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陈品:孙中山蒋介石的头砍得,八田与一的就砍不得?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4-21 14:03

许陈品

许陈品作者

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许陈品】

最近在台湾发生的一起“斩首”事件,又让统独两派炸裂了。

4月18日,台南市乌山头水库的八田与一铜像首级遭锯断,在台湾某些人看来,这显然是对蒋介石铜像被砍头的报复行为。

位于台南市乌山头水库的八田与一雕像被“砍头”

被“砍头”前的八田与一

近年来,台湾社会“转型正义”兴起,修改历史课纲、追讨国民党党产等消息层出不穷。在“转型正义”的口号下,国民党前主席蒋介石在全台各处的铜像雕塑屡遭破坏、甚至被“斩首”。3月29日,自称为“台湾建国工程队”的成员在社交网络上发布消息,声称“看不惯这种膜拜偶像似的威权体制,竟然还存在今日台湾,我们搜集了全台湾数百座蒋像资料,我们会随时用菜刀,或竹竿绑菜刀,或各式各样的工具取其首级。”社交网站内页照片显示台北市内湖区某处蒋介石雕像遭砍头。

2017年3月6日凌晨,新北万里鹿堀坪古道的蒋介石铜像遭斧头“斩首”

2014年2月,台南市汤德章纪念公园的孙中山铜像被拉到

政治人物雕像通常被认为富有象征意义,将雕像泼漆、挂牌、涂鸦、砍头等行为被赋予一种去政治化的过程。然而这种“转型正义”却被民进党歪曲、抹黑,走向极端化、民粹化,枉顾蒋介石与国民党的历史功绩,片面强调其党国一体、善恶不分、杀人如麻的独裁者形象,纵容破坏塑像的行为,鼓吹这种行为具有道德制高点与正当性,而对其损毁公共财产、破坏社会秩序保持漠视。

除了社会,台湾的大学校园也难以在这种氛围下独善其身。前身为国民党党校的政治大学,于今年1月中旬通过学生提案,由11名师生筹组“蒋中正铜像处置委员会”,讨论是否挪走校园内的两座蒋中正铜像,去除党校“阴影”;与移除铜像运动同时进行的是改校歌运动,政大学生不满校歌“党国思想”浓厚,反感“三民主义”、“吾党”、“革命”等话语,已于2015年起罢唱校歌。今年3月,校方通过检讨程序,发布“检讨现行校歌广征意见专区”,提出在旋律不变的情况下,修改校歌歌词,以争取广大学生复唱。

无独有偶的是,辅仁大学、中山大学二校,也于今年成立校内的“铜像处理委员会”;位于嘉义县的中正大学,也被民间团体要求改名,“去蒋化”风潮看似有星火燎原之势,而中正大学校友总会会长陈玲宽称,为什么要被过往历史限制、掉入争议窠臼中?她呼吁“放下过去、展望未来”,也算是在排山倒海压力中,愿意挺身而出的清流。

当转型正义走向民粹主义,随之而来的是族群分裂与漠视暴力。太阳花学运、课纲调整、国民党党产处置等一系列运动积累了诸多冲突因素,引发社会普遍不满与对立。

以文章开头提到的八田与一被砍头事件为例。八田与一为日本殖民统治台湾时期在台水利工程专家,其花费10年时间修建嘉南大圳、用以灌溉良田。长期以来,绿营将八田与一描绘为建设台湾、促使台湾走向现代化道路的功臣,为近百万台湾农家带来稻米丰收。

然而考察史实可知,嘉南大圳虽然为效益颇丰的水利工程,却并未荫及台湾百姓,嘉南大圳建成之后,稻米增产203%,与此同时台湾人口增长仅为53%,以此类推,台湾佃户生活应与日俱丰。但经日本学者矢内原忠雄考察,当时台湾农户“无产化的程度日益加甚”,1936-1938年比1911-1915年间相比,稻米消费减少23%、甘薯消费量却增加38.1%,而在1940-1945的战争年代,日本加倍榨取台湾资源用于对外战争,岛内实行严厉的米粮配给制度,由此可见,日本在台修筑水利工程绝非造福台湾百姓,而是为了更好的行殖民压榨之实,给养军国主义的侵略行为。

