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政明:台湾“国史馆”拒绝大陆学者,急谁之急?

来源:观察者网

2016-08-04 23:18

闻政明

闻政明作者

时政观察者

写这篇文章时,确实是愤怒的,但绝不是耸人听闻。

7月26日下午,“国史馆”网站突然宣布“台北及新店阅览室自8月1日起停止阅览服务”,进行为期约1个半月的整修;并在完成后,同步调整阅览规则。新规则规定,以“平等互惠原则”为由,拒绝大陆及港澳人士调阅馆藏;若是台湾人士则改为延长审核时间的申请预约制。台湾学者若要查看则需提前15天申请,30天内回复。

对此,“国史馆”馆长吴密察已证实确有此事,他表示自己上任后才发现“国史馆”没有依照档案法等法规办事,现在只是“回归法制”。

吴密察解释为何拒绝大陆学者时这样说,“我们并不是完全不开放给大陆,而是希望两方,例如‘国史馆’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南京),机关与机关做档案阅览上的互惠”,“你让我看,我让你看”。言下之意是,“国史馆”不对大陆学者开放,是因为第二历史档案馆不对台湾学者开放,那么事实真如他所言?(注:下文中提及的“二档”,及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位于南京。)

至于为何将台湾学者申请借阅档案的时间拉长至15天?吴密察表示,根据档案局的规范做,事涉机密、个人资料的档案需要主管机关逐件审查、准驳,档案局规定是15天。

台湾“国史馆”馆长吴密察/资料图

“国史馆”的锅,二档坚决不背!

先请读者对照以下两份“国史馆”新、旧规定,可看到其中差异。

截图来自台湾“国史馆”官网。上面这份为吴密察出任馆长后颁布的规定,下面这份为此前旧规定。

在新旧规则中,都提到了“平等互惠(国)”这个词。这里所指的“平等互惠(国)”是什么意思?当然可以直接解释为平等互惠国,但问题在于,台湾在国际“外交”场合能使用“平等互惠国”的涵义是非常有限的,如果要算那最多也只能是目前仍与台湾保持有“邦交关系”的国家,其余并不承认台湾“主权国家”地位的,则不能算为“平等互惠国”,这就包括全世界大部分国家在内。既然如此“国史馆”应该也要禁止这些不承认其“平等互惠国”地位的国家,而不仅是中国大陆和港澳台。(在旧版规定中,有针对大陆及港澳人士的特别条款,以及另外一个万用条款,即本馆特邀访问学者。)

“国史馆”馆长吴密察对“平等互惠”还有另一种方法来解释,规避了比较敏感的“外交问题”,“我们并不是完全不开放给大陆,而是希望两方,例如‘国史馆’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机关与机关做档案阅览上的互惠”。这样,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就为新规则“垫背”。

吴密察称,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存有1949年以前的档案,“你让我看,我让你看,就是平等互惠”。至于港澳地区,只要是学者、有具体研究题目,提出申请,有推荐信就可以来看档案。

言下之意是,“国史馆”拒绝大陆学者是因为二档拒绝台湾学者查阅,他甚至歪曲了前馆长吕芳上的话,来为自己辩解。他曾问吕芳上,“国史馆”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关系如何?吕答复,“我们有同仁去过,但是也看不到想要看的东西,至于我自己,馆长不能去。”

吕芳上的这段话中并没有说二档拒绝台湾学者,最多只是抱怨二档开放的档案不多,但这是针对所有人的,而非特别针对台湾学者。再者,身为堂堂“国史馆”馆长,难道上任后的决策就是凭借别人的一句对话来定决策的吗?

