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想展现“全力抗俄”,北约援乌不止需要F-16

来源:观察者网

2023-05-21 09:21

扬基

扬基作者

观察者网军事观察员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基】

本周二凌晨,一场被渲染为“爱国者”大战“匕首”的基辅防空战,几乎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但在那晚的基辅夜色中,俄军究竟使出了怎样的“组合拳”,至今仍然众说纷纭。

而在本周,作为第一个向乌克兰提供远程导弹的西方国家——英国,宣布将向乌军提供更多的“风暴阴影”隐身空地导弹,法国总统马克龙也表示会向乌军提供一批同型导弹。另据美联社报道,美国总统拜登19日称,他在七国集团广岛峰会期间,批准了一项培训乌克兰飞行员使用美制F-16战斗机的计划。

客观上说,西方使用其现役装备援乌的力度越大,则俄乌空中战场对于我军备战打仗的借鉴意义越大。随着俄乌冲突进入第二年,双方滑翔(制导)炸弹使用比例均显著上升,体现了这种更为经济的防区外打击手段的价值。

在大量使用无人机的同时,俄乌针对敌方无人机的特点,各自使用了特定的战法,特别是俄军的无人机导航干扰设备,有效抵消了西方援乌低成本无人机的数量优势。而本周二的基辅防空战,很可能预示着在接下来的俄乌战场上,先进空地导弹与地空导弹的对决,即将成为其他国家和地区武装力量重点关注的领域。

战 力 强 (蔡英文2021年视察台伪空军“爱国者”导弹部队)

尽管从亮相开始,俄制Kh-47M2“匕首”高超声速导弹就被广泛认为是空射型“伊斯坎德尔”,其纸面上的突防能力相比“伊斯坎德尔”并无本质进步。但不同于从地面发射、北约情报侦察系统可根据发射车行驶和起竖特征在发射前就做出预警的“伊斯坎德尔”,“匕首”由于其载机米格-31K的优秀高速飞行性能,不仅有着更大的初速度和射程,更是使对手难以预判其发射时机,进一步压缩了反应时间。

对于“爱国者”PAC-3系统(连)来说,同时拦截“一定数量”来袭的高速目标,的确是其研制指标必须实现的一部分。但如果目标在速度更快的同时,还具备比传统弹道导弹更强的机动能力,这就要求“爱国者”指挥系统向导弹传递的数据更新频率必须更高,即使通过时分复用等手段,这仍将更多占用指挥系统传输数据的总带宽。

目标越快,带宽越“贵”

所以说,如果在拦截“飞毛腿”这种老旧弹道导弹时,根据来袭导弹飞行轨迹的集中与否,PAC-3同时拦截导弹的“一定数量”可能达到6-8枚之多。但在拦截高机动高突防能力的先进弹道导弹时,“一定数量”就要大打折扣。如果俄军当天晚上使用“伊斯坎德尔”等其他武器在其他方向与“匕首”配合,确保同时到达基辅上空,进一步压缩“爱国者”的探测指挥能力;如果俄军的电子战手段让“爱国者”误认为来袭导弹数量过多,早已超过了指挥系统的数据带宽上限;如果在首轮拦截中“爱国者”的关键系统受损或出现了故障……

结果我们就看到“爱国者”不得不以“清空弹匣”的方式,迅速将几乎所有备弹发射到空中,以防那些系统暂时无力指挥引导的导弹在发射架内被击中、产生剧烈殉爆。

尽管外界普遍对“匕首”的产能有所怀疑,加上目前“匕首”只能由米格-31K携带1枚发射(与图-22M3的整合计划目前仍未实施),又增加了发起多方向攻击时的协调难度;但从去年3月19日首次投入战场至今,“匕首”从单打独斗式的测试使用,到初步融入俄防区外打击体系,起到了发挥其较强突防性能、压缩对手防御系统抗饱和攻击能力的作用。

