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程琳:在中国,什么样的家庭更容易成为贫困户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9-21 08:37

魏程琳

魏程琳作者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魏程琳】

在美国,说起贫困户首先让人想起的住在贫民区带领一群孩子的黑人妇女,为了能够领取救济金,孩子的父亲通常选择逃离家庭。在中国农村,什么样的家庭最容易成为贫困户呢?笔者近期在中部某省农村做扶贫调研,发现了一个值得深思的现象。

8月11日下午,笔者随同驻村第一书记来到贫困户关民家里,关民家的门楼房顶已经坍塌,正对着门的三间青砖瓦房也凌乱地倒在地上,旁边是三间红砖瓦房,东边是两间厨房,厨房靠外边一间的房顶已经露天了,关民在里面一间煮饭。对关民来说,煮饭是件挺麻烦的事情,他更喜欢吃泡面。正屋里一片狼藉,桌子上摆着开水瓶和吃剩下的方便面调料包,卧室里分不清哪里是垃圾堆,哪里是卧室,剥落的柜子上摆着一台黑白电视机。

由于屋里屋外实在无法下脚,关民也找不到一条没有落满灰尘的凳子来,第一书记忙着为他打扫卫生,帮他把门前厚达三公分的树叶粪肥铲去,再将他扔了一地的烟头扫开,书记一边帮他打扫,一边告诉他,“扶贫不扶懒,你这样可不行”。

大家可能会猜测关民应该是一个老弱病残人员,然而,他却是一个48岁的壮年。他的厨房、门楼、正房都是刚开始漏一点雨,他不做修理,后来再大一点,这边漏雨,他就搬到另一边去,后来房屋就都全塌了。现在他住的是弟弟的房子。

单身可能是关民不愿意打理房间的主要理由。成为贫困户,很大程度上是村民对这个单身汉的同情,有人说他是个二百五,因为他一个人在家里会敲桌子打板凳大声歌唱,出了门却很正常,从不与人争执。更多的人认为他精神上没有什么问题,很正常,就是太懒,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

关民也种地,但只有把钱花完时他才去建筑队干点杂活(80-90元/天),自去年当上了贫困户,政府发了钱,他出去干活的时间越来越少了,“有人告诉我,上面要来检查,不让去干活”。当问他有什么困难时,他说“也没啥难处,”后来想了想说,“现在还没有电动车”;问他有什么规划,他反问我们说:“不愁吃、不愁喝、房子不漏雨,不就行了吗?”关民喜欢抽烟,两块五一包的散花烟一天要两包,他抽烟不是为了清醒而是寻找快感和麻木。

离关民家不远处是贫困户高邮,高邮1980年出生,37岁的他一直单身,他说小时候被父亲用皮带打成了精神病,自己有精神残疾证,加上父母年老,他们家就成了贫困户。

高邮的父亲性格暴躁,对他和哥哥动辄皮带抽打,哥哥受不了,十几岁的时候就跑出去了。2004年冬天,高邮在集镇上抽奖,老爸很生气,将他衣服扒得只剩下小裤衩,再将他两手捆住,用四轮车的皮带抽他一路。这次使他得了精神病(二级残疾)。他还经常进派出所,前几天刚刚从派出所出来。

四五年前,经人介绍,高邮与大他20多岁的陈女士相好,经常去帮陈女士做农活,前不久高邮开着四轮车去她家里,见陈不在家,就躺床上睡觉,醒来后,陈还没有回来,高邮就把陈女士放在鞋底的四五百元钱拿走了,还拿了陈女士两包黄鹤楼烟(价值二十元)。陈女士报了警,说高邮偷了她的钱和摩托车,高邮说摩托车是陈女士让他开回去修理的,他有修车的手艺。最后,高邮还是被拘留了十多天。高邮进拘留所不是一次两次了,村干部告诉笔者,高邮喜欢偷人家的东西,有一年春节偷人家手机被抓住了。

高邮性格暴躁,父母不敢在家,村干部在的时候,他还恶狠狠地瞪父母,父母怕有意外,就跟着小儿子在广东拾破烂。家里的四五亩地由高邮种,收割时父母和兄弟帮他收了。高邮整天游荡,不务正业,去年政府给了他扶贫款后,他就更加不干活了,他用扶贫款买了个2000多块钱的智能手机,还在自家门前安装了摄像头。

