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陈品:日外相突称撤侨,战后日侨真的“化兵为民”潜伏台湾吗?

来源:观察者网

2021-12-02 08:05

许陈品

许陈品作者

台湾中华青年发展联合会理事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许陈品】

为了因应台海可能出现的“紧张情势”,近期日本新任外相林芳正受访时表示,一旦台湾出现任何“突发事态”,日方将采取万全措施,其中包括撤离在台的日本公民。

日本政府要员突发“撤侨”之语,除为东亚区域安全增添了不少风云诡谲的气氛,也让人不禁联想起距今70多年前,二次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时的“撤侨”行动。

究竟日据末期的台湾有多少日本人?最后撤走了多少?为何如今又有“30万驻台日军脱下军装混入民间”“400万日本后裔在台湾”等谣言在民间流传?这一切还要从台湾光复初期讲起。

战后在台日人:瑟瑟发抖或密谋独立

“张灯结彩喜洋洋,胜利歌儿大家唱,唱遍城市和村庄,台湾光复不能忘。不能忘,常思量,不能忘,常思量。国家恩惠情份深长,不能忘。”

这首由台湾音乐家陈泗治先生作曲,陈波作词的《台湾光复纪念歌》,在1946年谱写成后,立刻传遍了台湾的大街小巷,反映了台湾人民对摆脱半世纪殖民枷锁、回归祖国的殷切期盼,社会上也开始弥漫报复日本人的氛围。如学校教室的黑板被写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日本奴隶教育”的文字,甚至出现日籍教师遭到台籍学生搧耳光的场面。

而昔日在殖民地耀武扬威、作威作福的日本殖民者,在听闻日本天皇宣读《终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时,仍然强装镇定、上街大喊“日本战胜了!不要担心!”继续欺瞒台湾民众,以免自己遭到报复;另有内心忧郁不已的日人开始在台北西门町的大街上摆摊变卖家具、书籍或衣物,以筹措返回日本的旅费,尽可能带走一切能带走的东西。

至于那些叫嚣要“彻底抗战玉碎(玉石俱焚)”以壮胆的日籍少壮派军警则认为,驻台日本第十方面军尚有22万兵力,并未在战争中消耗,反而保存了大量精良的武器装备与粮食,还有实力与马上要来台的中国军队一较高下,阻止国府接收台湾,并同时积极游说亲日的台湾士绅等协力者酝酿“台湾自治(独立)”。不过,这为期短短十天的“台湾自治方案”就在台湾士绅消极应付、末代台湾总督安藤利吉的明确反对下,胎死腹中。

留用或遣送:在台日侨的去留

眼看着台湾表面上已经光复,但实际上仍有大量日本军政人员在活动,并险些酿成政变或军事对抗的危局,国民政府意识到,遣送在台日本人回国的工作非常紧急,需要立刻提上日程。

于是,原台湾总督府应国府前进指挥所的要求,于1945年11月1日进行“在台日本人归国志愿调查”,调查出在台日本人(不含驻台日军)的人数有329,269人,其中仅18万余人“志愿归国(日本)”,另外14万余人则是“志愿留台”。

不过台湾省行政长官陈仪却坚持,为了早日去除日人对台之影响,除了必需的技术人员(农林工矿、研究机构、气象局、医院)之外,其余在台日人应在短时间内全部遣返。

为何陈仪在台湾光复后仍希望留用部分日本技术人员呢?事实上,在1944年国府开展收复台湾的准备工作时,已成立“台湾调查委员会”,下设台湾行政干部训练班、台湾警察讲习班、银行调训班等,但日本公教人员留下的岗位却有二、三万之多,而培训班结业的学员仅仅只有1千余人,显然缓不济急。

迫于维持各生产事业不致停顿的现实需要,1946年2月,台湾省行政长官公署颁布《台湾省日侨遣送应行注意事项》,规定日侨“志愿留台”但政府认为无必要者,应即遣返回国;具有学术技术或特殊专长智能之日侨,虽“志愿归国”而政府认为有必要留台者,仍须继续征用留台,于是出现日人想留台而不能留,不愿留台又被强制征用的奇异现象。

此外,依据国际通例规定,征用技术人员不给予工资,工作表现优良者始酌给奖金,且据《中国境内日籍员工暂行征用通则》第三条规定,在同盟国与日本未签署和平条约前,征用日籍员工仅须给予生活费、不发给工资。故行政长官公署订定的《征用日籍员工暂行办法》,亦明订只支给生活补助费。显然,陈仪当局也发现留用日籍员工的好处之一,就是能为行政长官公署节省不少人事费用。

