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管员老杨的工作日志:今天被人追着打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7-23 10:09

魏程琳

魏程琳作者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魏程琳】

在国家“只减不加”的公务员改革原则下,日益增加的社会管理事务孕育了大量半正式的辅助管理人员。在城市街头治理中,协管员所占比重之大超于常人想象,笔者在武汉市的调研发现,协管与正编城管的总体比例大约为5:1,在具体的执法中队这一比例一般为10:1,最高的可达40:1。正编队员的主要工作是处理执法类、案卷类事务,协管员则承担了95%以上的街头具体工作,在这个意义上说“协管员治理一线中国”毫不为过。

理解了协管员队伍的复杂性,“协管员经常出事”就不足为奇了,在这支队伍中,有一贫如洗者,也有家产千万者,有年近六旬之人,也有刚刚成年之人,有当地居民,也有外来漂泊者,有官家富家子弟,也有以往混社会的人。协管员老杨就是其中一类的代表。

52岁的老杨是省皮毛厂下岗工人,来菱湖城管中队当协管员已4年了,每天从零开始“重复昨天的故事”已成为工作常态,早上8:30上班,下午5:30下班,中午休息3个小时,每周加早班(7:00-8:30)、中班(12:00-14:30)和晚班(18:00-22:00)各一次,每月工资2600元(含社保、医保金800元和加班费400元)。尽管薪酬微薄、作业辛苦,但老杨们很在乎这份工作,因为对老杨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有份工作实属不易。

第一次见老杨,笔者正在随中队副队长巡路,老杨骑一辆老式自行车来上班,他将自行车放在路边,就逐户劝导店家进店经营;第二次见老杨是在协管员的休息室,老杨正在认真地写“工作日志”,今天天气如何、做了哪些事、遇到什么问题、获得什么经验。实际上,老杨的认真出乎笔者所料,访谈时,老杨拿出日志本和手机向笔者展示了他日常工作中的故事。

日志记什么?

自2013年起该中队就要求队员记工作日志,如今大多数队员养成了工作之后写日志的习惯,日记本里有什么呢?老杨在2013年元月1日写道:

“中队发笔记本了,以后要做好每天工作记录,探寻好的工作方法,做好积累总结,利于提高。”这大概集中体现了中队发日记本的本意。

2015年3月31日,星期二,晴。

早加班,巡守菱湖南路,后按要求上报围挡墙板破损情况,上报后到兴业汽修店做工作,要求搬走门面占道大吊龙,对方不予配合,我仍向其宣讲城管具体规定,劝店主文明规范经营。店主一时还不能接受,我将情况向张书记做汇报,改日继续做店主工作。下午2点上路做保障,区领导有检查。

2015年4月2号,星期四,大雨。

点名后,各小组开展现有问题及解决方法群策群力大讨论。菱湖南路现有问题:1.早点炉子出店、小板凳出店;2.物流点多占道严重;3.占道洗车严重。今天兴业汽修把门前大吊龙搬走了,几天的思想工作终于有了成效。

2015年4月24日,星期五,阴雨。

加早班,巡查5路,南路,4路,2路,驱赶4路卖枕头大地毯,规范鲜花出店及灯箱出店1家,驱赶南路草药售卖大摊位6人,其中1人穿异族服饰,赶走卖菜苗小商贩一处,规范早点经营,整治三处出店灯箱。全天巡守菱湖南路……清理南路沿街菜市场,清理占盲道的自行车。

2015年4月26日,星期日,晴。

……二路荣发面馆出店并且态度激烈,经二次沟通,终于答应配合城管管理,并且化对立为融合,现场看到对方的笑脸。……

工作日志记录了老杨和中队的工作轨迹,其中包含大量城管工作信息以及老杨的工作经验心得:反复向修车店做工作,终见成效;两次去与发面馆沟通,见到对方笑脸;这些都是令老杨开心的时刻。然后是上报围墙挡板破损情况、清理占盲道自行车,这些工作很少为外人所知。再如,大雨天中队分组开会讨论问题和对策,这似乎与城管在公众视野里的“土匪”、“打砸”形象大相径庭。这些也许才是城管工作的常态。

