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鸿毅:美国学者安德森和他的印尼研究

来源:观察者网

2015-12-16 07:40

薛鸿毅

薛鸿毅作者

东南亚观察者

作为一名时常关注东南亚动态的学者,要研究印尼,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是一座绕不过去的高山。前几天笔者还在论文中引用了他的文章,不料噩耗突然传来,12月12日晚安德森在印尼东部城市玛琅病逝,享年79岁。

在中国,安德森的知名度主要建立在他对帝国主义的批判和对民族主义领域的研究,尤其是他于1983年出版的巨著《想象的共同体》,但他的第一个成名著作却并非关于民族主义研究,而是对印尼的另一个重要研究。

而要说起安德森和印尼研究的渊源,不得不从他的个人经历谈起。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1936年,安德森出生于中国云南省昆明市,其父母亲是爱尔兰-英国人。1941年,为了躲避战乱,安德森举家搬迁到美国加州。1945年,一家人回到爱尔兰,在爱尔兰天主教徒与基督教徒之间的差异与隔阂,让安德森感受到身为少数族裔与所在的主流社会之间的种种不同。1956年,在英国剑桥大学就读的安德森与在英国殖民地生长的少数族裔大学生共同抵制和反对英国的帝国主义政策,尤其是当年英国对苏伊士运河的政策,结果在一次示威活动当中,安德森遭受暴力攻击和羞辱。这些经历让安德森深深同情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和族群,也形成了他日后的反帝国主义和充满人文关怀的学术路线和研究方向。

1957年,安德森接受美国康奈尔大学乔治·卡欣教授的邀请,加入其领导的“康奈尔现代印尼计划”。印尼当时是采取反帝国主义路线的新兴国家,而卡欣是美国研究印尼和东南亚民族主义的先驱,并与印尼第一任总统苏加诺交好。安德森同情和认同苏加诺的反帝国主义路线,两位学者持有相似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一拍即合。由此,安德森开始研究印尼并学习了印尼语、爪哇语以及荷兰与日本对印尼的殖民统治政策等,也开始与印尼各阶层人士广泛接触。

1966年,安德森与康奈尔大学两位学者Ruth McVey和Frederick Bunnell共同撰写《A Preliminary Analysis of the October 1, 1965, Coup in Indonesia》(“关于印尼1965年10月1日政变的初步分析”),简称《Cornell Paper》或者“康奈尔文件”学术报告文件,其内容是描述印尼1965年“9.30事件”[1]。

“9.30事件”是指1965年9月30日晚间或者10月1日凌晨在印度尼西亚发生的事变,由印度尼西亚总统卫队队长翁栋中校率领的来自总统卫队、中爪哇和东爪哇士兵组成的兵团,兵分七路,前往雅加达七名将领的住所进行逮捕或者直接杀害。七名将领当中,两名军衔最高的将领分别为雅尼和纳苏蒂安。军事行动成功逮捕并且杀害了六名将领,而纳苏蒂安成功逃脱。

10月1日早晨七点,翁栋透过印度尼西亚广播电台宣布他所执行的“9.30运动”是陆军内部组织,目的是为了保护时任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被逮捕和杀害的将领被认为是美国中央情报局支持的“将领委员会”成员,企图于印度尼西亚10月5日建军日当天对苏加诺发动政变,翁栋所采取的先发制人军事行动是为了阻止这批将领可能发动的政变。行动部队也已经占领总统府和独立纪念碑广场周围一些地区。广播电台发布的同时,由苏哈托中将率领并且驻扎在独立纪念碑广场东边的战略后备部队开始驱散翁栋所率领的部队。该行动不到一天就宣告结束,苏哈托迅速控制局面。之后的大约半年时间里,苏哈托指控印尼共产党是“9.30事件”的主谋并下令屠杀被怀疑是左派份子的人,受杀害的人估计五十万到一百万人之间。该流血事件在美国中央情报局解密档案形容为“二十世纪最惨的大屠杀之一”。[2]

安德森代表作《想象的共同体》

安德森在“康奈尔文件”中详细阐述了流血事变的详细过程,并称该事件是印尼陆军内部冲突所导致,而苏哈托中将是该事件的主要嫌疑人[3]。该学术报告完成之后原本属于机密和有限学术文件,但后来被泄漏给《华盛顿邮报》,引起轩然大波。1971年,康奈尔大学公开发布该文件所有内容。安德森关于印尼“9.30事件”的结论以及《康奈尔文件》当属他成名于国际的第一份学术著作。

