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云飞:从历史中复活的哥萨克军团

来源:观察者网

2017-02-24 16:33

扬云飞

扬云飞作者

旅俄华人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云飞

《俄罗斯之春群英录》总序

2013年11月,以基辅广场“欧洲迈单”群众集会为起点,到第二年2014年2月基辅发生武装政变,总统亚努科维奇亡命俄罗斯,进而引发俄罗斯回收克里木半岛,最终在乌克兰东部顿巴斯地区演变为导致数万人死亡(非伤亡)的武装冲突。

延续至今的乌克兰危机,其背后有着深刻而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背景,并非简单的俄乌矛盾又或者俄美矛盾,就像俄罗斯一位政治评论家说的那样:这场危机是苏联解体以后独联体境内社会内部潜流和矛盾的一次爆发,进一步说实际上是1917年沙俄帝国崩溃后国内战争的再延续,只不过是通过乌克兰这个“薄弱环节”再次爆发了出来。

从某种角度来说,独联体地区国家的稳定,有赖于三个政治强人的存在才得以保障。分别是俄罗斯的普京(江湖人称沙皇小爸爸),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纳大汗)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卢大公或是卢老爹)。并非偶然的是当初是这三个国家加上乌克兰签署协约建立苏联,也是这四个国家签署协约结束了苏联的存在,今天在乌克兰发生的种种现象和激发的矛盾,一旦上述政治强人离开之前没有妥善的安排好自己的政治遗产,很有可能在这些地区也会重复出现,甚至具体的参与者都是同一批人。

俄罗斯总统普京、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左)和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中)

俄罗斯之春这个名称在2014年3月份,克里米亚半岛酝酿入俄公投期间产生。最初对应的是美国在世界各地挑起的种种颜色革命,如阿拉伯之春等,之后被赋予了各种更多的含义,包括泛斯拉夫派崛起,俄罗斯民族复兴,新型的社会制度探索等。当然在2015年后克里姆林宫出于政治需要,为其降温,目前还在正式媒体流传的只有“克里米亚之春”这个名词,但是这究竟是早春之后遇到寒流的暂时结冻,还是冬季当中一股暖流后的冰天雪地,历史还没有给出答案,已经在舞台上的演员们和暗中预备登上舞台的后备役,还没有谢幕退出。

最初这个系列被命名为《俄罗斯之春群英录》,本意是以四个主要代表人物的传记形式来完成,但是之后发现有各种息息相关的社会现象,拿出来作为单独的章节更加合适,这样人物传记部分以事件进行为主。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

依格里·斯特列科夫,这位在中国被以“COSPLAY狂魔”冠名的人物,是整个俄罗斯之春当之无愧的头号主角;

弗拉基斯拉夫·苏尔科夫,这位几乎不被中国人所了解的“克里姆林宫灰衣主教”常年以国师的身份在暗中操控俄罗斯政局的发展,2014年以后更是将自己的舞台推向了整个世界;

娜塔莉亚·波克隆斯卡娅,这位可以说是俄罗斯之春这一灰黑色剧目的唯一“幸运儿”,从2014年2月仓皇逃出基辅到在俄罗斯政坛的一飞冲天(在普京所有可能的继承人选当中目前排第六位),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在一片无脑花瓶的评价当中,因其迅速崛起也让人看到了背后推动她上升的社会源动力。

依格里·戈洛莫伊斯基,乌克兰排名前几位的寡头,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寡头们的内斗给整个乌克兰埋下了炸弹之后又亲手拉响了引信。

从历史中复活的哥萨克军团

俄罗斯当代哥萨克是个复杂的群体与社会现象,俄国本国关于此事也没有一个统一的意见,所以相关资料很少,本文的内容来自俄罗斯网络,电视媒体和相关人士的口述,所以难免有错误或是模糊不确定的地方,这里要提前声明。

