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剑”vs X-47:中美新锐无人机PK

来源:观察者网

2013-05-16 15:45

席亚洲

席亚洲作者

独立军事评论员,IT业观察者

2013年5月14日,美国X-47B无人机首次从航空母舰上弹射起飞。美国海军寄希望于通过这架飞机的发展改变其舰载航空兵主要装备落后于美国空军的局面。此前7小时,中国网络上首次出现了中国沈飞公司和贵航共同研制的“利剑”无人机的清晰图片。这架与X-47B无人机很多方面相像的飞机从它还在设计阶段的时候就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虽然这种关注更多的是由于很多外媒根深蒂固的“敌情”意识,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中美两国在军事高技术领域已经出现了某种微妙的竞争关系。下面我们来比较一下中美两国的最新作战无人机验证机,某种意义上,这个对比可以表现出中美两国对自身发展道路的不同理解。

“利剑”与X-47B无人机有诸多相似之处

未来的“AQ-47”——山姆大叔的新大棒

美国的X系列验证机是全世界航空爱好者耳熟能详的一系列飞行器。在X-32和X-35之前,X系列飞机主要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负责开发,主要承担前沿性技术验证任务,极少成为真正加入军队服役的作战飞机。比如世界上第一种超音速飞机X-1,第一种达到超高音速的X-15,验证前掠翼布局方案的X-29,验证推力矢量和超机动性概念的X-31等都是如此。

美国X-29验证机

然而自从21世纪初JSF计划开始,这种惯例已被打破,今天的F-35战斗机就是由X-35验证机直接发展而来。X-47项目也是直奔海军航空兵新型攻击机的目的而来的一个项目。根据X-35到F-35的先例,这个项目的最终实用型号可能将继承47这个数字编号。未来实用化X-47的编号应该是AQ-47 (A代表攻击机,Q代表无人机)或者R/AQ-47(R代表侦察)。

根据X-47的项目规划,X-47B被用以测试无人机在航母上的运用能力和进行武器投放试验,因此目前机上并未搭载完整的火控系统。未来会“功德圆满”以发展成AQ-47的,预计将是2018年完成的X-47C。该机目前详细情况不明,美国海军只宣称其载弹量将达到4500千克,两倍多于现有的X-47B。

诺斯罗普格鲁曼公司对于X-47B无人机的介绍资料

不过,现有X-47B的体积和尺寸已经接近航母能够操作的重型战斗机上限,所以将来的AQ-47在这方面不会再有很大变化。美国海军宣称的X-47C的载弹量比X-47B增加一倍多,这可以理解为只是增大弹舱,加强结构,但飞机总体尺寸重量维持不变。这样的结果就是,X-47C在必要时可以携带4.5吨武器,此时作战半径比X-47B要降低不少。而如果需要执行远航任务,则可以在弹舱中安装内部副油箱——这是美国战略轰炸机上常见的一种配置——此时载弹量降低,而航程则提高。

美海军之所以要求增加X-47的载弹量可能正是由于这家伙的尺寸实在不小,在飞降落架次很宝贵的航母上,如果这样的“大块头”只能携带2吨武器的话实在有浪费之嫌。

关于该机的使用,美国海军称,有计划未来从该机上发射反导拦截弹来打击敌方刚刚发射正在上升阶段的弹道导弹。不过以现在的技术水平来看,这一想法的可行性实在存疑。

X-47A的体积只有X-47B的一半左右,比“利剑”还要小一些

从美国海军舰载机发展脉络来看,X-47继承了冷战末期的A-12攻击机的衣钵,该机最核心的任务是侦察和攻击地面/海上目标。至于其他的任务,应视为美国海军拓展无人机应用领域的一种前期预研方案,故在这里就不详谈这一用途了。

既然X-47B可以视为未来AQ-47的全尺寸验证机,我们就可以从X-47B已知的各种资料来推测一下未来AQ-47的性能、任务、战术等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美国对未来战争形态的一些认识。

X-47B目前的基本数据据公开资料如下:

乘员:无人(半自主-半遥控操作)
长度:11.63米
翼展:18.02米/9.41米(折叠机翼时)
高度:3.1米
空重:6350千克
起飞全重:20吨
动力:普拉特惠特尼公司F100-220U涡轮风扇发动机一台(推力约8吨)
最大速度:亚音速
巡航速度:0.9马赫(高亚音速)
航程:3889千米以上
实用升限:12190米
武器:两个武器舱,最大可携带2吨武器(通常为2发1000千克炸弹)
航电设备:合成孔径雷达/红外、光电传感器/电子对抗设备/电子情报搜集等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这架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相当于F-16战斗机。F-16在携带3个副油箱,2枚炸弹和两枚格斗空空导弹时,作战半径1440千米。这远小于推想的X-47B的最大作战半径——接近1700千米,而在正式服役的AQ-47的作战半径肯定要大于2000千米。