照片背后的寻常工作

老杨边翻手机照片边向笔者讲述了7月15日上午的工作和图片中被管理者的故事。

第一张是一个擦鞋妇女,属于占道经营,老杨介绍说擦鞋工大都来自周边农村,几个女工租住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房子,吃住都在里面,她们往往早上做一顿饭,简简单单吃一天。这些擦鞋工比较服从管理,你说一句,她们就会走,但很难根治,她们不过换个位置而已。

第二张是一个70岁左右的菜农,他将脚踏三轮车放在墙边,在靠近马路的人行道上摆了几个小筐子,里面有茄子、生菜、蔊菜等。这些老农都是原居民,尽管每家每户都有四五套还建房,价值400~500万元,但老农们过惯了苦日子,喜欢占道卖菜,此外也借此消磨时间。第三张照片中一个60多岁的婆婆同样是本地人,老杨说,每次让她走时,她都装作没有听见,依然我行我素,实在难以管理。

第四张照片中5、6个年轻人(有一个女青年)是江湖骗子卖假药的,当老杨拍照时,卖药的青年还朝老杨摆了个V字手。老杨说,这些年轻人很厉害,都是团伙性质的,你看,一个年轻人坐在凳子上卖假灵芝,其他人有的向人推销,有的装作路人买药。老杨早上在菜市场门口就驱赶过他们,他们如今又跑到汽车店门口,老杨来管理,他们就不耐烦,几个人将老杨围起来斗狠。老杨说,你们再不走,我就叫机动队来了,他们这才离去。

第五张照片中是一个在菜市场门口卖莲蓬的老汉,他是第一次出现在老杨的管理区域内,第六张、第七张照片中的人都是卖菜的,都是“常客”了。第八张是一辆瓜车,第九张中是一个卖生玉米的,第十张是一家早餐店出店经营。对于这些经营者,老杨多说几遍,就能让对方配合工作,难度不大,因为“常客”都晓得配合城管工作,新来的经营者还未熟悉情况不会主动惹事的。

第十一张、十二张是两家水果店,经常出店经营,是令中队头疼的主,多次劝说无效,城管队员开始暂扣东西,为此两家水果店1年前还与城管队员打过架。

第十三到十七张照片反映了盛泰幼儿园门口的流动摊贩情况,一个瓜车,一个卖蔬菜的,一个卖干货的,一个卖生玉米的,不远处还有一个卖百货的地摊。这些人都是“老油条”,天天来这里摆摊,你赶一下,他们就慢悠悠地动一动,你一走他们就又回来了。现在菱湖中队要求城管队员不准收东西,协管更无权暂扣东西,只能进行劝阻,摊贩都熟悉了城管的套路,丝毫不怕城管,加之人员有限、区域较大,老杨不可能长时间守在一个地方,于是出现“城管前脚走摊贩后脚就来”的现象。

第十八张照片中是一个60多岁的老汉,他肩挑两筐农副品,一筐是鸡蛋,一筐是咸蛋,外加一些干萝卜,冬天还会卖一些糍粑、豆干之类的东西。老杨说,这个老汉非常顽固,几年来坚持在本地打“游击战”。一般情况下,老杨都会和气地劝商贩离开,但对这个“顽固”的老汉,老杨的温柔已经失效,对他讲话时喉咙也粗了一些,音调大了一些,这老汉也习惯了。

在老杨的管辖范围内还有十几家早餐店,一条布满修车、洗车店的路,这些店家出店经营已是家常便饭,在上文老杨的工作日志中已提及,不再赘述。

两只鸡的故事

除了管理占道、出店经营,窨井盖破损、围墙挡板上报等工作外,老杨还要处理辖区内的油烟、噪音等投诉。市容条例规定中心城区不准饲养家禽及食用鸽,随着近几年城市管理标准的提高,抓鸡子成为城管的一项工作。半个月前,老杨在路上巡查时被一位约70岁的老太太拦住:“你们管管这个鸡,它天天打鸣,不要人睡觉。”老杨心想这是一个投诉,要认真对待,就问:“您贵姓啊?”没想到老太太反应非常激烈:“你怎么滴,问了我,去告诉别人,让人家骂我啊?!”老太太还威胁他,如果他不处理就向市长专线投诉。