他甚至指责前馆长吕芳上,因为与大陆学者交情不错,在学术上有交流,有大陆学者至国史馆调阅档案,未依法申请查阅。

我想,每年在二档查档的台湾学者不少,去“国史馆”查档的大陆学者也不少,吴密察馆长无视这些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的指责,实在是非常不妥当。

只需登录二档官方网站,就可以看到二档的档案利用规则,其中根本没有不允许台湾人士查阅档案的规定。

截图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官网(这里提到的“审核批准”,就是填写表格,基本当场就可完成。 )

况且二档经常举办两岸间的交流活动,读者只需随意打开二档观网页面,在“海峡两岸”栏目便可查看相关信息。比如:

截图来自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官网

虽然学者们确实会吐槽二档“变态苛刻”的查档规定,很多档案文件出于机密不得调阅,但这是针对全体人员的规定,并没有按照地区或是政治因素区别对待。这一点私下经常听到熟识的历史学者批评,也绝不护短,二档“霸道”的作风就是“不让看的,谁都没得看”。

此外,中国地方档案馆在各自管理上确实会依据不同情况出现或松或紧的要求,但像“国史馆”这样针对个别群体的规定也从未有过。

之前有媒体问吴密察,“如果两岸历史馆藏能够互惠阅览,‘国史馆’最想调阅何种资料”?

他称,这几年热门的历史题目是抗日,北京过去不承认中国国民党在抗日战 争中的角色,是这几年才承认,“当然这是我们很重要的题目,我们从小读历史,抗日都是‘蒋总统领导’,我们读书不都是这样读的吗?所以这也是我们很想追 求、厘清事实的重要议题。”

绕了这么久,居然只谈了抗战史料……在二档官网,可提供查阅的相关档案专题出版物资料中清清楚楚写着抗战资料,何况现在抗战史料在大陆根本算不上他所谓的“敏感问题”,吴馆长这样的理由是不是有些牵强了呢?

再退一步说,吴密察馆长不知是真糊涂呢还是装糊涂,他自己曾多次受到大陆地区高校、机关的邀请,在大陆查阅档案,举办讲座,参与建议地方档案资料的研究和汇编,比如四川、重庆、温州等地。甚至有不少朋友曾在地方档案馆查档时碰到过吴密察馆长。吴密察是台湾史研究的著名学者,曾主持编纂清代台湾地区淡新档案(淡水、新竹地方档案),建置包括“淡新档案数据库”在内的“台湾历史数字图书馆”,多次赴大陆地区交流。

截图来自网络。这是网上随手就能搜到的新闻,相信只是一部分而已。

至少,以他的亲身经历,大陆档案馆从未拒绝过身为台湾学者的他。更让人觉得讽刺的是,这些“装糊涂”的话从一个历史学者的口中讲出来。

“国史馆”到“原住民道歉”,“独派”步伐竟这么快?

仔细回头想想,在吴密察主政“国史馆”之后出现这样的情况也不令人惊讶;只是惊讶于,民进党、“独派”势力竟如此迫不及待。

吴密察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并留校任教,1984年留学日本,1990年完成博士课程,但未取得博士学位,当时他的说法是,“念博士班时就有人要他了,有人要当然赶快去就职,笨蛋才把博士念完,万一念完人家不需要了,找不到工作了怎么办。”历任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台湾历史博物馆馆长,成功大学台湾文学系专任教授。但曾在2001年时出任“行政院文化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中部办公室主任”,2004年5月20日卸任,这段行政经历正好是陈水扁执政时期。2010年退休后,吴密察参与了“新台湾‘国策’智库”,该智库由民进党大佬、著名“台独”人士辜宽敏于2010年创办。

吴密察曾活跃于台湾教科书改编、反课纲、“太阳花”学生运动,多次发表“反中”、“独派”言论。2015年12月28日台北故宫南院开幕时,成龙避开大陆政协委员身份,通过妻子林凤娇主动接触台北故宫,捐赠“十二兽首”复制品,原本希望能陈列在台北故宫北院,因北院空间不足,最后移往南院中庭。对此,吴密察竟称,“台北故宫收受复制品将被国际博物馆界讥为外行,还无视十二兽首背后的统战意味,实在不可思议”。

蔡英文上台后,由吴密察出任“国史馆”馆长,替换下此前的历史学者吕芳上(“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也可以认为这个安排颇有用心。