红色哥萨克

一般传统上都认为哥萨克作为沙俄帝国的忠犬,在1917年十月革命之后就被消灭或是流亡海外了,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1918年俄国内战总爆发之后,很多的哥萨克站在了白军一方,导致布尔什维克采取了相当严酷的“去哥萨克化”政策,在哥萨克传统聚集区对哥萨克村庄进行了清洗和打击,许多哥萨克被迁徙到中亚等地区。很多人以此为依据,甚至称这是斯大林对整个哥萨克民族进行了种族灭绝,这只能说人们普遍低估了苏联领导人们各种政策的变更幅度以及频率。

哥萨克人与帝制俄国皇室合影,最中间者为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

在1920-1922年,苏维埃政府已经改变了对哥萨克的政策,禁止在公开场合穿戴哥萨克传统服装(军服),佩戴武器和勋章,削减哥萨克家庭人均土地占有的额度,同时禁止哥萨克在军队里服役。这时形成了一种平衡,虽然有种种限制,但是禁止哥萨克服役本身也减轻了哥萨克家庭的负担,毕竟过去为沙皇服役是需要自备武器战马的,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禁止服役后这笔钱省了下来,生活也不至于说完全过不下去,所以基本上哥萨克各个聚集区的武装叛乱也平息了,之后虽然经历了各种动荡,但是哥萨克和苏维埃政府基本保持了平和的关系。当然,对几百年来已经习惯与交“血税”而不是交“粮税”的哥萨克们来说,很多人仍旧期盼着回到战场上的那一天到来。

到了1936年,苏联国防部签署法令,解除对哥萨克在军队服役的限制。兴奋异常的顿河哥萨克们给苏共中央寄去了效忠信:“战马健壮,军刀锋锐,哥萨克男儿们准备好为了保卫苏维埃祖国而战”,同年4月份这份信函发表在《红星报》上。

那之后不久,苏联解除了禁止公开场合穿戴哥萨克传统服饰的法令,六月份就组建了第一个正式的全员由哥萨克组成的骑兵师,到了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后,更是大量号召哥萨克从军。和内战期间一样,有加入白军的哥萨克和加入红军的哥萨克,二战期间也有加入德军的哥萨克和站在苏联一方的哥萨克。

一战结束后,爆发了俄国内战,图为内战期间的哥萨克士兵

这里面重要的细节是,如果说内战期间的哥萨克是被“布尔什维克化”的哥萨克,那么二战期间的哥萨克更加类似传统的帝俄时代的形式。斯大林亲自许诺作为哥萨克为国家服役的补偿,将恢复哥萨克聚集点(村庄),里面实行哥萨克法律,进行高度自治,免除纳税。国内也有过资料称斯大林在战时恢复了部分沙俄军队的建制,连服装和勋章都得以承认,把很多老布尔什维克看的目瞪口呆;另外还有一些部队被颁发了从博物馆里面拿出来的旧沙俄军旗,这都是哥萨克部队恢复建制期间发生的事情。

真正有战斗力有历史的哥萨克军团都是打三面军旗:帝俄时代的军旗,苏联时代的红色镰刀斧头旗和俄罗斯联邦时代的军旗。所以在很多战斗中看到出现了红色镰刀斧头旗不要以为是赤卫队回来了,那更多的可能是精锐哥萨克出阵了

这段历史又是可以大大吵架的理由,究竟是斯大林背叛了理想,还是红色沙皇版复仇记(尼二堂弟),这是一些扯皮的事情。或者就像现任俄罗斯科学教育部长不久前对斯大林评价的那样:“一个暴君,一个国务活动家,一个现实主义者”。二战期间苏联最著名的口号“一切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可能是对这一事件最好的注解。

二战期间苏联共组建了7个哥萨克军,17个哥萨克师,在各地组建的部队还有大量团营级别的哥萨克部队,加上伤亡减员后的补充,总共有将近百万哥萨克在苏联红军中服役,不但大大超过二战期间与德国人同一战线的哥萨克军队(八万人),也超过了一战中哥萨克为沙俄提供的军队(三十万人)。