老杨压住内心的不快,开始沿路寻鸡,走到一家石材店前看到了一公一母两只鸡,这对鸡仔是石材店老板买给小儿子养着玩的。老板显然知道城市之内不准养鸡的规定,尽管态度很不好,但还是答应将公鸡杀了。

老杨在路上再次碰到那个老太太,老太太说:“你那天去做工作,我在楼上听到了,谢谢你啊,你叫什么名字,我去你们队里表扬你。”老杨说大可不必,其实心里挺高兴的,因为市民的认可和表扬使得这项简单重复的工作显得更有意义。

然而,没过几天,石材店老板家的那只母鸡被第三方城市管理检查拍了照,街道因此被扣了分,老杨于是再次上门拜访,老板显然不耐烦了,说我们圈养起来吧,老杨勉强同意了。后来老杨又看到那只鸡,再次去做工作,大概是老板经不住老杨的“骚扰”主动将母鸡杀了。

被骂被打被威胁

城管工作与市民日常生活高度相关,尤其遭到店家、摊贩的嫉恨,被打被骂被威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这些在媒体的报道中经常被略去。前天笔者在另一中队调研,该队中队长向笔者展示了他近期遭受跟踪威胁的短信,内容如下:

2015年7月2日

怎么不接电话,今天你无理抢我的东西,还打我的人,你住的地方我知道,你和你老婆小孩小心点,我要撞死你家人。

2015年7月6日

你今天把小姑娘带到办公室去了,小姑年还蛮可爱的。我一直在你后面……人被打,东西被你抢,你还要我写保证书,你是公,我是私。被你抢的东西不给,你看着办。我的车况不怎么好,刹车容易失灵。

实际上,在媒体和社会高度关注的背景下,城管队员和协管员绝不会主动与摊贩发生冲突,武汉市2008年起一再要求城管队员“骂不还口,打不还手”,一定程度缓和了矛盾,同时也给城管人员的人身安全带来一些威胁。

在当前的工作环境下,52岁的老杨说,做协管员要有点“二皮脸”,听得了孬话,别人骂你就当做没听到,只要把事情做完就行了,毕竟是“人民内部矛盾”。尽管如此,老杨及其队友仍然不免遭到打骂。

有一次老杨管理占道经营时,对方打电话叫了一车人过来准备殴打老杨,幸亏旁边停车场和酒店的保安过来帮忙将他们驱赶走了;协管员小梁(22岁)在劝阻一家当街宰杀鸡鸭的店子时,被老板用鸡子挥打,一条胳膊有数条划痕;协管员小曹(28岁)在劝阻一家违建时,被户主打了一拳;在D街道,协管员小聪(30岁)白天管了一个摊子,晚上回家时被这户人家拖到巷子里打个半死。

按理说,老杨年老稳重不会发生此事,但一个月前他也被追着打了一次,当晚,老杨对一家长期出店经营的虾馆进行管理,他很客气地劝店家将桌椅搬到店里去,没想到遭到老板的员工追着打,幸亏老杨跑得快,啤酒瓶未击中头部而是打到背上,最后对方仅赔300元钱草草了事,老杨感到非常委屈。

老杨的工作基本代表了路面管理者工作的常态,每天重复的工作中包含着委屈、威胁和快乐。像老杨这样的四五十多岁的人在城管协管系统中并不少见。

例如在菱湖中队44个协管员中,45岁以上的有20人,占比45%;在D街道25个协管员中,45岁以上的有18人,占比72%;在某直属队154个协管员中,45岁以上的协管员有90人,占比58%。这些人大都是1990年代的下岗失业工人,因为已经失去了市场竞争力,而愿意“留守”城管系统,这份不算好的工作为他们提供了基本保障。

“起码有个地方帮忙交社保、医保,我们就是奔着这个来的”;为了工作,他们长期培养的自尊被损害了,“这份工作需要有点‘二皮脸’”;他们的人身安全也处于不可控的风险之中。年轻协管员在市场上有更多机会,随时准备离职,正是这批老年协管员构成城管队伍坚实的基础,承担着城市管理中的大部分工作,他们平凡而不可或缺。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城管 基层治理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首次超过燃油车!我国新能源乘用车渗透率破50%

马斯克公开反对禁止TikTok

伊朗外长否认以空袭:除非遭重大袭击,否则不予回应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