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之:2017,欧盟终于告别“本命年”

来源:观察者网

2018-01-02 08:12

扬之

扬之作者

德国时政专栏作者

【文/ 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扬之】

年底的德国进入“双节”假日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双节”致辞,犹如中国人过春节的“包饺子、看春晚、放鞭炮”,成了德国老百姓习以为常的节日内容。与往年不同,今年的“双节”致辞,是在1949年建国以来的第一个“无(正式)政府”状态中进行的。

为此,总统施坦因迈尔(Frank-Walter Steinmeier)特别指出:“我们并非必须为所有出乎预料的事情感到恐惧,包括政府组阁。国家是按照规则运作的,宪法对这类情况有应对措施。所以,我们可以有信心!”老施能把“信心”作为今年圣诞致辞的主题思想,足见百姓对本国的政局并非真的充满信心。

不过,新政府的姗姗来迟,或许倒能成就默克尔打破一项德国政坛记录:如果她这次连任成功,并干满四年,加上大选后这几个月的过渡期,“默婶”将成为联邦德国在位时间最长的总理(不低于6239天),大大超过科尔的5870天。呼啦,恭喜,默婶!加油,默婶!

1957年3月25日由西欧六国签订的《罗马条约》被视为欧盟的“出生证明”,这一天也就成了欧盟的法定“诞生日”。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也可以把六十年后的2017视作欧盟的又一个“本命年”。

欧盟“沉没”,图片来源:见水印,下同

根据中国民间说法,本命年犯太岁,犯太岁者流年不利,诸事不顺。欧盟今年的运势的确比较坎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大“窘境”上:

分离主义和民族主义回潮

今年10月1日,加泰罗尼亚再次举行独立公投,结果,独立派以92%的绝对多数获胜。西班牙政府一方面认为公投违宪,另一方面又说投票率才不到43%,不足以代表民意。随后,区自治政府诸多成员受到通缉,主席卡莱斯·普伊格德蒙特(Carles Puigdemont)逃亡比利时,独立派一时陷入低潮。马德里乘胜追击,强制解散加区议会,全面接管该区权力,并下令在12月21日举行新的地区选举。

重新大选的投票率以82%创下新高。出乎马德里预料的是,三大独立派政党得票超过70%,保持了绝对多数。此结果对满以为胜券在握的拉霍伊首相(Mariano Rajoy)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之前否定公投的理由这次已无法照搬使用,目前双方还不知道如何走出这一尴尬又棘手的局面。

同时,加区的独立运动也反映了西方世界里分离主义的高涨和民族主义的回潮。加泰罗尼亚未来何去何从将对欧盟内其它有独立倾向的地区产生深远的影响。

欧盟的东西分化加剧

除此之外,欧盟的一体化进程今年面临中东欧国家对民主法制规则渐行渐远的挑战。

特别在波兰“司法改革”问题上,欧盟委员会对华沙发出正式警告,并史无前例地启动欧盟条约(里斯本条约)第7条,即所谓的“司法核弹”。若相关审查最终通过,波兰将遭受暂停表决权等惩罚

波兰政府认为布鲁塞尔的决定带有明显的“政治动机”,缺乏任何根据。华沙强调“波兰是一个法治国家”,更是个主权国家,有权对本国的体制进行必要的改革。

目前的窘境是,这枚“司法核弹”只有在欧洲理事会一致认为波兰长期以来违反了欧盟价值观的前提下方能产生“杀伤力”,而匈牙利已宣布不会投赞同票。这意味着欧盟对华沙的制裁很难得以落实,同时也凸显了“新老欧洲”之间在制度和理念上越来越不协调和不匹配。

德国组阁战后首次搁浅

德国9月24日举行大选,至今已经三月有余,可新政府依旧未到位,创下了1949年建国以来的组阁难产新纪录。这一 “政治窘境”有以下几个看点:

第一,曾被国际舆论誉为“世界第一女强人”和“西方民主最后捍卫者”的默克尔,如今已呈“强弩之末”的颓势。根据最新民意调查,几乎半数德国人希望她下台,并相信,她即便连任成功也干不满四年。

第二,“牙买加”组阁谈判11月19日夭折后,各主流政党在重新审视局势后,转而反对重新选举。对外宣说的理由是不能轻易置选民的意愿而不顾,而真正的原因恐怕应该是担心新选会让自己输得更惨。