苏联卫国战争在1941年6月份爆发之后,库班哥萨克是最早形成战斗力的后备役部队,1941年7月中旬库班哥萨克第四骑兵军就投入了作战,后因为战功显赫被授予第七近卫骑兵军的荣誉称号。到1941年年底,俄罗斯南部的哥萨克主要聚集区,为前线提供了40个师的兵力,考虑到多数哥萨克部队要么有过战争经验,要么从小受到严格的军事训练,其部队的战斗力要远远超过一般后备役组成的部队。这40个师的部队,对岌岌可危的苏联南部防线和莫斯科保卫战而言,可谓是雪中送炭。

尽管马刀仍旧是哥萨克的必备武器,还有很多后备役是骑着农用家畜赶到的征兵点,社会主义苏联毕竟不同于沙俄,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工业实力与哥萨克优良的军事能力相结合,发挥的作用不仅仅是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二战期间红色哥萨克们的主要武器不是马刀,是马拉战车,两匹马拉上两三个人,配上重机枪和小口径火炮。当时哥萨克的骑兵军的配置是1.9万人,1.6万匹战马,110辆轻型坦克和100辆出头的各种轻型装甲车。

二战中,哥萨克骑兵在拿着马刀和德军作战

哥萨克恢复建制一事不妨放在苏联二战前后关于骑兵与装甲兵的论战这一背景下通盘考虑,在俄罗斯和东欧平原上,土地辽阔,交通不便,各种泥泞地形下对装甲部队的限制很大(尤其在三四十年代装甲兵种本身还有各种技术缺陷),但是骑兵派也有致命弱点,好的骑兵很难训练,需要三四年的时间才能培养出来一个合格的骑兵,其中各种问题也很多,所以征用世代骑马作战的哥萨克服役也就不足为奇了。

哥萨克部队主要的战术是在敌后大范围行动,以打击德军的后勤和后备部队,尤其是行军过程中的德军及其仆从军被哥萨克们抓到战机,那后果是非常可怕的。有过不少战例是德军在公路上前进,而哥萨克军队在旷野的荒原中前进,双方走了一夜佛晓天亮的时候发现了对方,然后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有德军士兵在日记中写道:“过去我们听到的关于哥萨克的一切传说,都不能描述真正面对他们时的恐怖”。当然,根据战场需要,哥萨克部队在攻坚战,防守战当中也有不俗的战绩,久经训练的战马在需要的时候会温顺的伏在地上,快速形成一道步兵防线。有过多次骑兵和坦克对攻的战例,当然这时主要的武器是骑兵手里的燃烧瓶,斯大林格勒战役期间哥萨克骑兵立下重大功勋,这也是骑兵正面对阵坦克的绝唱,事后因为严重的伤亡被苏联最高统帅部下令禁止这种骑兵的使用方式。

有些非哥萨克也被编入了哥萨克番号的部队里,不过这究竟是害怕哥萨克不可靠所以往里面填沙子,还是要借助哥萨克的武勇来带动其他部队的士气,这就要见仁见智了。在第一白俄罗斯方面军;第二白俄罗斯方面军;第一乌克兰方面军;第二乌克兰方面军都有哥萨克部队,反攻的时候更是一路打进了柏林。

哥萨克们至今会很自豪的称:第一次卫国战争是我们第一个打进了巴黎,第二次卫国战争是我们第一个打进了柏林

在1945年6月苏联庆祝二战胜利的纪念仪式上,有356(另外一个数据为305人)个受过四次以上战功勋章的哥萨克组成了哥萨克方阵作为受阅部队参加了这次阅兵,尤其是走在四大方面军队列的首排队伍就是哥萨克受阅部队,作为整个阅兵收尾部队则是功勋卓越的近卫骑兵第七军。还有向列宁墓以及列宁墓上方观礼台方向丢下200余面德军军旗的这个仪式,其实就是当年哥萨克军队在战斗胜利后把夺取的敌军战旗丢在沙皇的脚下以夸耀功勋的做法。