X--47项目是美国海军主导开发的。在它之前,美国空军和中央情报局已经积累了多年使用无人机的经验。从小型的RQ-1“捕食者”到中型的MQ-9“收割者”,乃至翼展接近波音737水平的“全球鹰”大型无人机都已经在阿富汗、伊拉克等国参加过实战。然而,与这些无人机相比,AQ-47无人机将会有着革命性的变化。

这其中主要的变化除了隐身、大航程、大载弹量这些“硬指标”(必须强调,在这些方面AQ-47将会非常先进,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过大部分有人作战飞机的水平。)之外,更重要的变化是AQ-47的控制模式。

美军希望AQ-47能够成为其“空海一体战”的重要执行者,打破其潜在敌国的“战略拒止”

在AQ-47无人机之前,无人作战飞机实际是一种“遥控”飞机,我们可以看到在“捕食者”、“收割者”、“全球鹰",乃至曾经被伊朗俘获的RQ-170上都有一个巨大的“驼背”或者“鼻头”,在这个大型天线罩的下面,装有一具大型的卫星天线,它与轨道上的通信卫星之间直接建立高速数据链连接,让远在万里之外的美军飞行员可以直接控制飞机进行飞行和作战。这些无人机上搭载的简单AI(人工智能)只能做出一些简单的飞行动作,比如自动保持飞行高度飞往某一地点,自动返回预先设定坐标的机场等。伊朗就是利用了这一特性成功俘获美军RQ-170无人机的。

按美国海军的要求,AQ-47则是一种近于“全自动”的无人作战飞机,它将可以自主在航母上进行起降、自主选择飞行路线、自主对预定目标发起攻击。控制员所需要做的,更多的是根据飞机传回的信息做出判断,完成选择攻击目标,确定攻击时机等工作。虽然AI也能勉强执行上述任务,但肯定不如人类做的完美。因此该机被称为“半自主式无人机”。

听起来这似乎很“科幻”,但其实现役“战术战斧”巡航导弹已经部分的实现了这些功能,“战术战斧”导弹就有“人在环路中”控制的功能。这与未来的AQ-47的控制方式会有些类似。对于执行对地打击,又具有高度隐身特性的飞机来说,这种程度的AI已经足以满足一般情况下的需要。

美国海军的“战术战斧”实际已经具备一定的“人在回路中”控制功能

X-47机翼端部的突出物,被认为就是低截获率高速数据链天线

目前,X-47B上没有安装类似空军无人机的卫星天线,而是利用后机身上的宽带数据链天线通过“全球鹰”无人机的数据中继与控制站进行连接。当然未来服役型的AQ-47上应该会有卫星数据链天线——虽然专家早就指出依赖卫星通信指挥无人机的种种缺陷,但目前为止,这仍然是最有效与无人机进行远程通信的方法。但X-47B没有安装卫星天线使控制站无法随时直接控制无人机,这说明这架无人机的自主化程度是空前的,它飞行的大部分时间不需要遥控。

从这个角度看AQ-47,它可以被理解为一种能够自主返航,并且搭载有大量侦查设备的巡航导弹。其最大的意义是让大大提高航空母舰的打击威力。原因很容易理解,无人机不需要考虑飞行员疲劳的问题,可以大大提高航母上数量有限的舰载机出动的频率。同时,无人机也不需要考虑飞行员训练水平等“麻烦”,如果损失了无人机,只需要再补充新的无人机就可以让航母恢复作战能力。这是无人机的优势。

装备AQ-47后,美海军就可以不必在护航舰艇上装备大量“战斧”巡航导弹,转而尽量多携带一些反导导弹。这就等于提高了舰队的反导实力。从目前来看,海基发射导弹反导远比用无人机搭载空射导弹去打击上升段导弹这样的想法来的实际得多。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海军对无人机的定义与空军有很大不同之处。