关民虽然懒惰但从不惹事,高邮不但懒惰还到处惹事,有时甚至装疯卖傻占人便宜。村民同样不认为高邮有精神病,只是性格怪异,游手好闲而已。高邮不与关民搭腔,理由是关民的脑子不够用(有点傻),还说关民根本没法跟他比,因为他家里有冰箱、洗衣机,还有摄像头。当问及他准备何时脱贫,他说这是兜底的,兜底就是管到底,管到底就是管到死。

经典小品《懒汉相亲》

坪村40户贫困户中有13个大龄未婚青年,在农村这些人被叫做“光棍”,那些年龄稍微大一点(40岁左右)、身体或精神有点不正常的单身汉通常会得到村民的怜悯,把他们选为贫困户。他们的贫困并非是缺乏劳动力,而是劳动力闲置所致,之所以不愿意拼命干活,是因为他们没有干活、积累财富的动力,对未来生活没有预期。

单身汉的经典生活方式是“干多少吃多少,一个人吃饱全家不饿,不积累财富,不走人情”。相比普通人家,单身汉不知道积累财富要干什么,更不要提建个好房子了。这批人在道德上属于弱势群体,在行为上通常有些怪异,是村落社会的边缘人。村庄通过对他们的道德怜悯,使他们获得了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和边缘性的社会位置。

除了单身汉,贫困户中较多的就是五保户和纯女户,例如在坪村40户贫困户中五保户有11户,纯女户有4户,二者占总数的37.5%。五保户在财富积累方面与单身汉差不多,但他们毕竟是在多年孕育孩子无望之后才逐渐剪短与村民的人情往来的,为了夫妻体面的生活,为了让人看得起,他们还是要适当的积累财富;但因知道老了由国家供养,他们认为财富留给他人享用不如自己现在清闲些,这些农户的家庭积蓄往往不多。

纯女户则是另一番家庭生活样态,在坪村我们发现,50岁以上的纯女户的家里起码有三个女儿,多则五个女儿,这些农户成家之后的十到二十年里仍然勤劳工作,直到认命无子和女儿全部长大成人,他们才不再努力工作,而是维持基本收入的状态并把之前的积累逐渐消费掉。据我们调查发现,只有极少数的纯女户到了老年无人供养,而60岁之后到不能劳动需人照顾的时间段内,他们最容易被评为贫困户。

管移民是村里的红白主持人、木匠,勤劳能干、德高望重,原来他家是村里的经济大户,到他家借钱的人排成队,但在他生了五个女儿决定不再生孩子的时候,他就不再那么辛苦的干活了,经济条件逐步下降到中下层次,“挣那么多钱,给谁继承呢?”

地处华北的坪村强调生儿子,生儿子最主要的功能是有了儿子不受欺负,其次是传宗接代。拳头在华北农村很长时间内都起着主导作用,没有儿子的农户在别人面前根本就抬不起头来,“绝户头”是对人的最大侮辱和最恶毒的诅咒。在华北农村,农民有了儿子,生活才有动力,人生才有了奔头。自从有儿子那一天起,父母才真正成了父母,他们放弃孩子般的骄傲与尊严,投身到务农、务工的劳动力大军中,多数年轻人将子女留在家里让爷爷奶奶带,他们到外地打工。

在外边打工尽管劳作辛苦,但他们仍会将吃住水准降到最低,以期最大程度的积累财富,供子女读书,为儿子建房子、娶媳妇。儿子成家后,老年父母仍然有着不竭动力去劳动,他们知道自己的财富会泽被子孙,他们的努力会让子孙过得更好,他在村庄中也更有尊严和面子。在老人的观念里根本就没有享受的概念,子孙既是他们的幸福之源,也是他们不懈劳动的动力。

欧美国家崇尚个体主义,鼓励强者,个体最不易成为贫困户,那些无子女的丁克家庭更不容易成为贫困户,多子女家庭则容易成为贫困户;在中国则相反,多子女家庭最不容易成为贫困户,丁克家庭较容易,单身家庭最容易成为贫困户。这种贫困分布差异有着深刻的文化与制度内涵,值得进一步挖掘。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农村扶贫 扶贫 贫困人口 贫困群体 贫困家庭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条中马“一带一路”重点铁路项目 “或延伸至泰国”

国防部表态:中方不会在南海问题上任菲胡来

关于ASML出口管制,荷兰首相在华表态

警惕!“隐秘”的调查暗藏国家安全风险

巴总理召开紧急会议,“事关在巴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