哥萨克们至今爱戴斯大林----照片来自1945年6月22日胜利庆典,黑红色制服为库班哥萨克传统的军装,各地哥萨克的服装各有特色。

二战结束后到斯大林去世,是哥萨克和苏联政府的蜜月期,作为对其赫赫战功的奖励,斯大林全面兑现了战前的许诺,恢复了哥萨克的村庄,同意里面实行哥萨克法。不仅如此,苏联社会上还兴起了一股美化乃至神圣化哥萨克的潮流,出了一首当时很著名的歌曲名叫《哥萨克驰骋在柏林》。

这一切都随着1953年斯大林的去世戈然而止,新的苏共领导人销毁了哥萨克参战的痕迹,解散了哥萨克部队。当然没有取消被斯大林恢复的哥萨克村庄,里面还是实行哥萨克法律,但是这些地区都成了地图上不存在的幽灵城,离开村庄的哥萨克们也被禁止谈论相关的话题。尽管如此仍旧有很多哥萨克隐姓埋名的以个人身份在苏联军队里服役,最高军衔升任至中将。

歌曲《哥萨克驰骋在柏林》,内容是1945年苏军攻占柏林后,一片狼藉的市区道路上,有一队哥萨克骑兵在行进,这时看到路边带袖标手持小旗的苏军女战士在维持交通。一方面女战士为了纪律和秩序要冷面斥责哥萨克们不要阻碍交通,但是看他们听话的继续前进后又压抑不住心中的倾慕之意,默默的眉目传情。这个歌曲格调欢快,把哥萨克传统歌曲和苏联的现实相结合,因此非常受欢迎。

所以问到哥萨克们对苏联的态度,有一个很简单明了的逻辑:“列宁是坏人,斯大林是恩人,而其他苏共领导人是路人”。戈尔巴乔夫在回忆录里写道,他年轻的时候被派往哥萨克村庄宣讲赫鲁晓夫反斯大林的秘密报告,虽然事先当地的党支部书记就提醒他小心点,后来的结果他没说,只是留下记录是“非常不愉快的回忆”。

苏联末期和叶利钦时代的哥萨克

苏联末期,社会上各种思潮涌动,政府控制能力衰弱,部分城市哥萨克们也开始闻风而动,穿着传统哥萨克的服装,以“复原历史”活动为名参加各种社会上的游行庆典活动。与之同时出现的“新白俄运动”,在这种活动中经常共同出现,所以也经常被人将两者搞混。虽然两者有很多重叠的地方,但是并不完全相同。

1988年苏共签署文件,将哥萨克作为“被迫害的民族”恢复历史地位,财产和荣誉,当然这些最后都没有落实。

1992年时任俄罗斯联邦总统的叶利钦签署了大量相关法律,一直到1995年签署《哥萨克服役法》,继续以“优惠换兵役”的方式,确定俄罗斯联邦与各个哥萨克组织和军区的关系。一般的认为,在当时俄国混乱的局面下,叶利钦对哥萨克问题高度的关注,其实是害怕当时的俄共或是其他组织发动内乱叛乱,手里缺乏武力的叶利钦寄希望于哥萨克们的支持。当然我们现在知道俄共领袖久加诺夫被称为“对国家最大的贡献就是在1996年没有发动内战”,所以这种应对措施没有用得上。

整个九十年代俄罗斯恢复或是重建了二十余个哥萨克军区或是联盟等组织,与哥萨克有关的人口超过700万,极限动员的状态下有90万在册哥萨克和60万非在册哥萨克可以作为军队出战(包括各个年龄段的老人小孩和妇女),当然那之后俄罗斯一直没有能力或是必要进行这种动员。