这首先是因为海军从来不认为舰载机是一种易耗品,不论是有人机还是无人机。航母作战往往远离本土,补充补给不易。一旦战斗力出现短时间的下降,往往就会给航母招来杀身之祸。这一认识也被目前全世界海军广泛接受,今天世界各国装备的舰载机的电子设备都要比陆基同代飞机更加先进,目的就是确保飞机的生存率。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美国海军十分反感美国空军相对廉价易耗的无人机。即使是“全球鹰”,在美国海军看来,也不适合舰上使用。它在面对美国海军所需要面对的“真正的军事强国”时,如果深入敌方控制区,也只能是生存时间很短的消耗品。

在美国海军看来,装备大量前线火力支援用武器的“捕食者”不是理想的舰载无人机

美国空军拥有世界最大的隐身飞机机群,可以有效的“踹开”敌国的“房门”。所以美国空军的无人机,都无一例外的 “满脸CAS相”(CAS就是“近距离对地支援”)。以“收割者”为例,该机可以携带16枚反坦克导弹或者2枚250千克炸弹及4枚反坦克导弹,这样的配置,放在冷战时代当作消耗品冒死抵抗苏联坦克群倒是不错,在巴基斯坦轰炸几乎没有防空能力的塔利班也还够用,但要它们在“海空一体战”中深入世界上最强大的防空区域搜索反舰弹道导弹发射车或者摧毁机场上的大型加固地堡……坦率的说,这根本不可能。

基于上述认识,美国海军要求无人攻击机必须具备不次于B-2的隐身性能、航程可以达到2000公里(也就是潜在对手的反舰弹道导弹射程)以上、可以携带大威力武器、具备类似B-2的侦察能力(B-2战略轰炸机拥有先进的合成孔径雷达,美国当初为该机设想的任务之一就是深入苏联领空用雷达搜索地面上的机动式战略导弹发射车)。换句话来说,也就是无人化的A-12(美国海军冷战末年的大型隐身攻击机方案)。

AQ-47可以认为是A-12攻击机的“复活”

美海军梦寐以求的是B-2这样的强大战争机器,看不上空军的小无人机

即使将来装备F-35C战斗机,美国海军仍感觉没有足够信心突破大洋彼岸对手的强大防御网

而且这架飞机还必须高度自主化,在对手干扰己方数据链通信,控制员完全无法干涉飞机的情况下,仍要能够执行任务——即使效率会更加低下,也总比没有强——比如攻击已知位置的重要目标,或者自主搜索和打击可疑地面目标(这个时候所谓的机器人伦理显然不在美国军方考虑范围之内)。

这样的“神奇战机”即使对于军事技术独步天下的美国,要研制成功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因此我们就看见了X-47A\B\C三阶段的庞大验证计划。在本文中所提到的AQ-47的规格,也还只是一种猜测而已。如果美国海军足够财大气粗,开发一种基于F-35战斗机所用F135发动机的“超级无人攻击机”也不是不可能的。只不过那样似乎有些和自己手里的F-35C“抢生意”之嫌就是了。

如果美国的AQ-47能够按时服役,那么美国海军的航母就可以在潜在对手的反舰弹道导弹射程外安全的使用无人机发起攻击,这些如同幽灵般的飞机将可以在对手上空盘旋搜索危险的反舰弹道导弹。在它们有效减低反舰弹道导弹的威胁后,美国航母就可以前进到对手欲“战略拒止”的范围内执行作战行动——至少目前为止这是美国海军的如意算盘。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中国的“利剑”。

 

 

 
“利剑”——符合中国需要的低成本无人隐身攻击机

 

“利剑”的发动机推测是一台RD-93发动机。该发动机由俄罗斯研制,已经运用在中国的出口型战斗机FC-1上,国产型号为涡扇-13。军用推力50千牛,加力推力81.3千牛。网上有分析认为“利剑”使用的或许是没有加力燃烧室的型号,但虽然有传闻称这一型号的研制项目的确存在,但这一型号应该尚未达到可以装机飞行的阶段。

根据RD-93的已知数据,我们就大体推测出“利剑”的尺寸数据。比较可信的结论是该机长度约9米,高度2.48米。目前还没有可以推测该机准确翼展的图片出现。但从长度高度,发动机推力等数据,我们已经基本可以推断“利剑”要明显小于X-47B,其体积重量更接近俄罗斯米格公司的“魔鬼鱼”无人机。

利用RD-93发动机尺寸推算“利剑”尺寸,可见该机比X-47B小得多

同理,根据使用该发动机的FC-1的数据,我们按照F-16和X-47B的相关数据的关系大致可以推算“利剑”的航程、载重量等方面的数据。

FC-1战斗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为12.5吨,最大外挂重量3.6吨,转场航程2037千米。“利剑”的最大起飞重量应该和FC-1相似,而最大航程应该在3000千米左右,作战半径1300-1400千米上下。

