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青松:扎紧内外安全联动的“篱笆”,中俄才能防止被“围猎”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2-17 09:00

万青松

万青松作者

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周边中心科研主管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万青松】

2021年12月15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

这是今年以来,两国元首举行的第三次视频会晤。另外两次分别是:5月19日,两国元首共同见证中俄核能合作项目——田湾核电站和徐大堡核电站开工仪式;6月28日,两国元首正式决定《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延期,并发表关于条约签署20周年的联合声明;此外,8月25日中俄元首通话。

两国最高领导人的紧密互动,进一步彰显出中俄将“背靠背”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视为各自的宝贵战略资产,关键时刻能够发挥巨大效用。

虽然此次会谈时间仅为一个半小时左右,但传递出的政治信号和战略意义重大。中国有句谚语叫“篱笆扎得紧,野狗钻不进”,意指防范严密,坏人就难以钻空子。笔者认为,本次中俄元首视频会晤是两国进一步扎紧内外安全联动的“篱笆”,以更加有力的相互策应防止被“围猎”的最新举措。

北京时间12月15日下午,人民大会堂东大厅,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举行视频会晤。图自新华社

扎紧“篱笆”,不留“灰色地带”

自拜登上台以来,中俄开展内外安全联动愈趋频繁,更具持久性。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视频会晤在涉及两国内外安全联动方面的表述更加直截了当。

习近平主席特别指出,“当前,国际上某些势力打着‘民主’‘人权’的幌子对中俄两国内政横加干涉,粗暴践踏国际法和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中俄双方要开展更多联合行动,更加有效维护双方的安全利益。”俄罗斯官方媒体也指出,两国领导人探讨了“安全保障”问题,给予彼此坚定的相互支持。与此同时,外交部副部长乐玉成在中俄元首会晤之后表示,“中方愿同俄方继续全面加强合作,把中俄关系推向不是盟友胜似盟友的新时代”。

这不仅是中俄两国进一步扎紧内外安全联动“篱笆”的公开政治宣示,也表明两国不刻意在美西方热衷炒作的“盟友还是对手”“政热还是经冷”“向西还是向东”“民主还是威权”“自由还是不自由”“依赖还是独立”“零和博弈还是互利共赢”等所谓的“灰色地带”问题上“纠结”,而是超越双边战略协作的传统范畴,更加主动去做好中俄关系未来发展的战略设计。

这方面的内涵非常丰富,不仅涉及全球安全与发展的威胁、国际法与国际制度、地区秩序构建等战略性问题,也涉及到两国内部政治议程的巩固,包括中国共产党将召开二十大、俄罗斯将进入落实《2030年前国家发展目标》的关键时期。

应对公开政治战,防止被美西方“围猎”

中俄进一步扎紧内外安全联动的“篱笆”,实际上是进一步防止拜登政府假借中俄关系的“灰色地带”之名,升级针对两国的公开政治战企图、试图动摇中俄全面战略协作的长期信心和坚实基础。

这种政治战的主要表现在于:

一是公开“离间”中俄。

自拜登上台以来,包括拜登本人在内的美国政界、学界、媒体界等“齐上阵”,公然对离间中俄关系进行舆论造势,而这次中俄元首会晤也都有谈到该问题。

比如,拜登通过搞第一次“拜普会”,象征性地变相“承认”美俄平起平坐的身份,并不忘在记者会上提醒俄领导人留意“强大的邻居”。第二次“拜普会”之后,拜登在俄罗斯关切的“安全保障”问题上“松口”,愿意与普京继续谈下去。

早前被拜登提名为白宫国安会俄罗斯与中亚事务高级主任的肯德尔-泰勒(Andrea Kendall-Taylor)在《外交事务》撰文提出,要创造性地思考如何限制中俄合作,同时避免采取强化双方接近的行动。有意思的是,作为跨大西洋安全问题专家,她却操心起中俄关系。

此外,曾任克林顿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欧盟事务主任,现担任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高级研究员、乔治城大学国际事务讲席教授的查尔斯·库普乾也一改“客观中立”立场,公开在《外交事务》提出离间中俄“七步走”的策略。

乔治·华盛顿大学主办的《华盛顿季刊》还专门刊登一组探讨中俄关系的文章,其中就有美国学者给拜登政府“开药方”,提出“联俄制华”要“死马当活马医”。

二是意识形态“围堵”。

拜登政府邀请全球约110个国家和地区大搞所谓的“全球民主峰会”,刻意排斥中俄两国,一方面试图彰显美国依然是决定世界政治发展方向的主要力量,大有将世界再次拉回冷战时期的“黑白”对立、搞国际关系“再意识形态化”图谋;另一方面,试图借助所谓民主话题破坏中俄两国的内部稳定。

拜登在白宫参加“全球民主峰会”(资料图/美联社

尤其是以支持和巩固民主机制和公民社会建设的冠冕堂皇理由,投入巨资,通过社交网络和聊天工具等新媒体、流媒体,开展对中俄两国的信息战、舆论战攻势,大肆干涉两国内政。

针对拜登对中俄的公开政治战,两国显然要强化内外安全领域的相互策应,巩固两国对美西方斗争的内在基础与信心。

树立长远目标,更好“开辟未来”

今年正值《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20周年,既是中俄关系的里程碑,也是两国关系的新起点。从这个意义而言,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结束过去,开辟未来”,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正如俄罗斯专家评价中俄关系时所说,冷战结束30年来的中俄关系更多还是聚焦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应对现实问题,而在“开辟未来”方面略显不够,这是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当前的中俄关系已经发展到不可逆转水平,具有自己的广度、深度、高度,外部因素很难改变两国关系的性质。这就要求中俄关系不应满足于当前,而是要与时俱进,进一步挖掘两国关系的深厚潜能。

当下美西方既不能把自己的价值观、理念强加于中俄,更无法压服和遏制两国,中俄也不能迫使西方接受两国的主张,加之大国注意力的“内向化”,更是让各方成为解决各自内部危机的“替罪羊”,这意味着中俄与美西方的合作与对峙会长期保持并存态势。

对不约而同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中俄而言,这是一个站稳脚跟、排兵布阵的新开端,要求两国强化内外安全联动的同时,还需要抓紧思考如何“开辟未来”的问题。

比如,中俄可重点聚焦为世界提供稀缺公共产品的迫切需求,包括安全、秩序、稳定、发展、新社会契约等。两国如能够针对这些问题拿出更具普遍意义的解决方案,并以此争取国际社会中的大多数与中俄相向而行,将是对美西方“双遏制”的更强有力回应。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李泠
中俄关系 台海问题 拜登政府 普京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马斯克公开反对禁止TikTok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