他上任后禁止大陆学者查档或是给台湾学者制造查档阻碍,这件事的意义远超出了手续繁琐或是区别对待大陆学者,也不仅是民国学者学术地位的问题。

“国史馆”最珍贵的史料便是蒋介石从大陆带去的民国档案。今后看档制造障碍,那就无法使民国史研究深入继续深入,也不会公布更多史料,让新的民国史课题或民国史学者望而却步。这是非常现实的问题,连档案都无法看,怎么做研究。

久而久之,民国史研究热度自然就会下降并逐渐衰落,也就是 “中华民国”在台湾的根基越来越淡,这恰好史符合现在“本土派”想要推行的“去中国化”。

另一方面,既然“中华民国”这一历史话语逐渐褪去,那么新的历史话语权掌握在谁的手中?毫无疑问,民进党。他们可以根据自身利益要求来重新解释历史,渗透新的史观,转变历史话语权的叙述。

其实现在已经在不断推进了,比如课纲事件就是典型案例,看起来似乎是学生要求民主,但实际上是“独派”利用了这场运动,想想台湾学生美化日本殖民时代,认为慰安妇是自愿的、日本战败退出台湾对日本是不公平的,大家就明白这些年台湾教育出了什么问题。而台湾教科书修改其实也已开始很多年,从李登辉时期推崇“同心圆史观”到现在的反课纲是“一脉相承”的过程。

这不禁让人联想到蔡英文8月1日在原住民道歉大会上关于台湾通史的一段话,结合起来看就非常有意思了。“有一本书叫做《台湾通史》。它的序言的第一段提到:‘台湾固无史也。荷人启之,郑氏作之,清代营之’。这就是典型的汉人史观。原住民族,早在几千年前,就在这块土地上,有丰富的文化和智慧,代代相传。我们只会用强势族群的角度来书写历史,为此,我代表政府向原住民族道歉。”

蔡英文最爱用的“转型正义”,“白色恐怖”、“威权政治”,就是重新叙述台湾历史。她试图塑造一种对立,人为地撕裂台湾社会,在这些叙述中,国民党与全体台湾民众是对立的,蒋介石是威权统治的象征,国民党是旧式统治的代表,给台湾人民带来痛苦,而民进党自然成为与这一专制形象抗争的力量,是台湾民主奋斗的形象。

民进党为台湾民众塑造一个敌人,利用民粹情绪来反对,将国民党的历史成为“政治提款机”,不论什么场合想骂国民党时就可以拿出来用。

虽然蔡英文的施政纲领中说要促进台湾社会融合与和解,但事实上却是在加深台湾社会的裂痕。在这个重塑历史话语的过程中,民进党也为自身政权的寻找合法性与正统性。从这点上来说,台湾的两党制还是一种民主外表下的政党清算斗争,希望消灭对手,恰恰缺少服务性政党的性质。

另外制造的对立是外来者与原住民的对立,这里的外来者狭义上可以解释为国民党,广义上则是所有的汉族外省人。蔡英文在向原住民道歉大会上明确称“中国人”也是“外来者”。注意在这个“食物链”中,大陆外省人的地位是最低的,即使曾经对台湾进行殖民统治的日本或西方国家,地位也比大陆外省人高。

8月1日,蔡英文在“总统府”举办大型仪式,向原住民道歉,她认为这么多年以来,从来没有任何一个外来人对原住民道歉,她要成立真相与和解委员会,效仿曼德拉,解决原住民问题。在这点上,首先蔡英文太看得起自己,以为自己可以成为台湾历史上的标杆,可惜她缺少曼德拉的智慧、勇气与经验,其次台湾的原住民和汉族与南非黑人问题不具类比性;再次,这无非是蔡英文民进党的又一次政治作秀而已,说到底还是选票。事实上,国民党曾试图推进原住民自治法与土地法则,但一直遭到民进党阻止。

何况,蔡英文的这套所谓的原住民史观,和原住民本身的史观还不一样。在道歉大会前后,有原住民上街抗议,不要道歉要独立建国,根本就不买蔡英文的帐。在他们看来,民进党和国民党没什么区别,都是侵害原住民部落利益的外来者。道歉大会当天,高金素梅称既然蔡英文想诚意道歉,那就也让日本人来向原住民道歉,台湾原住民歌手张震岳更是直言道歉大会让人恶心。因此蔡英文想打的“原住民”牌也并不安全,很有可能是给自己下套。