关于哥萨克们在俄罗斯社会当中的角色以及其内部状况我们放在后面的章节来介绍,20世纪90年代哥萨克的主要作用在于俄国防军基本处于崩溃的状态下,代替了其相当部分的职能。

苏联末期以及解体后,其境内和周边很多热点地区都爆发了大小不同的战争,九十年代初摩尔多瓦地区的德左独立运动,南斯拉夫内战,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冲突。这些战争的背后,活跃着大量哥萨克出身的战士与部队,他们出于种种原因,或是为了金钱,或是为了利益(替国家打仗换土地),又或是为了兴趣爱好(有很多志愿兵是天生的不打仗不舒服斯基,听到有地方开战了就兴冲冲的跑去参战,最搞笑的是,有敌对阵营的战士也是同样原因参战,一些老冤家对头从苏联解体打到现在),还有是为了理念,如保护俄国人或是泛斯拉夫地区的民众等等。

叶利钦在新切尔卡斯克会见哥萨克老兵

这些战争当然和二战那种举国之战不同,没有那么大的规模,战争方式也完全不同。这里要重新介绍一下哥萨克的社会组织构成,以及这种构成对这种小规模热点战争的影响。

最流行的解释当中,哥萨克一词就是自由人的意思,所以对自由的热爱也是无以伦比的,这可以从沙俄时代一直延续下来的哥萨克法案可以看出,其自治权是最为重要的环节,虽然彼得大帝取消了哥萨克首领选举改为任命,但是也是只能任命统御哥萨克军团的司令以及高级将官,底层军官仍旧是按照村庄和军区选举出来的领袖。

哥萨克内部则有选举出来的首领(阿达曼)来指挥,这种选举每五年一次,想当选都是要凭借个人的能力,功劳和威望。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规矩,在新的阿达曼选举出来以后,要被光上身狠狠的抽上三马鞭,这是为了让他不要忘记他的出身和不要企图给自己谋利益。

所以哥萨克军队的战斗力在历史上就一直起伏不定,很依赖于各级军官(阿达曼)的个人能力与魅力,所以在出现优秀领袖的情况下会短时间内聚集起大量的军队,而转眼之间就又消失了。

苏俄内战期间庞大的白军哥萨克军队之所以消失,除了红色哥萨克的奋战以外,苏联解体后很多资料显示,当时布党国际纵队当中的中国部队也起到了极大的作用,因为纪律良好,中国部队在战局不利的时候不崩溃败逃,让白军哥萨克很头大,因为领导魅力有限所以队伍不肯啃硬骨头,导致错失了很多战机。而到了二战期间拿马刀和燃烧瓶就敢去和坦克对阵,所以领导魅力这一不可测量的系数导致了哥萨克部队战斗力和那只著名的猫一样,起伏变化很大。

但是这种模式在二战那种举国之战成为历史之后,在冷战后的“热点战争”当中,却出乎意料的适应。在多数热点战争的多数时期,当地大部分人其实并没有被动员起来加入战争,反倒是冷漠的看着一墙之隔的地方十几个几十个人的小规模队伍互相冷枪冷炮,与获得本地居民支持相比,大量的(对比本地士兵人数)外来战士如何更好的组织起来,才是赢得战争的关键。因为长期的和平哪怕是热点地区的人们也缺乏军事训练,而外来志愿兵们要么有更好军事技能,要么有更高的士气或是作战意愿。

但是这种人员的往来造成了交战双方的部队构成都很不稳定,外来者出于种种原因经常是短期性的,很多人图热闹跑来打仗,结果一看战场上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样又赶紧跑路了;又有是为了钱来打仗,打了几个月赚够了回家。

那么哥萨克这种约定成熟的组织模式,恰好可以应对这种不断变动的军队组织,大小作战组织分分合合,一方面可以灵活应对各种形式(其实主要是各种内讧后大家分开各干各的,又或者本地人和外来志愿者之间的矛盾),另外一方面则根据战场的具体需要,随时组成更加庞大的作战队伍或者进行拆分来完成任务。