尽管“防空防空、十防九空”这句顺口溜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但在总体实力存在差距时,单纯的“以地制空”的确是行不通的,乌克兰也迫切希望获得与俄军尽量对等的打击手段。

由于英法自用型“风暴阴影”/SCALP(下文简称“风暴阴影”)的射程大于500千米,相当于目前乌军射程最远、使用“海马斯”系统发射的GLSDB(地面发射型小直径滑翔制导炸弹)的3倍以上,再加上载机为之赋予的更大打击半径,看上去确实比较“对等”。

尽管一些报道声称,基辅方面“保证”这些导弹不会被用于打击俄罗斯纵深目标,但其可信程度让人怀疑。下图是在卢甘斯克发现的“风暴阴影”残骸碎片。

但“风暴阴影”毕竟是一枚全重达1300千克的大型导弹,不仅乌克兰空军的主力机型米格-29很难挂载,即使是苏-27的机翼中央挂点也不具备挂载它的能力,只能将机腹中线两个挂点串联起来才足以承重;只有苏-24可以在机翼内侧固定段挂点左右各挂一枚。

尽管苏纳克和马克龙在许诺“风暴阴影”的提供数量时,摆出了天大的架子,张口就是500枚乃至1000枚的“豪横”;但乌克兰空军苏-24稀少的数量(西方估计目前可用机队仅有10架)决定了无论提供多少导弹,如果其同时使用规模能达到两位数——等于同时出动5至6架苏-24,已经是非常大胆的行为了。

另外,虽然波兰早在去年11月,就在其空军大修厂为乌克兰空军的一架苏-24进行现代化改装,以兼容北约武器,但这种改装程度是否足以让苏-24机组使用火控系统,在“风暴阴影”发射前装订临时改变的目标坐标,仍然值得怀疑。换言之,“风暴阴影”的打击目标有很大概率是只能在地面装订的,无法根据战场实时动态调整,对于一款飞完最大射程需要半小时左右的亚声速巡航导弹来说,这显然会影响其使用灵活性。

对于有啥用啥的乌克兰空军来说,倒是不排斥这类“兔子蹬鹰”式打法

不过考虑到乌克兰空军的现状,挂载“风暴阴影”的苏-24接到起飞命令后,也几乎不会在其习惯的、可以一定程度躲避俄军探测的超低空停留很久,而是尽快爬高到适合导弹发挥最大射程的高度后,完成攻击并脱离,因此机组能否在空中调整目标诸元并不重要。本周俄方有消息称,一架在战区上空执勤的苏-57发现了一架起飞后立刻大角度爬升的乌军苏-24,判断其为高威胁目标,迅速发射导弹将其击落,后者很可能挂载了“风暴阴影”。

近期正在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加紧生产的苏-35和苏-57

这场“杀鸡用牛刀”的空战说明,在俄军看来,“风暴阴影”的隐身突防能力仍不可忽视,必须尽可能优先消灭其发射平台。除了外形本身的低可探测性特征之外,由于“风暴阴影”采用末端红外成像制导,不会发出主动电子信号,这也增加了对手发现它的难度。而其450千克重的聚能-侵彻二级战斗部,又使得这枚亚声速巡航导弹具备了类似2000磅激光制导炸弹的硬目标打击能力。

套用篮球领域形容优秀球员在季后赛乃至总决赛舞台上精彩发挥的名词,“匕首”和“风暴阴影”这两款空地导弹,可谓各有各的“硬解”能力。巧合的是,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分别由人民空军主力战机轰6K、歼16和歼轰7A挂载展示的两款新型空地导弹,恰好与“匕首”和“风暴阴影”属于类似装备。

两款新型导弹虽然并非所在时代国内最新技术的结晶,但胜在研发进度和成本可控,并且也已各自发展出了改进型号。

除了高速突防和隐身突防之外,在俄乌冲突的空中战场上,类似“斯拉姆”空地导弹的传统中程亚声速空地导弹的生态位,却在很大程度上被无人机所占据。虽然无人机在战场上显示出了低成本、易操作、具备不对称突防能力等优势,但它在飞行速度、反应时间和打击威力等方面,仍然无法彻底取代中短程空地导弹。