留用人数多寡:美国介入成关键

既然留用日侨在台既可填补暂时的人员空缺,维持基本的生产活动,又能省钱,看来似乎利大于弊,但美国对此却始终持保留态度。

中国战区统帅部参谋长兼美军指挥官魏德迈认为,保留任何敌军在中国境内,可能藏匿武器军火,在各地谋划使日本势力卷土重来的活动,特别是在刚刚光复的日占区:华北、东北与台湾、澎湖等地留用日人,只会徒增风险,所以魏德迈坚持应尽速清除中国境内的日本势力,最多只能留用日籍技术人员1千名及眷属四千名,共计5千人。

经过国府行政院长宋子文、行政长官陈仪与魏德迈讨价还价后,决定以确实具有专业技能一时无人接替,且在中国境内无实际财产,过往也无军国主义思想及言论者优先留用为条件,最终留用日人7,139名,连同家属,共计2.7万人。

其中农林工矿者留用人员最多,占58%;运输通信人员居次,占17%,其余如卫生地政警察(10%)、金融财政技术人员(9%)、学术研究人员(6%)。后因国府陆续派员赴台或培训学员有成,到1946年底,留用日籍技术人员仅剩917人、家属2641人,共计3,558名。

台湾史学者欧素瑛指出,1947年爆发“二二八事件”后,除少数高级技术学术人员特准留台,其余一律遣返回日,留用日人减少为205人,连同家属在内,总计剩下652名,仅占战后初期在台日侨人数的0.19%,可说是微乎其微。

一九四六年日本人被遣返回日本,在花莲港登上轮船情形(资料图)

不如归去:在台日侨留不下的原因

1945年12月,负责日侨调、管理、遣返事宜的“台湾省日侨管理委员会”成立,从1946年3月起,便将日侨分三批遣返,依序是日籍军人、平民、病人与犯人。

台湾东华大学历史系副教授许育铭指出,截至1946年4月底在台日军实际遣返人数有16万余名,此后有陆续抓获的逃兵(潜伏日侨)皆被送回日本,若再加上日军中的台籍士兵(台籍日本兵),在日本投降后未得命令便自行解散回家,日军滞留在台的情况应不可能发生。

台湾文史工作陈扶余也表示,至1947年5月为止,前三期的遣返共遣送日侨32万余人,此后的四、五、六、七期总计也不过1,100余人,符合在台日侨的统计情况。加上日据时期对台湾的户籍管理相当严格,人口普查做的数据亦非常详尽,要以黑户身份滞留在台湾而不被街坊邻居发现,可说是极为艰巨。因此可以得知,并不存在所谓30万驻台日军“化兵为民”潜伏在民间,以至于如今“台湾有400万日本后裔”的情形。

当年“台湾省日侨管理委员会”在调查在台日侨时,将其粗分为四类:

一为“悻悻然以为二十年后当再卷土重来”的军国主义中毒者;

二是不愿因返日丧失优渥处境的官吏;

三为嘲讽中国战胜且充满鄙夷心者;

第四是反战的知识分子。

以国民政府和美国的立场来说,遣返在台日本人、避免其酿成军事动乱已是共识,区别只在速度的快或慢而已,怎可能不将上述前三类人尽快送走?以光复初期的台湾人而言,让昔日趾高气扬,特别是素行不良的殖民者继续在宝岛安居乐业、安然无恙,似乎也不合常理。

以在台日本人的角度看,战后初期日本国内百废待兴、愁云惨雾,台湾相比之下更为欣欣向荣,但作为战败国人民,暂时留在战胜国治下台湾仅是过渡性安排。等到日本总督府在战争刚结束的短短70天内前疯狂印钞,以“武尊千元券”抢购米粮、砂糖等民生物资运往日本,造成后来两三年间极度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以及治安混乱,多数在台日侨以现实出发,期望能早日归国,离开作为暂时栖身之所的台湾。

以史为鉴,昔日在台日侨因台湾繁荣稳定而来,后又因衰败动乱而去,时至今日,日本政府宣称要“撤侨”,其背后的动机与70年多年的那一幕有颇多相似之处。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台湾 撤侨 日本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