当然,像高金素梅这样的要求是不可能得到蔡英文回应的,因为在蔡英文所叙述的这套史观背后,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美化日殖统治,只要看看她上台后一厢情愿讨好日本做的荒唐事就知道了。

虽然蔡英文曾说“总统”工作不是轮流讨好谁,但事实看起来并不如她所讲……

全球各界人士的反对声

这次“国史馆”修改档案规则,招致全球学者、机构的不满。

政界代表如国民党自是不必多说,消息一出,洪秀柱立刻发表声明称这种行为是非常荒谬的,民进党根本就是在开倒车。国民党“立委”陈学圣等批评“国史馆”紧缩两岸往来,吴密察做出这个决定是不是在下政治棋?

陈学圣说,2004年就提过两岸共建史观,曾与“国史馆”及“国防部”负责军史的人员都谈过两岸应共同讨论抗战期间的史观、内战史观。如今连日、韩都开始沟通史观,这种事就该欢迎更多的人,下一代才能认识正确历史。

“国家图书馆”馆长曾淑贤表示,目前“国图”文献包含过去从大陆带来的善本资料,以及从世界各国搜集到的出版品等档案资料,全都对外开放,不会因为国籍或是身分别而予以限制。

台湾政治大学国际关系中心所长袁易表示,听到这个消息很惊讶,质疑“这不是违反民主精神吗?”他表示,政大国关中心的资料都属于公开,不会对任何人士限制。

“中研院”史语所所长黄进兴指出,史语所相关图书馆数据因都是学术往来,对全球各地开放,并无限制。除非图书馆与特定个人、机关签订契约,例如后人托付的档案,签约要求在当事人生前不能公布;或“外交部”托付档案,要求几十年内不得公布,才会限制。

“中研院”近史所朱浤源研究员表示,大陆图书馆并未限制台湾学者调阅数据,一般省级图书馆都可查阅,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最近虽因数字化作业对全球封闭,但非仅对台湾,数字化完成后也会开放,“这是行政理由而非政治理由”。相比之下,“国史馆”限制陆港澳学者,就是“政治理由而非行政理由”。“国史馆”过去也都依照全球学术机构惯例,资料对全球开放,但现在似乎藉行政理由刻意对抗、压制大陆政体,这是“国史馆在搞政治”。

朱浤源还称,蔡英文上台后,各部会机关“独”的意识越来越浓,步骤越来越整齐,将意识形态一统化。“国史馆”新招与蔡英文必然有关,这相当于用意识形态凌驾学术研究。以前“国史馆”会邀大陆学者演讲,未来也一定不可能,两岸学术交流更少。他还忧心,台湾这样先限制陆港澳学者,会不会导致将来大陆也限制台湾学者,长期以往将使台湾学术能力受到莫大限制和伤害。

他指出,“国史馆”成立有三个任务,包括为中华民国收集资料、研究中华民国历史、编撰中华民国史,依现况推断,接下来就会改写中华民国历史。(其实以前甚至还呼吁要撤并“中研院”近史所,如此看来,若这种提议再次出现也不是怪事。)

还有“中研院”台史所所长谢国兴研究员在Facebook与吴密察对质:

图片来自Facebook

更有国际学者或是历史爱好者纷纷投书支援,比如英国牛津大学国际关系学博士汪浩(现已退休移民台湾)托友人在Facebook发布一封给“国史馆”馆长的信:

图片来自Facebook

8月2日,又再次发起“捍卫学术自由·反对阅览新制”的全球学者连署活动,现在已得到全球各地、各界人士的支持,活动仍在继续进行中,也欢迎读者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图片内容只是一部分,读者若有兴趣可自行查看。

为什么“国史馆”如此重要?