乌军在这方面自然是没得选(配套苏-24使用的少量Kh-25ML短程空地导弹已经所剩无几),俄军的情况则要复杂一些。根据我军在联演联训中了解到的情况,尽管参演参训的俄军苏-24/苏-34战斗轰炸机飞行员普遍有过赴叙利亚的实战经历,并以此在我军飞行员面前夸耀,但他们普遍缺乏发射Kh-59M空地导弹的经验。因此即使俄军拥有相应的弹药储备,Kh-59M相对较为繁琐的操作流程,对于其现有飞行员群体来说并不是一样容易上手的装备。

出口中国的502号苏-30MKK原型机发射Kh-59空地导弹,这类为外国客户测试的场面,基本构成了战前俄空天军使用空地导弹公开画面的全部。

相信很多老军迷还记得,十多年前官媒曾经集中报道过原南京军区空军航空兵某团团长杨永飞的事迹。在一次演习中,杨永飞驾驶苏-30战机发射Kh-59ME空地导弹,并精准操控其命中狭小的弹药库入口的场面。这不仅在各类报道中被反复提及,更是掀起了全军苏-30和“飞豹”部队用好手中装备、投身练兵备战的热潮。

如今我军的歼16和“飞豹”战机,普遍使用性能比Kh-59ME更好,操纵更简洁的鹰击88系列空地导弹。在2022年珠海航展上,采用类似增程型“斯拉姆”弹翼设计、射程更大的鹰击88C导弹也公开亮相。这些与自用/外贸的鹰击8系列反舰导弹有不少通用部件、成本较为低廉的防区外打击武器,到目前已经积累了相当可观的装备规模,俄乌冲突引发的“(精确)火力不足恐惧症”,又使得更多后续订单正纷至沓来。

挂载于歼轰7A翼下的鹰击88C,内侧是一发1000千克激光制导炸弹

而作为俄军空袭作战的重要经验之一,在确保弹药总储备的基础上,针对敌人可能的抗击手段,在同一射程量级内准备多种武器,同样是各主要空军强国的发展方向。在高速反辐射导弹基础上,研制缩短敌反应时间,增加敌抗击难度的高速空地导弹;通过引入复合制导手段,发展抗干扰性能更好的滑翔制导炸弹;以及,为战区级无人机发展的小型乃至微型空地导弹……对于有着强大工业能力的国家来说,充分发挥各类企业的优势,为部队提供同一量级下的不同选择,实现“以正合、以奇胜”的效果,才是这个时代“结硬寨、打呆仗”的正确打开方式。

作为一个联合起来实力可观的军事联盟,北约各国在对乌军援时,也尽可能谋求援乌武器之间的配合可能性。上周末与“风暴阴影”残骸同在卢甘斯克地区发现的,还有美国为乌克兰秘密提供的ADM-160B空射诱饵(MALD)残骸;可见,乌军很可能正在利用其他平台,发射这些美军2009年开始列装的、可根据需要伪装为各种空袭兵器特征的廉价飞行器,以掩护“风暴阴影”的突防打击。除了发射平台问题,缺乏更多直接电子战支援,乌军的红外成像制导巡航弹+空射诱饵组合加以磨合后,已非常接近北约的顶级空袭手段。俄军的对抗成果如何,非常值得关注。

五角大楼从未明确证实过向乌克兰提供MALD,但在2022年12月其宣布新一批援乌军备时,有一部分被笼统称之为“反防空能力”,来自美军现有库存的物资;现在看来MALD很可能就包含在“反防空能力”之中。图为在卢甘斯克发现的MALD残骸