目前没有办法确认该机的弹舱尺寸,但是从其起落架舱布局来看,其机身内部应该有一个尺寸相当不小的弹舱,我们可以大致推测该机可以至少携带2枚500千克制导炸弹,重1吨。这与俄米格“魔鬼鱼”接近,该机据称在机身中的两个弹舱中各携带一枚重600千克的Kh-31导弹。

俄米格公司设计的“魔鬼鱼”无人机,其动力系统和“利剑”相似

莫斯科航展上展出的“魔鬼鱼”模型,据称其弹舱内可容纳两枚Kh-31导弹

显然,“利剑”绝非某些媒体推测的“只能携带轻型制导武器”的小型无人机,它具备具备强大的攻击能力,其携带的武器足以摧毁类似机场的加固机库这类的目标。可以推测,该机是“全尺寸验证机”,在其基础上将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发展出一款实用型的无人攻击机。

“利剑”图片引人注目的另一个特点是其机身上部一块颜色与周围明显不同的蒙皮,这块浅色的蒙皮很可能是用透波材料制造的,它覆盖的部分应该是卫星数据链天线。

这意味着“利剑”和美国的X-47B有着理念上的明显区别。“利剑”很可能是更接近“捕食者”和“全球鹰”的遥控无人机,在智能化和自动化程度上没有X-47B那么高。

“利剑”的后部机身上部有多个菱形的凸起物,一般认为这应该是其机上的多种电子设备的天线,其中包括与X-47B上的低截获率宽带数据链天线类似功能的天线。安装这一设备的目的是提高通信的安全程度,可见中国也在探索多种无人机控制的方法。

“利剑”无人机侧视图

“利剑”无人机前侧方照片

中国近年来在自动化控制,机器人等技术方面的进步也很大,类似X-47B的自动化控制系统中国未必做不出。更多的,恐怕还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吧,毕竟探索和开发这样的全新技术需要的经费和时间都是惊人的,已经超出了“利剑”项目的范畴了。况且,目前中国的无人机不像美国一样需要远涉重洋,深入敌国领土进行作战,这也降低了中国无人机对完全自主作战的需求。

从上述几点分析,大致可以认为,“利剑”的设计原则与AQ-47是不同的。中国空军没有美国空军那样庞大的“踹门”机群,现在在研的两种四代战机在可预见的将来数量也还有限。在未来维护祖国统一和领土完整的战争中,一种廉价的、可消耗的隐身攻击机显然对中国军方具备巨大的吸引力。它们可以扮演类似美国空军隐形飞机在打击敌方作战体系时的角色,“单刀直入”,直接打击对方作战体系的关键节点。

有人指出,“利剑”的尾喷口完全没有进行修型处理(相比之下X-47B的尾喷口明显进行了处理,看起来是扁圆形的)将会显著增加该机的后方雷达反射面积,并认为这是该机的“软肋”。这一说法不无道理。但中国并非没有进行尾喷口隐身处理的隐身无人机——成飞的“翔龙”就采用了三角形截面的尾喷口,“利剑”不用类似的设计显然是出于某种考虑的。大致可以推测,该机没有后向隐身的迫切需求。这可以从中国隐身飞机的作战环境来看,中国空军最可能面对的敌方,不是与中国本土一衣带水就是只隔着一道海峡,且领土呈狭长条形,中国飞机从其西面飞向目标时不会有雷达从后面照射过来,而对手防空纵深很浅,其雷达基本就是一线部署,无法像中美俄等大国一样形成纵横几千公里的巨大雷达预警网。因此中国的隐身飞机只要做到较好的正面隐身效果,完全可以在上述的作战环境中有效的隐蔽自己。

X-47的尺寸相当庞大,已接近航母可操作的战斗机的上限

我们可以注意到,“利剑”的机翼前缘很厚,且没有采用前缘缝翼,有可能在其中安装类似B-2上的那种合成孔径雷达,机上也可以肯定装有红外和光学成像设备,至于是否模仿X-47B在机上安装电子情报搜集装置,通过其机身上大量的电子天线猜测,很可能是有的。

不过这也又带来了另一个问题,“利剑”上装有这么多复杂的情报搜集装置,如果需要该机在敌方空域徘徊搜索地面目标,那后方隐身能力较差岂不就成了致命问题?