消息出来后,无疑对史学工作者带来的冲击是最直接的,尤其是中国近代史学者。无论是台湾学者还是陆港澳学者,一片“哀嚎”。

我通过朋友打听了一下台湾研究者对此事的看法,不少台湾学者在“国史馆”出面确认此事后,纷纷表示不满、不解与担忧,并通过媒体呼吁业者同僚建立统一战线以示对抗,大多数大陆学者则是愤懑加心凉。对于历史学者而言,深知第一手档案资料的珍贵性。虽说近代史资料已算是相当丰富,但也是出于历史原因,在1949年蒋介石政权逃亡台湾后带走了大部分重要档案,这些档案对研究民国历史有着非同一般的地位。

“国史馆”的主要职能是编史和保存各部分移交进馆的档案。截至1995年,该馆存有民国档案20多万卷,另存有人物档案18万卷(件),照片档案10万多张。主要包括台北“总统府”于1961年,陆续移送从大陆运台的15430卷国民政府档案;台北“行政院”秘书处于1972年至1993年分批移送的大陆运台及在台时已失时效的16931卷行政院档案;台北“内政部”于1973年移送的大陆运台的16421卷内政部档案;台北“外交部”1975年起分批移送的大陆运台的4015卷外交部档案;以及财政部、交通部、教育部、粮食部、资源委员会、赔偿委员会、卫生署、国民大会、考试院、中国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等机构的档案;蒋介石、阎锡山等人物档案;1945年台湾光复后形成的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台湾省政府、台湾省地政处等机构的档案等。

无疑,当年国民党政府退离大陆时,从大陆运往台湾的部分档案构成台湾地区现存民国档案的主要部分,尤其是蒋介石档案。1949年5月16日,蒋介石档案与“中央银行”的黄金一并由国民党海军“中字105号”登陆艇在蒋经国的主持下,从上海运往台湾。到台湾后,蒋介石档案一直存放在桃源县大溪镇的专用档案库,由“总统府”大溪档案室管理,俗称“大溪档案”。1995年,“大溪档案”移交“国史馆”收存,取名为“蒋中正总统档案”。这批档案内容广泛、数量颇丰,时间跨度为1923-1975年。该馆依据档案的形式特征,将其分为筹笔、革命文献、特交文卷、特交文电、特交档案、领袖家书、文物图书、蒋氏宗谱、照片影集等九个大类,计有4200万册、27.3万件。

当然,台湾地区的民国除了“国史馆”典藏之外,还包括阳明山的“国民党党史馆”、“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南投市的台湾省文献史料馆以及“中央图书馆台湾分馆”,此外还有零散的民国档案保存在台湾“海军总司令部”、邮政博物馆、“国防部史政局”、“国防部情报局”等相关机构。

其实,长期以来,台湾地区并没有专司档案管理的档案馆,隶属于“行政院研考会”的“国家档案局筹备处”在2000年3月1日才设立。由于没有档案 法,政府部门各行其事,在档案统一上交方面比较随意,愿交就交、不交拉倒,甚至谁愿收就交谁。以至于会出现不同类型的民国档案馆藏点,其中“国史馆”是政 府档案最主要的藏点。

台湾地区的民国史料大部分早已对外开放。再加上“国史馆”近年来档案数字化的发展,给查档也带来了极大便利,台湾民众持有效身份证件均可查阅开放的档案,随到随查。只不过不同单位的具体规定略有所细小差异而已。

若大陆人士(以学者居多)想要前去查阅档案也可按照规定手续办理,一般要求出示台湾研究单位的介绍信或推荐函,即可查阅。通常,除了“国防档案”、“法务部调查局”档案不得查看外,其余档案均能调阅(注:这两类档案外国人是可以看到,但大陆人不可以查看)。

(以上内容参考文献:夏茂粹,《台湾地区现存民国档案综述》、《台北“国史馆”现存民国档案概述》)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朱敏洁
台湾 解密档案 档案 中华民国史 大陆 拒绝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这把火怎么点着的?”

布林肯来华谈的怎么样?是否不虚此行?

“看看,这就是美国的警察”

习近平会见布林肯:中美应彼此成就,而不是互相伤害

“宁愿关闭在美业务也不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