面对八田与一铜像被砍头,蔡英文办公室发言人竟称八田与一为近代重要的水利工程专家,对台湾的农业、水利建设等相关制度发展具贡献卓著,对其砍头的行为破坏公物、极端不恰当,并且应当受到法律制裁。然而翻阅前序铜雕像损毁事件,其中涉及蒋介石铜像泼漆、砍头等,民进党却选择性保持沉默,甚至并无谴责其损毁公物等犯罪事实,显然是“选择性失明”。

岛内媒体分析,本相处和睦的族群,却在“转型正义”扭曲化的过程中走向ISIS的道路,势不两立、水火不容并以争相砍头的方式表达愤怒的情绪。文明的社会为何会走向极端化,大概绿营对族群的煽动、分裂,美化日治、丑化国民党等行为难辞其咎。

令人唏嘘的是,在此次事件发生后,被卷入最深、最该为事件发声的国民党却保持沉默、过度克制,甚至帮助民进党谴责损毁公物的行为,似乎全然忘记在此关键时刻,应该挺身而出澄清是非,还历史以公道,而非惧怕虚假民粹而唯唯诺诺、不敢发声。

在历次运动中,最无辜者当属铜像,铜像何辜?若追求真正的转型正义,泼漆、挂牌、砍头等行为真的能够达成其目的吗?在笔者看来,损毁铜像无助于“转型正义”实现,更无助台湾社会进步、族群和睦,反而人为制造冲突对峙,使社会力量与公众财产无端损失。

砍头说明了台湾社会缺乏正确的“转型正义”,制度建设已经近乎完善,但民众的心态建设却刚刚起步,社会心态停留在转型正义之前,要求矫枉过正的声音盖过了正确、客观的评价和追求进步的声音。转型正义之下,面对铜像去留,绝非一砍了事。

事实上,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提倡的“住民自决”,乃批判西方霸权对殖民地主权侵犯的古典殖民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已经是很有力的脚注,意即“反政治殖民”。新殖民主义强调资本主义所形塑的现代世界体系,在经济上剥削殖民地,为此,除了政治主权独立,经济主权也要独立自主——“反经济殖民“。到了后现代主义兴起,后殖民主义讲求文化上摆脱殖民母国与“西方中心论”所形塑的文化霸权影响,用在地化、本土化和特殊化,去解构、对抗以现代化为表象、内涵实为西方化、全球化与一致化的话语体系,也就是“反文化殖民”,然而从台湾的例子看来,上述理论并不那么适用。

由于1949年之后两岸形成“尚未统一”的分治状态,为加强仇视、对抗,过去国民党宣传“反共”不遗余力,导致今天绿营在国民党逐渐式微后接过“反共”大旗,并加码为“反中”、“仇中”,无视于两岸的对峙形势是“国共内战”的延续,简单把国府迁台视为“外来的殖民政权”,所做的一切都是“殖民”(或寄生)行为,独派将“民国”政权定义为殖民者,在政治上鼓吹“国民党不倒 台湾不会好”、“人一蓝 脑就残”等经不起论证的荒谬言论,目的在于使用“反政治殖民”的理论去消灭在台湾的“民国”政权。

经济上,则是诬指大陆为欺压台湾的新兴经济霸权,以“反服贸”的太阳花学运、推动“新南向政策”等方式,抗拒台湾与大陆成为经济共同体,达成“反经济殖民”。文化上,片面化、曲解闽粤先民与国民党带来的中华文化,不分精华或糟粕,斥为是落后、保守、封建的,回避日据时期军国主义带给台湾人民的苦难记忆,刻意抬高日本殖民者带来的工业化与现代化,也使台湾民众落入选择“认同中国(贫弱的清末与落魄来台的国民党政权),等于选择落伍、封闭和极权专制;拥抱日本(世界第三大经济体的高度工业化国家),等于拥抱先进与现代化”这种只能二选一的零和结果。

如此有计划、有系统、有理论的“反殖民”,作用于台湾这滥情、理盲又民粹充斥的社会中,才产生了泼漆、“铜像砍头”事件。面对身份认同混淆的乱流,理性分辨清楚何为“敌我矛盾”,才是从事台湾研究者和台湾民众自身的当务之急。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台湾 蒋介石 殖民主义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习近平:中塞关系更加美好的未来正在徐徐展现

福建舰顺利完成首次航行试验

“欧洲战略自主正触底反弹,对华合作能更好认清方向”

习近平抵达贝尔格莱德,塞空军战机为专机护航

习近平抵达塔布,马克龙总统夫妇机场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