“9.30事件”发生之后,印尼第二任总统苏哈托取代苏加诺成为印尼领导人,而苏哈托坚称该“9.30事件”是印尼共产党发动的政变并指控中国参与其中,这与安德森的结论相悖,导致安德森与苏哈托政府的关系日趋紧张。苏哈托政权及其印尼国内外和拥护者和右翼势力对安德森的结论进行攻击和批判,印尼一家官方背景的媒体甚至指名道姓,称安德森是印尼共产党的“政治游击队”,试图散播左派思想等。[4]

除此之外,苏哈托政府也持续利用其在美国的关系对安德森进行打压,包括与美国国防部关系良好的兰德公司学者合作宣传印尼共产党才是“9.30事件”的主谋。同时,苏哈托政权的情报部门《OpSus》(Operasi Khusus)“特别行动局”首长穆尓多波(Ali Murtopo)中将为了垄断学术界和新闻界对“9.30事件”的解释,与一名印尼右翼华人林绵基积极筹办印尼首家智库战略与国际事务研究中心(Center for Strategic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简称CSIS)[5],并数次向安德森施压,让安德森修改《康奈尔文件》的内容和结论并且接受苏哈托版本的“9.30事件”解释。安德森不为所动,甚至还通知美国诸多高校组成的《Indonesian Studies Summer Institute - ISSI》“印尼研究暑期项目”负责人关于林绵基与苏哈托军情部门的关系,成功阻止CSIS和苏哈托情报部门渗透到美国学术界。[6]

安德森因拒绝向苏哈托政权妥协而受打压,尔后被穆尓多波和林绵基列入黑名单,在长达二十多年里被禁止入境印尼[7]。在此期间,安德森仍然拒绝大幅修改《康奈尔文件》的内容和结论,而这份学术文件仍是关于印尼“9.30事件”最权威的解释。数十年无法入境印尼的时间里,安德森开始注意东南亚其他国家如泰国、菲律宾和越南以及这些地区的民族主义问题,而后于1983年完成撰写《想象的共同体》,是一本民族主义学领域的经典大作。1999年苏哈托政权倒台之后,黑名单被解除,安德森才得以再次访问印尼并继续在东南亚地区和中国进行游学访问和学术报告。

安德森作为大师级学者不畏强权,在真理和原则上永不妥协,而在追求学问的态度上不拘泥于任何一门学科的界限,既完成了相对宏观如《想象的共同体》的理论著作,也能撰写较细腻和严谨如《康奈尔文件》的调查报告。

如今,安德森已长眠于他平生关注和热爱的东南亚土地,但他的大师风范、治学态度以及对东亚东南亚地区的热爱将继续启发莘莘学子。

注释:

[1]September 30th Movement http://www.britannica.com/event/September-30th-Movement

The coup that backfired. [2]http://www.foia.cia.gov/document/research-study-indonesia-1965-coup-backfired-december-1968

[3]Anderson, Benedict (May 2000). "Petrus Dadi Ratu" [Killer Becomes King]. New Left Review (London) 3: 7–15

[4]Scholarship on Indonesia and Raison d'Etat: Personal Experience. Benedict R. O'G. Anderson. Indonesia, No. 62 (Oct., 1996), pp. 1-18

[5]林绵基后来取用印尼文名为Jusuf Wanandi并于1983年获得穆尓多波的支持创办印尼首家英文报纸《Jakarta Post》(“雅加达邮报”)。林绵基的胞弟林绵坤(印尼文名Sofjan Wanandi)曾经于1965-1966年间带领右翼大学生围攻和火烧当时的中国驻印尼大使馆并指控中国参与“9.30事件”。“危险商人林绵坤”: http://finance.ifeng.com/news/special/2011tianxia/20110107/3170781.shtml

[6]Scholarship on Indonesia and Raison d'Etat: Personal Experience. Benedict R. O'G. Anderson. Indonesia, No. 62 (Oct., 1996), pp. 1-18

[7]Scholarship on Indonesia and Raison d'Etat: Personal Experience. Benedict R. O'G. Anderson. Indonesia, No. 62 (Oct., 1996), pp. 1-18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小婷
印尼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民族主义 想象的共同体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伊朗总统乘坐的直升机硬着陆,目前搜救中

沙利文见沙特王储,讨论美沙安全协议“半定稿”

美国享受中国廉价商品的时代要终结了?

内塔尼亚胡遭以战时内阁成员下“最后通牒”

“至少一代人不会把西欧视为合作伙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