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政明:卫计委做到这份上,咋还没人心疼医生

来源:观察者网

2015-08-07 08:54

闻政明

闻政明作者

时政观察者

“诊室之间当然是一片哀嚎!”背景音夹杂着孩子的啼哭声,三甲医院的儿科朋友匆匆发来评论。这话是针对湖南卫计委的一条新规说的,观察者网的报道大意如下:由于院前急救和儿科医生匮乏,医师资格考试不合格的学生,可以通过加试这两科获得加分,总分达到及格线,就能获得儿科或者院前急诊资格。

明眼人都看出来了,名为加分实为降分。“儿科医生门槛降低”、“‘次等生’进入儿科”、“儿科医生长期质量将走低”……透过这些解读你几乎可以看到家长们的震惊和焦虑。本着为下一代考虑的心,咱们仔细端详一番。

“下策”背后有现状

都知道儿科医生缺口大,有多大?看数据。

根据2011年公布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0至14岁儿童约有2.22亿,每年新出生人口约2000万而十多年来,中国儿科医生仅仅增加了5000名。据《中国卫生年鉴》2012年发布的统计数据,我国儿科医生缺口超过20万人。

业内公认的一组分析称,中国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医生数为0.26名,而美国每千名儿童拥有的医生数为1.6名,这个近6倍的差距,既显示了儿科人才的短缺,也可以看出中国医生平日的工作负荷有多大。

儿科诊室常常人满为患

这样的困局不是一天造就的,十多年的培训脱节是其中的历史原因。

1998年7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儿科医学专业被以“专业划分过细,专业范围过窄”为由,列入调整范围。从1999年起,大多数医学院校停止招生。目前,全国只有重庆医科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新华医院、河南新乡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南华大学儿科学院等5家医学院校招收儿科专业本科生。

新鲜血液补充不上,现有人才也在不断流失。原卫生部人才服务交流中心的数据显示,2011年与2005年相比,在执业类别为儿科的医师中,有超过一半的人员离开儿科从事其他临床服务。

更糟糕的是,儿科的人才吸引力也严重不足。根据《中国卫生年鉴》统计,在2012年儿科医师仅占总数的4.3%,相对热门的内科、外科、妇产科所占的比例分别达到了24.4%、9.1%和10.7%。应了医学界的俚语“金眼科,银外科,又苦又累妇产科,千万别做小儿科”。

降分录取,医疗质量会下降吗?

情急之下,湖南卫计委选择了“扩招”。满分600分的医师资格考试,及格要达到360分,加试满分20分。

不难看出,“扩招”力度并不大。纵使考到500+的优等生和360分的后进生确有差距,但从340到360又能相差多少?

咨询医生朋友,大家认可这一考试成绩可以衡量个人能力,也不否认临床和科研都是医院颇为看重的素质。即便在三甲医院,医师资格考也只有“过”与“不过”的区别,而不会拿成绩作为筛选标准。

借用一个未必完全恰当的比喻,医师资格证相当于驾照,取得是必须的,但驾驶水平还要从长计议。

那么降分会影响医疗质量吗?答案是肯定的,但受波及的却不一定是在屏幕前焦灼的这批人。

查询上海高端私立医院的儿科医生名单,清一色中年。也就是说,正在为考试奔波的这批年轻人不可能被录用。三甲医院也自然有门槛,朋友透露,医院合同中就规定,两年不过资格考,合同将作废。可据她所知,鲜少有人因此出局。

说到这里大家一定懂了:“城里人”可以安心了。那么那些“低分飘过”,或是需要加分踏上儿科岗位的医学生将去往哪里?很可能是城镇和乡村。

北京儿童医院院长倪鑫曾经提及,我国80%儿科医生在大城市,但70%—80%的孩子在城乡——那里是最迫切需要儿科医生的地方。

假设政策有效,医疗资源照旧分配不均,但儿科医生显著数量增加。是祸是福?将是一个难以判断的问题。

降分录取,伤了谁?

说了那么多现状啊,患者啊,咱想说的其实是,人家卫计委都使出这样的“昏招”了,咋还没个人心疼医生呢?医科生绕道儿科难道是因为分数低?

搞错了吧?大家吐槽的分明是“活多、钱少、人委屈”。

独生子女生病,三代同堂就医,儿科医生压力可想而知。

湖南省儿童医院院长姚旭介绍,这所湖南唯一三甲儿科医院2009年到2013年,接诊的患儿人数将近500万。

至于收入,在医学论坛丁香园公布的《2014科室薪酬中》,儿科在18个科室收入排行榜上,位列倒数第二,第一是方兴未艾的全科诊室。

这也就罢了,遇上“孩子血管细,小护士扎一次没扎好,准备再第二次扎的时候,家长一嘴巴抽过来”的情况,儿科医生常常含泪忍了,心酸可想而知。

问朋友当初为何选择儿科,她戏称是“脑子进水了”,说有当时儿科容易留在大医院的因素,也有学生对实际医疗环境不了解的因素。这些“现实”考量是人之常情,意外的是我还在知乎上遇到了不少“情怀党”。

“救活一个成人和救活一个新生命的感觉是不同的,孩子以后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总觉得儿科是更有希望的,朝气蓬勃,痛苦中也满是爱和欢乐。”

“身边有两个同学,一个是大学同系的,成绩一直在本系数一数二,保研的时候因为喜欢,选择了儿科;一个是研究生认识的同学,人很美很温暖,北医八年制,也是因为喜欢选择了儿科。在她们朋友圈里,能看到她们是真心喜欢孩子,能看到她们面对患儿时的责任、爱心和温暖情怀……”

——如果说降分政策最直接的影响,恐怕是损害了这群年轻人的自尊心。

一名对儿科颇有憧憬的医科生直言:“看到这个消息之后,这个想法(投身儿科)基本往后挪了很多。现在的儿科医生们,忍耐并坚持了那么多年,如今得到的居然是对他们尊严的践踏……想想真是寒心。”

不仅医生本人,随之而来的“次等生”心理暗示也可能作用在家长身上,又平添一份怀疑,这样的医患关系还会好吗?

写到这里,理当给些建议。但我却语塞了,最显而易见的方法无非是涨工资、加待遇。我们可以拿出美国、英国、日本来比,中国医生的工资恐怕都不算高的。加薪理直气壮,但困难重重。怎么加?加多少?财政压力有多大?如何平复舆论质疑?这些问号远比一句“加薪”沉重。

真要建言献策,匹夫只有振臂一呼: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保护好他们的尊严。尊严或许来自评职称的优惠政策,或许来自严惩医闹的坚决态度,又或者是对医疗事故调查的公开透明。这些举措重整的不仅是医生的职业荣誉感,也是社会的信心。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钟晓雯
医疗 最美医生睡姿 湖南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