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靖:产业链从无到强,深圳有几次跨越?

来源:观察者网

2020-10-14 07:36

吴靖

吴靖作者

香港中文大学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助理教授

10月14日,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举行。40年来,深圳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地区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1.9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6927万亿元,年均增长21.6%。同时,深圳还孕育了一批高技术企业与产业链。

深圳如何打造出这些产业链,如何在全球产业链的变动中做大做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未来如何进一步发展?观察者网就这些问题采访了香港中文大学决策科学与企业经济学系助理教授吴靖。


2017年无人机拍摄的深圳,图片来源:新华社

观察者网:深圳从小渔村成长为创新、制造中心,被不少人誉为“奇迹”。请问最初是如何从无到有,开始建设的?从原有的经济社会体制起步,整个深圳必须打破很多条条框框,事后看,哪些突破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吴靖:深圳特区是改革开放的试验田,是内地最早搞市场经济的地方。改革开放的很多纪录影片,都会有1979年的蛇口炸山镜头,在最靠近资本主义香港的深圳南端填海平整土地、通水、通电、通车、通讯。

为了激发工人积极性,加快工程进度,工业区每多拉一车奖励四分钱,这在全国思想仍停留在计划经济的年代,是非常有争议的。

之后深圳实施外资优惠政策,依靠外商投资,凭借廉价劳动力和土地,建立大量劳动力密集的加工业,和香港形成了“前店后厂”的关系,开始经济起飞。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深圳从纯粹依靠外资到发展大量三资企业,提升了本地的设备技术和人才管理水平,之前的加工业也逐渐向深圳周边辐射。


建港填海的“开山炮”在深圳蛇口炸响(资料照片)。新华社发

观察者网:低端制造业的起步相对比较容易,但一个成熟的产业链有可能已经完成“瓜分”,要再向上攀爬,可能遇到极大的阻力。深圳在这方面又是如何克服的?

吴靖:上世纪90年代建立制造业基础之后,深圳有两次明显的向上攀爬。一次是从依靠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的低端制造业向知识技术密集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另一次是过去的十多年,从纯粹的制造业到“创造”业发展。

90年代后期,深圳的经验开始在全国普及,特区的政策不再特殊,深圳选择发展以电子信息为主的高新技术产业,比如计算机、通信设备、彩电等。华为、中兴等公司从最开始的小型贸易公司发展成为电子信息产品的制造商,富士康在深圳的员工也达到了鼎盛时期的50万人之多。

1999年,深圳开始举办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被称为“中国科技第一展”。但是,这些高新技术企业仍然是以模仿创新为主,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因此“山寨制造”这个词也开始兴起。

第二个攀爬是进入21世纪以后,深圳的土地等资源更加受限,劳动力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决定了深圳往下发展必须靠产品质量和创新,而不是之前依靠的代工和“山寨”。这一期间涌现了华为、中兴、腾讯、比亚迪、华大基因、大疆等一批科技创新为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民族企业。

观察者网: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之一,但同时上海、江苏、浙江等地也呈现了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形式。深圳哪些经验是比较“通用”的?甚至有些经验可能是其他国家建设产业链时,同样可以应用,可以形成“模式”的东西?

吴靖:回顾深圳特区一路走来的历史,处处都是制度创新,和对城市生产要素的不断升级。

深圳由于特区的身份优势,摸着石头过河,率先在全国实行了市场经济的框架,比如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的土地制度、企业的股份制和现代法人结构、商品化的住房制度、人才市场化自由流动等。由于政策的吸引力,大量的科技人员南下深圳创业建厂。

从计划经济到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深圳的制度创新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为技术和创造提供激励。深圳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高校前来建立大学城,我所在的香港中文大学也在深圳发展了校区。

作为先行示范的特区,深圳经济发展通用的经验很多,很多市场、企业、人才创新的做法已经在全国范围得到了应用。从依靠土地和劳动力优势起步,到承接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再到模仿跟随,最后到深入专业化生产要素引领的技术创新,这种逐步经济积累、升级、创新的模式,对其他处于发展中的国家也有借鉴意义。

观察者网:产业链的发育,离不开资本的积累。当年选址紧邻香港的深圳,应该也有很充分的考虑。从中央到深圳地方,为了吸引资本都做出了哪些努力?同时,对资本又有怎样的规划与约束,使其更好地服务于实业?

吴靖:深圳作为经济特区,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来吸引资本的积累。特区建设之初,没有设备技术,更没有资金,但相比一河之隔的香港有土地和劳动力,最早的蛇口工业区就是利用深圳和香港的地理位置,形成“前店后厂”的关系。2010年批准深圳前海成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也加强了香港和深圳的联系。

香港的金融业面向海洋,是我国的国际金融中心。相比之下,深圳的资本和金融业在大湾区背景下有着服务深圳及周边密集产业链的功能,可以依靠供应链金融等创新方式推动大湾区的实业夯实发展。

此外,深圳除开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以外,也有很多具有创新精神的中小企业,深圳的金融资本定位可以挖掘风投行业潜力,让金融更好服务实业的成长。


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综合区。(资料图)

观察者网:从资本、人才、航运等等角度看,深圳的发展与香港有密切的联系。但此前香港的动荡引发了一些人对区域合作的担忧,也使一些人认为凸显了深圳的重要性,可以扶持深圳或其他金融中心“取代”香港。不过,最终国家的政策还是落在了大湾区的合作上,您认为深圳在大湾区合作里将主要起到哪些作用?

吴靖:深圳靠近港澳,与港澳的人员往来以及经济合作具有长期的积累,深圳可以帮助香港更好地融入大湾区及国家的发展大局。深圳成立之初是香港经济辉煌的时候,借力香港引入资本设备、技术和管理。如今香港社会面临一些问题挑战,深圳可以为香港的科创发展、民生发展提供帮助和机会。

香港是中国的特别行政区,是具有链接世界的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中心;深圳是中国的经济特区,各种政策制度的试点引领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两座城市各有比较优势上的分工,良性竞争的同时形成合力,大湾区才能更加精彩。

观察者网:近年中国一直强调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创新,对于深圳而言,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还有如何让坚持改开与创新的理念落地的问题,您认为关键点在哪里?

吴靖:40年来深圳的发展表明,深圳一直是全国改革开放的一面旗帜。现在中央要求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是期望深圳继续起到引领的旗帜的作用。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给出了提纲挈领的指导。方案里提出支持深圳在资本市场建设上先行先试,支持在土地管理制度上深化探索,支持拓宽经济特区立法空间等。

方案的关键在于深圳要处理好面向长远和落地生根的关系。面向长远,就是要面向建设社会现代化强国这个战略目标来考虑未来深圳发展,而不只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简单升级发展。这个面向长远的战略考虑,不应该是单一方面或者某几个方面,而应该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甚至是系统而科学重构的。唯有如此,才能在国家发展大局中真正起到先行示范和旗帜引领的作用。

同时,又要着力于能够落地生根,这就需要深圳继续发展更大的市场空间和更有活力的营商环境,而且这种内在需求需要深圳更加的国际化与法治化,建立具有国际竞争力、规范有序的市场经济——有新时期特色的市场经济。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深圳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美方指控好比说中餐菜单能监视食客,笑话”

“严看死守,光干部餐食费就十多万,最后还是烧了”

“我们美国说要做的事,中国人已经做到了”

荷兰“拼了”:阿斯麦,别走!

“嫌犯从乌克兰获大量资金和加密货币,有确凿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