说到北约各国近期的联合对乌军援,随着拜登的批准,由欧洲国家提供的二手美制F-16战机抵达乌克兰似乎已成定局。在经历了几个月的来回拉扯后,美国最终允许援乌F-16,究竟是因为以基辅防空战为代表的近期空中战场不利态势还是其他因素,目前仍众说纷纭;但各方都认同一点,乌克兰获得F-16之后,绝不会满足于其宣称的“抗击俄罗斯空袭”这类单纯的防空用途。

客观上说,俄空天军目前以防区外打击(包括那些精度正在缓慢提升的滑翔炸弹)为主的基本打击形态,即使是F-16形成战斗力之后,其相当一部分任务也是拦截弹药而非载机平台,这对于F-16的性能来说确实是一种浪费。作为一款为美国空军这样一支将主动进攻写在脸上的空中力量设计的战机,尽管研制之初的F-16并非以对地攻击为主,但潜力巨大的它在北约体系下服役多年、历经升级后,欧洲各国的F-16都有着不错的对地攻击能力。

在这一波“援乌F-16”浪潮中冲在最前面的荷兰空军,近期使用F-35替换了F-16;其F-16机队在退役前均具备使用北约制式制导弹药及其配套吊舱能力。

除了乌克兰空军现有库存中的美制“祖尼”火箭弹、“杰达姆”卫星制导炸弹(均可直接使用)和“哈姆”高速反辐射导弹(稍加改装、挂载吊舱后作战效能更强)之外,前文提及乌克兰空军能够挂载“风暴阴影”的飞机只有10架左右的苏-24,尽管此前“风暴阴影”并没有与F-16进行过整合工作,但在北约标准体系下,如有需要,在F-16上的整合效率会远高于苏-24。

理论上说,F-16远高于苏-24的使用灵活性,部分解决了“风暴阴影”载机数量少、飞行性能平庸的问题。配套的 AIM-120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与目前乌军使用的NASAMS系统通用导弹)——即使是出于“去库存”目的,导弹提供的是较老的B型或早期C型,相比乌军苏-27和米格-29机队现有的R-27半主动雷达制导空空导弹也有着显著优势。乌克兰空军甚至已经在其社交媒体上宣称,F-16的到来,将实现“一机顶三机”的效果。

诸如这种“现在是决定的时候了,乌克兰王牌飞行员们需要F-16”的呼喊就更多了

且不论飞行员和地勤人员的培训工作进度,关于F-16抵达乌克兰之后的使用,仍有一个被忽视的问题。尽管俄乌冲突以来,俄军对乌克兰机场的压制成效确实不佳,但乌克兰空军目前仍能保持一定出动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其现役苏制机型优秀的野战/简易机场起降能力,F-16能否在这样的环境中实现乌军期望中的出动效果,还得看“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

另一个可能性是,乌克兰空军会尽可能使用靠近乌波、乌罗边境受损程度较轻的西部机场,但这会降低F-16在战区上空的留空时间。

至于老生常谈的数量问题,其实随着F-35A的稳定交付,北约方面可供援乌的F-16数量,虽远未达到“淹死菜俄”的地步,但也远高于乌克兰空军空地勤人员的一批接装能力,基本属于“你一次能接多少,我一次能给多少”的范畴。那么F-16的到来,能否破解目前乌军还难以对付的米格-31+苏-35+R-37M远程空空导弹这一猎杀组合,以及时隐时现的苏-57,显然取决于北约主要国家敢于把战场支援乃至人员支援提供到哪一步。

对于我们来说,双方军人正在用各自的智慧和生命逐渐试出的、北约面对俄罗斯时优势最大的空中常规作战体系成色,必将是今后备战打仗时最为重要的参照之一。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张轩豪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特朗普威胁巴拿马“收回”运河,还扯上中国

“朔尔茨对波兰总统怒吼,在场领导人都惊了”

被当面打脸,日铁急了

受中国影响,澳企要在稀土加工业务上发力了

挪用学生餐补、欠薪欠保…审计署发布报告涉5380多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