X-47B的尾喷口做了隐身修型以实现全向隐身

中国的“翔龙”无人机也采用了隐身性能较好的三角形尾喷口

不过,通过合理的战术和多种型号无人机的搭配行动,这种危险还远达不到非常严重的程度。例如,在战争初期可以用全向隐身性能更好的“翔龙”执行侦察行动,而“利剑”只负责实施攻击。在对敌方防空系统压制成功后,再让“利剑”执行空中侦察\打击任务。这样就可以大大提高“利剑”的生存率。

“利剑”常常被讨论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该机上舰的可能性。由于它外形上与X-47B非常相似,这种可能性也是明显存在的。从目前的“利剑”样机来看,起落架支柱还没有X-47B那样粗壮,但是它的起落架舱布局和起落架结构却明显考虑了上舰的需要。此外,沈飞在预研阶段就做过模型“阻拦着陆”的试验,显然也有这方面的考虑。当然,在无人机上舰领域,美国已经比我们领先一步,成功实现了X-47B从航母上弹射起飞。中国在舰载机运用方面正在迅速的积累起自己的经验,这将有助于无人机从航母上起降的研究。此外,有人认为,“利剑”采用带加力燃烧室的RD-93发动机或许就是因为考虑了从航母上滑跃起飞时对短时间内大推力的需求。

“利剑”上舰对于中国海军来说与美国海军的意义可能还有所不同,对于中国海军来讲,“利剑”的合成孔径雷达将是远距离搜索敌方舰队的有力工具,对于缺乏预警机的中国海军航母来说,这一能力至关重要,毕竟的“翔龙”无法登上航母。

中国海军05式两栖战车早已批量装备,其最大特色是使用滑行式车体,大大提高了战车水上航速

性能比05式更加先进完善的美国EFV远征战车至今仍未装备部队

与X-47项目相比,“利剑”的发展速度可谓神速。最早在2008年,中航工业开始“无人机设计大赛”算起,至今也不过短短4年,“利剑”就已经以全尺寸验证机的形态出现。当然,我们不能就此认为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已经超过美国,毕竟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X-47项目的复杂程度和难度都大大超过了“利剑”。但中美两国在研制类似武器装备时根据本国情况选择的不同发展路线却值得玩味。不仅无人机,在海军陆战队两栖战车的项目上,中美也有类似的“故事”。中国的05式两栖坦克和美国的EFV远征战车的设计思路和运用的航行原理几乎相同,但美国为了追求压倒性的高性能,在战车上堆砌了太多的前沿性的复杂技术,结果EFV远征战车至今仍未能批量生产,在国会预算“砍刀”下反复挣扎。而中国的05式两栖坦克已经批量装备部队,大大提高了我军两栖登陆战斗力。在F-35战斗机和歼-31两种规格非常相似的飞机的开发历程上,我们似乎看到这一切又在重演。

结语——脆弱的和平靠什么来维护

无人机是未来20年世界主要国家军事技术领域的新重点。目前,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都已经在研制或者预研面向21世纪战场环境的作战无人机。一些传统和新兴军事强国也纷纷投入这一领域,这其中包括了德国、以色列、韩国等;一些技术上尚未成熟的国家也在努力谋求研制本国的无人作战飞机,如伊朗、印度等。这样如火如荼的“无人机大战”以及与无人机相关的技术、战术、战略、政治、伦理、政策、国际法的争论让人联想到上世纪那个飞机、坦克等机械化战争的工具刚刚兴起的20-30年代。

从历史经验来看,就在40年代飞机、坦克逐渐成熟之后,人类迎来了历史上最为残酷和最大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在那场战争中,很多被斥为异想天开的新想法在实战中被证明具有极高的价值,而因循守旧的老古董们则在战争最初的一年内就遭到了彻底的失败。我们衷心的希望,无人机、互联网这样的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会再一次被用来制造二战那样的悲剧。但二战后的历史告诉我们,避免这样的事情发生的唯一办法,就是在军事科技上一步不落的与对手保持平衡,迄今为止,这仍是在我们这个不完美的世界里维护脆弱的世界和平的最有效方法。

 

 

 

责任编辑:堵开源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新战线还是佯攻?俄军南北两线同时行动

来华试乘后,“凭啥中国人要永远买西方车?”

“照你说的,我们是输给中国了吧?”,她被问住了

联大通过涉巴勒斯坦“入联”决议

“对于联大第2758号决议,美国只有严格遵守的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