第三,“选项党”(AfD)一跃成为联邦议会第三大党后,主流政党一致认为,这并非因为该党真正代表了相当部分的民意,而是选民对其它政党不满的结果。主流政党的这种“傲慢与偏见”恰恰是民粹力量迅速崛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按理说,只要未被宪法禁止,任何政党都是合法的,因而也都可以、必要时甚至必须彼此合作。所谓“极右”和“极左”其实只是某种政治标签而已,但主流政党却习惯将此作为否定某些政党合法性的“道义”标准,公开表示拒绝在议会中与“左派党”(die Linke)和“选项党”合作。这不仅是在道义上对政治对手采取的歧视行为,也是一种缺乏宪法精神的不民主表现,更体现了主流精英面对有些现实问题束手无策的窘境。

第五,德国组阁搁浅对外产生的影响似乎要远远大于对内:新政府虽然迟迟不到位,但德国经济依然被看好,失业率连续创新低,社会运作貌似照常。经济界甚至有人调侃说:“没有政府,似乎并未影响我们发财”。布鲁塞尔的看法则完全不同,因为德国新内阁产生之前,许多事务只好悬而不决。眼下的欧盟实际上正处于“群龙无首”的尴尬状态中。

英国脱欧谈判进退维谷一波三折

且不论英国“脱欧”对联合王国终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但一场由政治家玩弄权术所导致的公投,让仅为1%的多数差额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命运。这究竟是民主的胜利还是民主的窘境?这个问题笔者在脱欧公投结果出来后便提出过。现在,一年多过去了,这个问题似乎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卡梅伦当年力主公投,是坚信公投会强化自己的权力;他的继任者梅也认为,强行推动下议院大选,能进一步加强保守党的权力。结果两人都失算:2016年的公投让卡梅伦丢掉了首相的乌纱帽;2017年的下议院大选则让保守党失去了多数党地位。梅首相的地位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大大被削弱。

在这一政治窘境下,梅今年硬着头皮开启了与欧盟的脱欧谈判。经过一番讨价还价,双方勉强进入第二轮,至于最终结果如何,目前还是个大问号。有消息说,英国国内的反脱欧势力正在重新聚集,英欧双方是否真的会走到去领“离婚证”的地步,时下还真的不好说。笔者感觉,英国人是在咬紧牙关把错误进行到底。

盟友生隙,北约疲软

北大西洋组织的内部嫌隙可以说早已存在,但今年2月17日至19日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召开前后,这个“旧疾”复发后变成“新病”:美国新任总统特朗普虽然不再坚持“北约过时说”(die Nato ist obsolet),但明确敦促欧洲盟国增加军费,否则美国将无法兑现保护欧洲的承诺。

在白宫新主人的压力下,欧洲盟国一方面答应增加军费,另一方面则开始怀疑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领头羊是否还靠谱。5月28日,德国总理默克尔发表著名的“啤酒棚讲话”,表示“我们能完全指望别人的时代已部分成为过去,欧洲人必须把命运真正掌握在自己手里。”在许多观察家的眼里,这段话或许标志着欧洲正准备告别维系了七十年的北大西洋联盟。

12月13日,23个欧盟国家的外长和防长签署协议,达成在防务领域的“永久结构性合作”(permanent structured cooperation - PESCO)。这条消息虽然未被媒体大书特书,但笔者认为,它或许是本年度北大西洋关系中意义最为深远的一个事件,因为北约的欧洲盟友在特朗普淡化盟约和英国“脱欧”后,已不再抱有幻想,决心建立独立的防务合作框架。

结语

500年前,当马丁·路德开启宗教改革时,很少有人会想到那场变革会给后世带来如此巨大的变化,也鲜有人相信路德的反犹思想会成为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的精神源泉之一。

去年的这时候,许多人都在担心右翼民粹势力是否会在2017年荷法德三国的大选中问鼎政权。末了,这些担心并未成为现实:荷兰的维尔德斯(Geet Wildes)依然在野,法国的勒庞(Marine Le Pen)败得一塌糊涂,德国的“选项党”虽然一跃成为议会第三大党,但正在经历着残酷的内斗和主流政党的围剿。

六十年,一甲子。欧盟今年已步入“耳顺之年”,希望它能够以一颗平常心去对待遇到的挑战和坎坷,因为明年将是欧盟发展的关键之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平台观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关注观察者网微信guanchacn,每日阅读趣味文章。

责任编辑:陈轩甫
欧洲 欧盟 欧洲极右
观察者APP,更好阅读体验

重庆通报“燃气费异常”:燃气集团党委书记被免职

“伊以都在降调”,国对国直接打击结束?

以色列“有限复仇”:选在了伊朗核计划中心

以色列“报复”开始:伊朗多地传出爆炸声

5.3%,一季度“开门红”能转化为“全年红”吗?