热点战争有如下模式:缺乏本地人的支持(最少态度不明朗者占多数),友军之间经常内讧,部队内部经常分裂,缺乏良好后勤支持,外部大环境经常变幻莫测,最主要的是队友多数情况下都是猪。    这些特征从冷战结束一直持续到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战争。

而以二战模式来组建的各国正规军很难适应这种环境,在2008年的俄罗斯与格鲁吉亚的“奥运战争”过后,有中国的网友在网上非常诚恳的发帖问了一个问题:是不是军装和武器不统一对部队战斗力有加成?理由就是俄军凡是服装整齐的部队都战斗力可疑,凡是战斗力爆表的都是拿着形形色色的武器,身上衣服五花八门的那些部队。

其实后者多数都是以友军身份参战的哥萨克部队,又或者是在热点战争中深受哥萨克部队影响的军事组织。如将来要介绍的依格里·斯特列科夫,在1992年德左战争和1993年的南斯拉夫内战当中,前一次一直在《黑海哥萨克军第二团》当中作战,而后一场战争的前期也在哥萨克军队里服役,后期才参与组建了以皇俄份子为核心的俄罗斯第二志愿大队,这只部队后来以《沙皇之狼》的外号而闻名,也是从那时起他和哥萨克们之间的关系就是剪不清扯还乱的一团乱麻。

除了孕育出适应热点战争的军事组织之外,哥萨克们在热点地区的战斗为俄罗斯保住了最后的颜面,因为这种持续的内战和亲俄的军事组织,俄罗斯有了在热点地区插手的底牌和能力,在战争僵持的情况下派遣军队维和,以冻结冲突的模式维持自己的地缘政治地位。在摩尔多瓦的德左,中亚和外高加索地区得以维持军事存在,当然俄国志愿兵投入最多的南斯拉夫内战,因为国力实在虚弱没法估计到,但是至今塞尔维亚民间对俄国的友好气氛,也都是感念这种斯拉夫兄弟民族之间的关系。

2012年5月,即将卸任卸任俄罗斯总统的梅德韦杰夫在克林姆林宫接见哥萨克的“阿达曼”们

1995年签署了《哥萨克服役法》,1996年组建了1955年以后第一只哥萨克正规军部队,这和俄罗斯当时严峻的国内形势有关,简单的说,俄国防军在车臣战场上一败涂地已经面临崩溃边缘了。这种情况下只好组织哥萨克正规军和民兵部队,来填补俄军退出车臣后的空白。从1996年年末俄军败退撤离车臣之后,以车臣为根据地的各种极端武装组织不断袭击俄罗斯境内各个地区,面对这种局面莫斯科束手无策,只能依靠哥萨克军区组织的民兵,还有达吉斯坦和印古什的穆斯林民兵组织勉强维持边境,最少还能装作边界线具有防御能力。

笔者是在1997年,第一次在电视新闻上看到了各大哥萨克军区的阿达曼们开联席会议,那之前也以为哥萨克早就消失了,当时真的是惊诧莫名。在会议当中哥萨克将领们表达了对莫斯科的强烈不满,并称南部边境只能依靠哥萨克来组织防卫,而国家却毫无作为,连应有的支持都不到位。所以说起来当年俄罗斯内战的话哥萨克还真未必会保卫叶利钦,乘机砍了他倒也说不定。

1999年,年迈力竭的叶利钦留下了一句“我累了,我要离开了”,给俄罗斯拉开了普京时代的序幕,哥萨克们也迎来了斯大林之后的新一任雇主。

新的雇主

后来风光无限的普大帝,俄罗斯人民的沙皇小爸爸,也曾经有过悲惨的过去…..当然他的童年很幸福,壮年事业有成,最悲惨的时代就是刚刚接替叶利钦的那段时间,本身毫无名气又承担了叶利钦的负面政治遗产,所以从得到任命之后的七八个月里,在民间的理解里就是脱口秀节目又多了一个笑点。当时独联体很多搞笑节目只要提到他的名字底下观众就笑倒一片,和中国有些年火热的X哥X爷有的一拼。

