香港《文汇报》援引在福建泉州华侨大学就读港生刘源的话称,今年刚好毕业,他曾参加过多次香港社团组织的内地交流活动,对于祖国有更深的认识,毕业后能留在内地发展是他的心愿。而暨南大学毕业港生陈颖豪则表示,国内政策不断放宽,能够让港澳居民报考公务员,就是真诚欢迎港澳青年融入国家发展的体现。

人事顾问苏伟忠分析认为,过往都有不少香港年轻人上内地工作,不过多数供职香港在内地开设的分公司,或者一些贸易、商业公司等。对于此次深圳首次向港澳招聘公务员,他认为,主要看具体的薪资待遇是否具有吸引力。实际上,深圳公务员20万人民币左右的年薪,对于大学应届毕业生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的。

笔者感到,吸收港澳居民进入公务员队伍,能够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力场,吸引更多爱国爱港、爱国爱澳的港澳优秀青年搭上国家发展的快车道,深度参与大湾区建设。这也有利于在香港社会内部鼓励爱国爱港力量,让他们切实感受到国家治理香港的决定力度和给与的政策扶持,从而选择坚定配合“香港国安法”施行,与“港独”势力进行坚决斗争,驱赶香港天空中的雾霾,推动香港社会的繁荣稳定。

大湾区深度融合势不可挡

这次面向港澳居民招录公务员,也体现了大湾区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势。在这方面,深港两地政府都在积极作为,想方设法提高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前段时间,深圳市出台《关于进一步便利港澳居民在深发展的若干措施》,涵盖港澳居民在深学习、就业、创业、生活等4个方面,总共18条。其中,学习方面有6条,就业方面有3条,创业方面有4条,生活方面有5条。在政策力度上,将努力实现港澳居民民生方面享有“市民待遇”,其中与深圳户籍市民同等待遇有4条,略优于市民待遇的有7条。这也就意味着,以后港澳居民在深圳发展和生活,将会更加便利便捷。

深圳发布便利政策18条措施(图/南方Plus)

深圳拿出的最新政策,是从明年开始,举行粤港澳大湾区律师执业考试,港澳居民可以选择在大湾区城市考试,获得在区内当执业律师的资格,目前已经开放报名。这一政策,有利于减少跨境开展经济活动的法律成本,同时促进了法律专业人才的流动。

原香港律师会会长苏绍聪评论称,近年来两大法系彼此学习优点,内地与港澳法律人士交流日益频繁,为港澳律师进入内地执业创造了优良条件,港澳律师应借此契机亲身了解内地司法制度,深度参与到粤港澳大湾区法治建设中来。

香港特首林郑月娥在前段时间发布的施政报告中,也把促进大湾区建设作为一个重点内容。报告中提到港府将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补贴大湾区的雇主聘请本地大学毕业生到大湾区工作。随后港媒援引消息称,上述计划中,一般职位月薪最低为18000港元,津贴为10000港元。

林郑月娥在香港立法会发布2020年施政报告。(图/新华社)

林郑称,自己很喜欢年轻人,希望给予他们更多发展机会。她表示,香港面对经济困难,要看到哪里最有潜力,相信全世界也没有异议,亚洲地区的发展潜力大,国家是发展引擎,香港得天独厚,拥有“一国两制”下的独特优势,可以分享经济成果。

11月份,香港政制及内地事务局宣布,正式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办公室。行政会议成员叶刘淑仪形容,大湾区是香港的宝库,能提供很多土地和人才,香港亦有不少优秀学者,希望未来能够透过落马洲河套地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加强两地合作,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科创产业,同时为香港年轻人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当然,并非所有的香港人都乐见大湾区的融合进程。在林郑参加电台节目宣传新的施政报告时,有一名听众打进电话,居然声称,栽培香港青年要10多年,年轻人是香港的未来,理应留在香港“发光发热”,而不是“送去其他地方(指大湾区内地城市)做开荒牛!”该名听众还声称:“我看不到一个地方,会将自己最重要的资源、最重要的未来,送去另一个地方发展!”

而对于内地居民来说,一旦为了吸引人才而给予港澳居民太多的政策倾斜,也会让他们有“不公平”的感受,认为“外来的和尚会念经”。实际上,在深圳有不少人只是因为在香港出生而获得永久居民资格,他们从小在深圳长大、求学,与本地人并无二样,如果因为一张“出生纸”就拥有了更多的机遇,也确实有不公平的嫌疑。

这些都说明,融化在粤深港之间的“心理坚冰”,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久施策。但向前看,大湾区的深度融合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今后出台的政策力度会更大,融合范围会更广,港澳也将在祖国发展的整体格局中重新找到自己的定位。

参考资料:1.朱浴龙:《为港青融入大湾区提供新跑道》;2. 钟国斌:《湾区迎黄金机遇 成港青发展出路》;3.香港文汇报、大公报有关社论、评论;4.观察者网有关报道和网友评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香港 粤港澳大湾区 公务员考试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对华‘去风险化’,在德国引发了出人意料的现象”

欧美将“经济制裁”伊朗?以外长:已致信32国

习近平会见德国总理朔尔茨

劝不住?以色列誓言“报复”:美国与我们站一起

法军参与?马克龙:应约旦要求拦截伊朗无人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