改变这一局势的,正是第二次车臣战争,而负责把车臣叛军抓到厕所里面泡澡的,相当大程度上是哥萨克民兵。正是在哥萨克民兵,达吉斯坦和印古什穆斯林民兵的奋战之下,过去如同死鱼一样的俄正规军开始恢复士气和战斗力,加上倒向莫斯科的车臣卡德勒夫家族,车臣战争顺利进展把普京名正言顺的抬上了总统宝座和声望的巅峰。

国内一直有声音认为第二次车臣战争也是战败,卡德勒夫其实是独立的军阀,早晚叛变云云,甚至有卡禄山之称。其实这实在是个误解,二次车臣战争确实是以一种不符合现代国家概念的模式结束的,但是如果把俄罗斯视为新沙俄,那么整个政策和做法就很好理解了:“外藩效忠的是沙皇本人而不是国家”,但是如果认为车臣真的是尾大不掉就又错了。

在东乌克兰巡逻的哥萨克士兵。哥萨克军队深度介入到了目前的俄乌冲突

哥萨克部队,达吉斯坦和印古什的民兵,还有卡德勒夫的部队,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普京的私军部队,在普京政治地位还不稳固的年代,那是真的会“惊天一只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的。这就是普京敢面对国内寡头和地方势力刺头们的底气所在,也给其自由派的政治对手们出了一个极大的难题:无论是武力政变还是民主选举,搞掉普京后怎么面对他远在南方边境的私兵?如果要镇压平叛,军事胜利又会制造新的独裁者,那么推翻普京的意义何在?如果不平叛难道留在莫斯科等着被吊路灯?最后有人出主意我们不要那地方了让他们全部独立出去,结果又因此主张被俄罗斯民众视为叛徒国贼导致名声败坏,总之整个格局下普京肯定不是最难受的那个。

于此同时,普京把大量哥萨克村庄和部队“转封”到因为战火而荒芜的车臣北部地区,达吉斯坦民兵很多人进入安全局系统任职,印古什也因为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和卡德勒夫格格不入互相搞暗杀,所以这些人又在互相牵制当中而不是一家独大。之所以车臣的卡禄山出名并不是他真的多么危险,而是他背后有俄罗斯乃至全球首屈一指的传媒操纵大师,作秀技能达到无上大宗师级别的高参给他开方子出主意---这人就是有克里姆林宫傀儡师外号的弗拉基斯拉夫·苏尔科夫,也是后续会介绍的人物。

维克托·沃达拉茨基,是普京管理哥萨克的心腹重臣,现任顿河哥萨克军阿达曼,俄罗斯下议院下设的独联体委员会副主席

很多时候关于卡禄山的各种新闻都是他精心作秀的一部分,日常他和印古什以及达吉斯坦两股势力闹的不可开交,但是和哥萨克们倒是一个阵线,对定居在车臣北部的哥萨克极为照顾,从中央A来的财政补贴很大程度上都用在他们身上,可见他不但不跋扈,而且脑子清醒的很。

另外这些私兵经常又出兵为普京做私活,是俄罗斯正规军的极大补充,奥运战争,乌克兰危机和叙利亚战争当中,都有他们的身影活跃其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超过外界之前的想象。另外哥萨克大首领之一对卡禄山的作秀技能非常羡慕,后者靠这个捞了不少好处,让他十分眼红。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武守哲
苏联 俄罗斯 普京 二战 苏联红军 车臣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中法欧领导人三方会晤结束

习近平将同马克龙和冯德莱恩举行三方会晤

“五一”近3亿人次出游,较2019年同期增长28.2%

“美国首次暂停,以色列深感担忧”

习近平抵达巴黎开始对法国进行国事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